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19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
一、全球产业格局不断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方向,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着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在新一代技术的影响下,全球产业转移将发生重大转变,全球价值链分工重塑。发达国家积极引导制造业回流,后发经济体在产业发展方面不断追赶。从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经贸摩擦加速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企业积极寻找制造成本红利;从承接产业的地区来看,东南亚国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大力吸引外资投资建厂。
全球产业转移及产业格局的调整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纷纷出台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措施,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积极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如特朗普政府一直奉行美国优先原则,促使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加大美国本土的投资,并通过减税等措施吸引其他国家大型公司到美国投资建厂。以轻工、纺织和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及出口导向型为代表的产业正加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这对我国产业安全和就业稳定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威胁。
从我国来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协调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化协同发展,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构建和完善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新动能不断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
当前,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产业技术创新已步入从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一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奠定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加快形成新动能。
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相关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0.7%、8.9%和8.1%,增速领先于其他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2.7%和4.5%,同比提高或持平。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步提升,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同比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
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适应产业变革要求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还未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不足,创新链条和体系不完整,市场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国家层面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各方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性不足,各类创新平台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关键共性技术需进一步突破。在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关键环节中,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问题。三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和战略性支撑能力不足,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和平台有待加强。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多项数据表明,尽管我国的专利数量众多,但专利转化率不到10%,而美国和日本的专利转化率分别为70%和80%,专利转化实施不力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障碍,很多发明并没有转化为技术专利,技术专利也没有转化为产品,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机构与产业化机构协同能力较差。我国创新资源重复分散,创新载体分散重复建设,资金、设备等创新资源配置的重复浪费现象严重,创新过程中的“孤岛现象”十分普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研发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中试阶段。同时,很多产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明显。
三、产业组织不断涌现出新模式,龙头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加速融合的步伐。各国制造业近年来更加注重产业链环节的深度融合,向“制造+服务”模式拓展。由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制造+服务”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都对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产生挑战。传统的制造与服务的分割管理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由生产制造到服务意识的加强,生产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选择。
但是,我国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2018年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我国制造业和通信业上榜企业延续上年问题—数量少、规模小、盈利弱、比重低、排名靠后。2018年,虽然我国在上榜公司数量上进一步接近美国,但主营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仍远低于美国。汽车上榜企业排名不高,互联网服务领域上榜企业数量与美国相同,但排名依然靠后。美国上榜企业中,在IT、生命健康和食品等相关领域存在众多上榜公司,没有房地产、工程建筑和金属冶炼企业;我国正好相反,所有上榜房地产企业均来自我国。同时,比较近几年数据发现,上榜中国企业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已处在下行通道上,说明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不理想。
四、产业整体发展良好,产能过剩行业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产业整体上保持快速发展。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快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据,2018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彩电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已连续多年全球占比超过50%,稳居全球首位;我国大陆企业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来说,我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政策体系,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地条钢”危害极大,我国对“地条钢”持零容忍态度,严格监管,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当前,钢铁产业市场形势不断好转,钢铁价格高位运行,受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区和企业投资钢铁行业意愿开始增强,产能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部分地方仍存在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如试图恢复已经停建的冶炼项目,违规新上电炉钢等;而且已经查处了一批违规新增产能的典型案例。合规企业产能可能会出现释放过快的现象。所以,对我国钢铁产业违规产能不能放松警惕,仍需进一步严格监督。
在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压减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低效率企业兼并重组主动性不强、地方保护情况较为严重、行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较大的问题;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压力较大,近年来大多数产能过剩行业处于低盈利甚至亏损状态,金融机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性不足,企业负债、债权债务问题限制金融资本的参与;兼并重组手续繁琐,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复杂,过程较为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