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它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和措施的理论概括。它既体现了邓小平对我党、我军最高决策层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问题所确定的大政方针的理论概括,又是我党、我军最高决策层依据邓小平的战略思想而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和重大举措。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与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以大胆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和揭示了新时期军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新时期发展了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又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归属。从自身理论归属看,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功能看,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与和平理论、国防建设理论、军队建设理论、军事战略理论。其中,战争与和平理论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理论依据;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军队建设理论是对新时期我党的军事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保障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遏制战争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军事战略理论为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这些理论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

(一)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理论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战争观的重要内容,是涉及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军事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影响国际社会全局和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思考和科学分析,就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当世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根据对国际环境的长期冷静地观察和对世界主要矛盾的实事求是地分析,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全面考察时代特征,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后来他更透彻地论述了这两大问题的精神实质:东西问题,即战争与和平问题,也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问题;南北问题,即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了如下基本思想: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谋求发展、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第二,促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紧迫任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以经济上的发展来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

第三,在和平与发展中,发展是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发展,和平就没有基础。因此,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互为影响,互为作用。要发展,必须维护和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要实现和平,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促进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2.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研究和把握战争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战争方法论的基本问题。邓小平根据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军事态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论断。他指出:“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这一论断包含了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力量的发展,在各种制约战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推迟乃至避免世界大战。二是美国与苏联两个具有发动世界战争能力的超级大国的力量,相互遏制并呈相对均势,双方的战略扩张在没有完成全球战略部署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而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三是在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四是缓和也并不是没有斗争,在缓和的背后,掩盖着世界一些国家从过去的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为主,转向经济、科技、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国力优势的竞争。五是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危险的存在和发展,绝不能放松警惕,视而不见。特别要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更多地采用“和平演变”的战略,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我国安全仍然面临着现实的威胁。正如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因此,渗透与反渗透、控制与反控制、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会加剧。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制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

3.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战争根源问题,是马列主义战争观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意义的战争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列宁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得出了“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宁全集》第21卷,第3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的结论。毛泽东也认为:“私有制和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制度酝酿着战争,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在其晚年,他又进一步分析了超级大国霸权主义争夺与新的世界战争的内在联系。1974年初,毛泽东会见外宾时说:“这个世界上有帝国主义存在,苏联也叫社会帝国主义,这种制度酝酿着战争。帝国主义的美国与社会帝国主义的苏联在世界上争夺霸权,是触发世界战争的主要危险。”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提出了当代世界战争根源主要来自霸权主义争夺的观点。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认真考察了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毛泽东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同霸权主义的联系,并对霸权主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他明确指出:霸权主义是一种对外政策,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经过多年的冷静观察和审慎思考,邓小平又进一步完善为:无论是世界霸权主义,还是地区性霸权主义,都是当代战争的根源。邓小平这一新的论断,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

邓小平关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1)提出了现代战争的发生机制已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或阶级属性中去寻找,更多地直接取决于各国的对外政策。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推行霸权主义,都可以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2)霸权主义,既有世界霸权主义,又有地区霸权主义,两者侵略扩张的本质相同。

(3)霸权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表现为国际事务中的“强权政治”。

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邓小平着眼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敏锐洞察国际战略形势,针对复杂的国际争端,经过多年的思考后指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应当慎重考虑用暴力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代之以政治解决。冲突双方应互相克制,求同存异,灵活地通过协商、对话等一系列政治方式,加以和平解决。邓小平认为,国家间的利益冲突、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的许多问题,都应本着双方受益、合情合理的原则化解“热点”,同时还主张加强联合国调解和仲裁国际争端的功能。沿着这个思路,他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经济合作”“和平对话”等新办法。邓小平还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为世界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邓小平关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成功地初步实践,开辟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前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局势;有利于各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谋远虑的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和规划了新时期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及时地做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指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邓小平基于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亲自领导并实行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这一转变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充分利用今后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国防建设应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增强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根本建设,提高军队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军队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能力。

实践证明,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对于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能力,对于塑造中国的和平形象,提高国际地位,争取在国际斗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对于把握历史机遇,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其作用和影响是长远的、带根本性的。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标志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轨道,在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正确处理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

邓小平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阐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一,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邓小平指出,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经济不发达,国力太弱,国防现代化就不可能。经济建设从来就是国防建设的依托,经济力量对国防力量始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从现代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来讲,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强大与否的根本标志。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规律。

