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一、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增塑剂的主要作用是减弱分子间的次价键,增加树脂的移动性,降低树脂分子链的结晶性,增加树脂的可塑性。按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极性增塑剂
其主要作用是:插入高分子链之间,增大高分子链间的距离,从而削弱它们之间的范德华力,因此用量越多,隔离作用越大,高聚物黏度降低。
2.极性增塑剂
其主要作用是:增塑剂的极性基团与高聚物分子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代替了高聚物极性分子间作用,从而削弱了高聚物间的范德华力,增塑剂的效能与增塑剂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增塑剂分子插入聚合物分子之间,削弱了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达到增塑目的。有以下三种作用方式:
①隔离作用。非极性增塑剂加入非极性聚合物中时,非极性增塑剂通过聚合物-增塑剂间的“溶剂化”作用,增大分子间距离,削弱分子链之间的作用力。
②相互作用。极性增塑剂加入极性聚合物中增塑时,增塑剂分子的极性基团与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原聚合物分子间的极性连接,减少了连接点,削弱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链运动变得容易。
③遮蔽作用。非极性增塑剂加到极性聚合物中增塑时,非极性的增塑剂分子遮蔽了聚合物的极性基团,使相邻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团不发生或少发生“作用”,从而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达到增塑目的。
事实上,在一种增塑剂的增塑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作用。例如,DOP增塑PVC,在温度升高时,DOP分子插入PVC分子链间,一方面DOP的极性酯基与PVC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彼此能很好地互溶,不相排斥,从而使PVC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塑性增加;另一方面,DOP的非极性烷基夹在PVC分子链间,把PVC的极性基团遮蔽起来,也减小了PVC分子链间的作用力。这样,在成型加工时,分子链的移动就比较容易。
二、增塑剂的分类
由于增塑剂的种类繁多,性能和用途各异,因此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如下三种:
1.按化学结构分类
这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磷酸酯类、偏苯三酸酯类、烷基苯磺酸酯类、环氧酯类、含氯化合物等。
2.按与被增塑物的相容性分类
分为主增塑剂、辅助增塑剂和增量剂三类。一般把与树脂相容性较高(增塑剂与树脂的质量比达1∶1时仍能相容)的增塑剂称为主增塑剂,可单独使用,如邻苯二甲酸酯类、磷酸酯类等;辅助增塑剂与被增塑物的相容性一般,较少单独使用,需与适当的主增塑剂配合作用,单独大量使用时会在加工制品表面渗出和喷霜,如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多元醇酯类、环氧大豆油等;增量剂与被增塑物的相容性较差,但与主、辅增塑剂有一定的相容性,配合使用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改善某些性能的目的,如含氯化合物等。
3.按使用性能分类
可分为耐寒性增塑剂、耐热性增塑剂、阻燃性增塑剂、防霉性增塑剂、耐候性增塑剂、无毒性增塑剂和通用型增塑剂七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