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给中国林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应对气候变化给中国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独特作用受到了普遍关注,这将有助于促进全社会重新认识森林价值和林业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林业的社会地位,为推进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框架公约》及《议定书》催生的全球碳市场,为创新机制促进林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碳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方面,对排放的碳进行了定价,这种定价反馈给排放者,将对排放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可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总体减排成本。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参与碳交易将使他们在实现减排任务中获得一定收益。森林碳汇也是全球碳交易的组成部分,这表明碳汇这种生态价值已成为可交易的环境产品。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全球森林碳汇交易量还很有限,但依然展示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外部性的碳汇效益内部化的可行途径。实际上,伴随着森林碳汇交易行为发生,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提供景观等生态价值也有望通过市场途径实现价值补偿。这种机制将有助于将森林生态效益使用者和提供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给享用森林生态价值的企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者提供了积极的激励。
随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深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林业也已成为中国对外承诺减缓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发挥林业减缓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中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际碳交易的做法,鼓励企业通过植树造林获得碳汇来抵减其排放,既可降低企业减排成本,又可促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增强造林护林责任心,同时还将有助于拓宽林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推进林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仅涉及造林、森林更新和经营活动,还涉及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利用化石能源生产的原材料等,如利用油料能源林生产的果实榨油后可转化为生物柴油,利用定向培育的能源林、林区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废料等作为木质燃料直燃发电或供热,利用林木半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燃料作为第二代生物燃料,利用木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生产的砖、钢材、铝材、玻璃等原材料等。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1吨木材作为建筑用材,其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约需640千瓦时能源,大约排放480千克二氧化碳,但生产和运输1吨砖、水泥、玻璃、钢材和铝所需要的能源则分别是生产运输等量木材所需能源的4、5、6、24和126倍。这些研究还认为,可以建成一种建筑,其本身储存的碳大于在建造过程中排放的碳。特别是木材建筑物还可以和作物秸秆结合起来用于建筑中,能产生良好的隔音效果。专家认为,减缓气候变暖将加大能源强度高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势必增加对木材等可再生资源替代这些产品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减排,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将进一步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继续参与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在为中国引入一定量造林资金的同时,也为熟悉国际规则,开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核查、交易提供经验,增强各地参与和实施碳汇交易的能力,为未来林业进一步借助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价值补偿提供借鉴。借助这些做法,还可以进一步倡导全社会通过自愿捐资或者其他方式,参与到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社会保护和发展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而且也扩大了现阶段造林绿化资金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造林绿化步伐。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对中国林业发展提出诸多挑战
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森林的生产力、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干扰(如火灾和病虫害)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虽然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如果不能很好地规避这些不利影响,森林不仅不会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还会加剧气候变暖趋势,并进一步恶化林业自身发展状况。近年来,气候变暖致使中国许多地区的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呈现了加剧趋势,气候变暖进一步恶化了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难度。
农林业发展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总体上可能减低未来粮食总产量。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更多的森林或林地将面临着可能被毁或被用于种植粮食、发展畜牧业上,势必加剧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工业发展、城市化等进程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这不但会加大对林业部门管理森林和林地的压力,还将对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构成一定制约。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干扰的影响反映到林业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影响各地树种选择和种植习惯等方面,并将对全球木材、非木质林产品和各种森林服务的供给产生影响。大量的气候和经济综合模型研究表明,虽然通过林业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可带来多种利益,并将有助于降低减缓气候变化的实施成本,但也会带来全球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平衡各种森林产品、服务与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并对当地林业经营者形成持续有效的正向激励,还需要林业部门对现行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对中国林业部门也将是一个挑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现在每年全球工业原木采伐量大约为16亿立方米(FAO,2005),到2050年上述数据可能会上升到19~31亿立方米,每年大约增加0.5%~2.0%,价格也会每年增加0~0.5%,而且不同地区的木材采伐强度也会相应增加。但随着国际社会逐步对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的排放采取积极的激励机制,并将其纳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进程后,势必会增加木材采伐利用的机会成本。
机遇和挑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来看,气候变化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政府关注林业,改革现行管理制度和实践中不适应的方面。这将给中国林业发展带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