第二,国防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防建设的实质是国家安全问题,经济建设的实质是国家发展问题。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国防资源、国防设施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要求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建设,意义不仅在于把国家经济搞上去,而且还在于加大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提高现代国防的整体建设水平。

第三,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内在需要,必须同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起来。现代化建设所谋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的方面,就是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离不开国家发展,国家发展要以国家安全为条件。它们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有主有次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就国家整体利益来讲,经济与国防,历来都是国家独立和自立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应该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协调一致。因此,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相应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不断增强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确定了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措施。

第一,提出国防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国防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国家利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国防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实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建设的着眼点,必须放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上;维护国家利益是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目的。

第二,建立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精干的常备军,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人民军队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和钢铁长城。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必须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国防后备力量是国防的潜在力量,是指经过一定准备,必要时可以动员用于国防的力量,核心是民兵和预备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中央军委确立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国防后备力量体制。这项制度的贯彻,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优势,是我国制约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措施。

第三,发展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根据邓小平这个思想,党中央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方针。“军民结合”,就是寓军于民。在贯彻这一方针的同时,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一方面以精干的力量,重点加强国防科研,跟踪国外高技术,研制生产新型武器装备,提高我军战斗力;另一方面,抽出更多的力量,投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大力发展民用生产,积极开展军工技术转民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平战结合”即兼顾平时和战时的需要,在和平时期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中,既要有利于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又要有利于战时国防的需要,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起来,提高国家转换国防潜力为国防实力的能力。

第四,发展国防科技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国防科技水平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防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最紧迫和最优先考虑的科学技术,而高技术又是一个国家在国防建设和增强军事实力中处于最前列的科学技术。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着眼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他强调了国防科技发展必须把高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即在建国三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大体有二十几年,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他在谈到实现我军装备现代化时着重指出:我们要立足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搞设计。要坚定地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因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各国对那些新式的、尖端的、要害的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都是严格控制和保密的,真正先进的、现代化水平高的东西,是不会转让给我们的。国际形势的缓和,并没有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垄断和控制高新技术和敏感技术的本质,控制和利用高新技术已成为它们推行强权政治的重要手段。

邓小平在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还明确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他认为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本身就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善于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是迅速提高我国国防科技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尽快发展国防科技,就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在先进性与适应性的结合点上找到最佳点,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第五,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所谓国防观念,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观念。邓小平在指导新时期国防建设的实践中,把国防教育作为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国防意识,重视国防建设的主要环节,增强全民捍卫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热爱、建设、保卫祖国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我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创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1.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

1981年9月,邓小平明确指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这既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军队建设总目标具有深刻的科学含义。一是革命化。要求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二是现代化。要求军队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全面提高官兵素质,逐步改进武器装备,正确解决整个部队的科学编成问题,不断提高军队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提高现代条件下的总体作战能力和水平。三是正规化。要求军队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根本方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用条令条例规范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部队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军队搞强大。以上简称“三化”。“三化”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关系到军队建设的全局,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整体,构成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鲜明特色。

革命化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及传统作风,现代化体现军队的人员、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指挥协同等方面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能力,正规化体现军队组织、管理和军制水平。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在谋划军队建设全局时指出:“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56~57页,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现代化水平低,是我军战斗力的“瓶颈”,制约着实现我军建设总目标的整体进程。以现代化为中心,就是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这支合成军队不仅需要按照正规的编制、体制将各类人员和武器装备加以科学地组合和配备,而且需要在正规的教育训练中提高协调行动的能力,建立有序、高效的组织指挥系统。显然,正规化是把革命化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现代化所提供的物质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基础工程。正规化保证着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正规化。革命化是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是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和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2.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军队建设的客观环境已经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既给军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又给军队建设带来新的考验。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军队建设直接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和遏制图谋;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还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妄图通过发动“信念攻势”,瓦解我军斗志,改变我军性质。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看,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也从多种渠道传向军营。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对军队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优良传统,对我军所崇尚的科学理想、信念和追求,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与世界各国的军队不同。就是与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也不同,因为他们的军队与我们的军队经历不同。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这个论断,全面而又准确地提示了人民军队性质的科学含义及其特点,揭示了我军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军队的本质特征。因此,能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队革命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3.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使军队发展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新时期军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人民解放军全部工作的中心,是现代战争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解放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是现代战争特点和世界军事发展对我军提出的严峻要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我军的现代化,要根据我国国情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邓小平提出军队现代化的主要精神如下:

