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10日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刺蛾类

刺蛾类属鳞翅目刺蛾科。是主要的园林植物害虫。重要的有黄刺蛾、绿刺蛾、扁刺蛾等。幼虫身体短而肥胖,为蛞蝓形幼虫,身体上有枝、刺突起,被幼虫刺后,皮肤红肿、痛痒,因此幼虫有“洋辣子”、“八角”之称。

1.黄刺蛾

【分布为害】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食性很杂,为害枫树、重阳木、杨、柳、榆、刺槐、茶花、樱花、石榴、三角枫、梅、海棠、月季、紫薇、桂花、大叶黄杨等90多种园林植物。以幼虫为害叶片,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4龄后蚕食叶片,常将叶片吃光。

【识别特征】

成虫:中等大小蛾类,体长13~16毫米。雌的稍大,雄的小些。头胸部黄色,腹部黄褐色。前翅基半部黄色,端半部褐色,有两条暗褐色斜纹在翅尖汇合于一点,呈倒“V”形,内侧斜纹为前翅黄色和褐色的分界线。卵:扁平,椭圆形,黄绿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毫米,体黄绿色,背上有哑铃形的紫褐色斑,体背两侧各体节有一对枝刺(见彩图2-1)。蛹:椭圆形,长13~15毫米,黄褐色。茧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茧壳上有褐色长短不一的褐色纵条纹,形似鸟雀的卵。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枝杈或树干上越冬。翌年4~5月间化蛹,5~6月出现成虫,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叶背,单粒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卵期7~10天。幼虫7龄,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透明小斑;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幼虫老熟后吐丝和分泌黏液作茧化蛹。第一代茧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成虫具趋光性。

2.绿刺蛾

又名褐边绿刺蛾,曲纹绿刺蛾。

【分布为害】分布很广,在东北、中南、华东、华北及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发生。食性比较杂,为害山茶、白杨、栀子花、海棠、月季、枫杨、大叶黄杨、悬铃木、榆、柳、槐、紫荆、梅、牡丹、芍药、桂花、枫、法国梧桐等多种林木。

以幼虫蚕食寄主植物的叶片,幼虫孵化后,初期先群集为害,叶片被啃食成网状;稍大后逐渐取食,严重时可将叶肉食净,仅剩叶柄。

【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约16毫米,触角褐色,雌性丝状,雄性栉齿状。头顶、胸背绿色,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灰黄色。后翅灰黄色。卵:扁平椭圆形,黄白色(见彩图2-2)。幼虫:老熟体长25~28毫米。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色。从中胸到腹部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上生黄色刺毛丛,腹部末端有4丛球状蓝黑色刺毛。背线绿色,两侧有浓蓝色点线(见彩图2-2)。蛹:体长13毫米,椭圆形,黄褐色。丝质茧椭圆形,暗褐色,酷似寄主树皮。

【发生规律】北方地区1年发生1代,河南以及长江下游地区1年发生2代,江西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浅土层内或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幼虫于6~7月份发生为害,第二代幼虫在8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发生。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卵产于叶片背面,数十粒集聚成块。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常7~8头密集在一叶片上取食,3龄以后逐渐分散为害。

3.扁刺蛾

又名黑点刺蛾。

【分布为害】分布普遍,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以及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发生。食性很杂,可为害梧桐、油桐、枫杨、白杨、银杏、泡桐、刺槐、樟、桑等多种林木。

以幼虫取食叶片,幼龄时在叶面取食叶肉,残留下表皮,6龄以后食量大增,则将全叶食尽。

【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3~18毫米,体暗灰褐色。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1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1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见彩图2-3)。卵:扁平光滑,椭圆形。初产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背线白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红点(见彩图2-3)。蛹:体长10~15毫米,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渐变黄,近羽化时黄褐色。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似鸟蛋。

【发生规律】河北、陕西1年发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1年发生2代,少数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浅土层内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7月中旬到8月底第二代成虫出现。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到7月中旬和7月下旬到9月底。6月、8月是一年中为害严重时期。

【刺蛾类的综合防治】

(1)人工防治。刺蛾以茧越冬时间长,可以结合修剪、松土等措施,铲除越冬茧;刚孵化的幼虫有群集性,被害叶片呈透明枯斑,可以摘除被害叶片。

(2)药剂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时喷药防治,可以用Bt乳剂500倍液、20%菊杀乳油20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生物杀虫剂灭蛾灵1000倍液。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