第一,大力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邓小平强调,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讲,第一位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同时要求全军要“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当今世界,随着高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作战手段、指挥方法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给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掌握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是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第二,努力提高国防科技水平,逐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是整个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科技是关键。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同时他还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军情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发展武器装备的重要思想: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在国力允许的条件下加速武器装备的发展;根据战略需要,确保重点项目;坚持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坚持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将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武器装备水平的差距。这些思想对于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建立适应现代战争的科学编制体制。编制体制是实现人和武器结合的军事组织形式。科学的编制体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战斗力诸因素最大效能的组织基础,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根据现代战争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特点,邓小平提出我军体制编制要坚持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原则。减少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优先发展技术型的现代化军兵种,提高军队的合成程度。根据这些原则,我军从1985年开始组建兵种基本齐全的陆军合成集团军,并从战略上提高了陆、海、空三军和战略导弹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增强了整体威力。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军体制编制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发展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军事科学理论是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战争的先导。它不论对军队建设还是对战争的准备与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军队建设来讲,先进的军事理论引导着军队建设的方向,把握着军队发展的趋势。对战争来讲,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争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揭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并为从事战争的人所掌握和运用,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从而把战争引向胜利。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他在为军事科学院建院20周年的题词中指出: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这为我军加强现代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指明了方向。

第五,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后勤现代化是现代战争对后勤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搞后勤也是为了打仗。现代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打后勤”。现代战争的特点要求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做到快速保障、持续保障、综合保障。因此,要认真研究后勤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现代条件下的后勤保障能力和后勤自身的防卫能力。

4.注重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

军队注重质量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一个主导趋势。注重质量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邓小平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和我军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强调:“质量问题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问题。”《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104页,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会耽误大事。他始终把精简部队数量、提高质量作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善武器装备、实现精兵合成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的思想。它是邓小平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坚持“精兵”的原则。精简整编、优化组织结构是精兵的前提。“精兵”就是要把军队搞精干。目的是压缩员额,精简机关,全面提高官兵素质。邓小平指出:“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4~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军队人员过多,也妨碍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从这一方针原则出发,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服从国家四化建设的前提下,少养兵,养精兵,提高我军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

(2)坚持“利器”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加速发展和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是实现精兵的重要措施。武器装备是军队赖以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是物化了的战斗力。邓小平指出:“武器要更新,方针是少而精。少是数量,精是一代代提高。量不要求大,有吓人的力量。”《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99页,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精兵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减少军队员额,把节约下来的“人头费”用于发展武器装备和增加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因此,在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上,武器装备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要改进武器装备,下决心搞出自己的、新的、顶用的东西。

(3)坚持“合成”的原则。一方面,要解决科学编成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指挥和协同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合成”就没有整体水平。军队战斗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军队的组织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军队合成的优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军队现代化和战斗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现代战争是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是高技术的、立体的、综合性的对抗。因此,邓小平强调,解决编制的原则,是要适应现代战争特点,要搞合成军,要有利于提高总体战斗力,精兵与合成是辩证的统一。

(4)坚持“高效”的原则。军队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最终要落实到提高工作和作战效能上。提高效能,重要的是精简指挥机构,使军队指挥系统日益精干、小型化和现代化,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从机关来讲,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精干性、灵敏性和效能性,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对部队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所必须具有的整体效能和水平。

(5)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是实现精兵的主要途径。邓小平指出:“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军队的战斗力是通过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而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人对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使得人的作用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得以发展。战争年代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血与火的战争实践来实现人与武器的结合,提高人的能力。在和平时期,如何全面增强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是邓小平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指出:“现在不打仗,你根据什么来考验干部,用什么来提高干部,提高军队的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不是要从教育训练着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未来的军事斗争,将是科技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训练。因此,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可以考验和提高干部素质,继承和培养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军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强化部队的战备意识,检验、改进军队的体制编制,完善和发展军事理论等。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是质量建军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根本途径,是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重要战略措施。

(6)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在和平环境下进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这是新时期我军正规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基本途径。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几十个军事法规,修订了部分条令和条例,重新修改颁布了共同条令,为我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供了依据。

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以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抓编制、抓装备、抓战略、抓管理和教育训练来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思想,为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5.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

邓小平指出:“对军队来说,由长期的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这是个最大的不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要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邓小平引导我军在新时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大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适应军队建设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统一全军的思想,把忠实维护国家建设、维护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对“和平演变”作为政治工作的重点。

第三,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合格军人,列为政治工作的目标。

第四,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挥军队内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政治可靠的人手里,作为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第五,以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着眼点。

第六,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建立新时期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作为发展政治工作的动力。

(四)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在军事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上,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出了关于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1.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现代条件下,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问世,使战争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使得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战争思想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洞察力明确指出: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主要是条件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因此,他号召全军要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1)要认真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为了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邓小平提出要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首先表现在战争目的的巨大变化。就我国而言,已由追求阶级和民族解放转变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祖国统一。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我国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是为了反对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而进行的战争,其目的主要是维护祖国的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战争不再是推动社会革命的手段,而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手段。这就决定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正义性质。其二是战争的复杂性增加。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战争,集总体战、立体战、合同战于一体,其复杂性空前增加。所谓总体战,是指战争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而且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综合较量。战争中人民作用的发挥,更普通、更重要的体现是在平时的、持久的、全面的国防建设上,是国家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抗。其三是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参战形式将由直接参战转变为间接参战,由突出人力和物力转变为突出智力和技术,通过科技的进步形成质量优势支援战争,确保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2)人民战争要符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人民战争只有同现代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使敌人惊畏的战斗力,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现代战争的高技术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参战人员上,一方面体现在参战兵器上。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必然注重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军事技术的提高,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制一些适合打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武器装备。同时,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要努力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提高人的素质。这样,才能达到装备的改进,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为使人民战争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邓小平还提出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法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战略问题不能太死”的思想,“近海作战”的思想,“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思想,“陆上机动”“突然行动”的思想,“用最现代化的武器打游击战争”的思想,等等,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法。

(3)要充分做好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准备。能否做好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准备,直接关系到未来战争的成败。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利用相对和平时期做好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为做好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准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整体水平,为做好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准备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要完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增强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四是要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实行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兵员雄厚的优势,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战能力,开展人民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的总原则、总纲领,是一切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应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方针,邓小平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我赞成的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

(1)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贯穿我军作战和建设始终的根本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将其作为贯穿我军作战和建设始终的根本方针。具体体现在:一是要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重视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强调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军队还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二是在战略上要实行后发制人的原则。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邓小平强调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掌握后发制人的主动权。三是要坚持防御中有进攻。邓小平说:“积极防御本身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积极防御也包括我们过去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四是强调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之敌。邓小平认为,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与交战之敌在武器装备上相比,我军仍将处于劣势。但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用劣势装备去打败优势之敌。

(2)新时期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五方面内容:

第一,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总和,它反映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政策、行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全利益,二是发展利益。邓小平认为,新时期实行积极防御,就是要全面反映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要求。军事战略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就必须使军事战略的目标与国家利益的需求相一致,军事战略必须随国家利益的发展而发展。这样,积极防御战略才能适应现实的客观需要。

第二,要以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首要目标。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提出我们新时期制定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就是要以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首要目标,这是我们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他多次强调,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安定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因此,我们对外政策的制定就是要立足这个基本点,从围绕寻求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和平环境出发。实现这个目标,一要团结世界和平力量反对战争,二是通过发展自己来遏制战争。

第三,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进行武装斗争和军事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寓攻于防、攻防结合,重视战争准备,坚持战略上后发制人,对待强敌坚持持久作战,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等主要内容。在新时期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实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断加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

第四,要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时,要把立足点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就是要努力使军队建设和战备符合未来军事斗争的基本发展趋势,从而准确把握军事准备的基本立足点。

第五,实施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实施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对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大作用。特别是技术装备处于劣势的防御一方,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变防御为进攻、转危局为胜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正确的战略指导。为此,邓小平十分强调实行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改变我军指挥员打现代战争指导艺术不够的问题。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邓小平在领导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战争带来的影响,回答了新形势下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时期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邓小平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二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确定了国防建设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三是提出并实行国防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使国防与军队建设真正走上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四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基本原则;五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原则;六是提出军事改革是国防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七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重新明确了我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是与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科学体系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始终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将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灵魂。按照基本路线来建设军队,全军指战员执行和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就成了我军历史性的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所规定的根本任务,正是这一点规定了军队建设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而在这个大局下行动,就能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提供充分的保障。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所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贯彻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建军传统,冲破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观点,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突破了各种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认识到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在战略方针上提出了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揭示了相对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坚持把当今世界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同我国我军特殊情况有机结合,把我军传统的经验和原则同新时期的新情况有机结合,紧紧抓住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新时期我军建设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我军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符合当代和未来战争的客观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在确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为我军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并强调要以现代化为中心时,实际上就把按照现代和未来战争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作为我军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同时,他在指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要全面提高我军实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能力的重要思想,这也从根本上进一步奠定了邓小平新时期军事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