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创业(再续)
鄱阳铁冶,一座炼铁炉冒着浓烟,许多炉工围在出铁口处忙碌着,为迎接即将出炉的铁水做各项准备。
如今天气转暖,虽然未到炎炎夏日,但炉工们却大多光着膀子,这是因为炼铁炉附近温度极高,而铁冶里也是热浪滚滚。
炼铁炉里出来的生铁,是以铁水的形态展现在众人面前,炉工和铸工们要把铁水引入各类“模范”,铸造出多种器具。
官冶铸造铁钱,就是用“模范”批量浇铸出来的。
将矿石炼成生铁后,可以进行‘深加工’:锻工把冷却成形的生铁锭、生铁条放入炭火炉里加热,将其烧得通红,再不断的锻打。
如此反复加热、锻打,将生铁中的杂质打出来,锻打成熟铁(锻铁),其重量有所减轻。
至于钢的冶炼,如今常见的冶炼方法叫做“搅钢法”,就是往生铁炉里的生铁水加铁矿粉然后不断搅拌,于是有可能获得钢。
李笠听不太懂工匠们的讲解,感觉这种制钢工艺很像玄学:结果难以控制,“搅”出来的不一定是钢,也许是熟铁。
这就是当前时代铁冶生产生铁(铸铁)、熟铁(锻铁)和钢的常见流程,而鄱阳城的铁冶,现在则采用来自建康的一种较新的工艺来制取钢,那即是“宿铁法”。
其原理,是在燃烧的炉子里,将特定量的生铁条和熟铁条放在一起,然后不停加热,持续数日。
生铁熔化成液态“宿”在胶状的熟铁上,渐渐地,熟铁条变成钢条(一定几率,不是必然成钢)。
这种工艺,感觉也是玄学。
李笠如是想,放下手中炭笔,将写有字的白纸收好,看着眼前忙碌的工匠们,陷入思索。
生铁、熟铁和钢,实际上都是铁,或者说是铁碳合金,其物理特性不同,生铁硬而脆、熟铁软而韧,钢则两者两者兼顾。
究其原因,在于含碳量高低。
含碳量的高低,是生铁>钢>熟铁,那么让碳含量高的生铁,和碳含量低的熟铁融合在一起,进行“碳交换”,持续一段时间,便能得到碳含量适中的铁碳合金——钢。
这是李笠综合后世知识得出的结论,所以鄱阳铁冶制钢的工艺“宿铁法”,确实不是玄学,而是工匠们通过长期经验积累,总结出的合理工艺。
但是这样的制钢方式成本极高。
先把铁矿石熔炼为生铁,再将生铁锻打成熟铁,然后,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和同样烧得通红的熟铁“宿”在一起,持续加热数日,才有可能获得钢。
全程需要消耗大量木炭,也需要大量人手,这种工艺必然成本极高,熟铁的价格降不下来,钢制品的价格更不用提,铁制品难以推广。
李笠不太懂冶金,但他身处铁冶现场,仔细观察后得出许多结论,并发现一个问题:
炼铁炉炼铁时间很长,因为要不断烧火以熔化铁矿石,工匠们需要不断往炉里鼓风,但鼓风设施居然不是推杆式活塞风箱,而是人力推动的皮制巨大风囊。
风囊就是一个特大号的皮囊,需要人不断推动才能运作。
李笠看了一会,觉得这玩意的鼓风效率比不上风箱。
但是,后世只有部分农村家庭做饭时才偶尔使用的推杆式活塞风箱,在这个时代似乎还没出现。
李笠看着十几个操作风囊的总角,只觉得心酸:
这些孩子最多算半丁,被官府征发服力役,在铁冶干活,工作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和童工差不多。
童工好歹还有微薄的工钱,这些孩子连一文工钱都没有。
李笠通过和铁冶工匠聊天,知道一些大型铁冶的情况,譬如京城建康的东冶,使用“水排”(水力驱动的鼓风装置,其核心依旧是风囊)鼓风。
而鄱阳城就在鄱水边,不是没有条件上水排,之所以靠人来推、拉风囊,是因为成本比上水排划算。
鄱阳铁冶的产量很寻常,所以每座炼铁炉不需要太多风囊同时运行,动用服力役的百姓就行了,毕竟这些人力是免费的。
若用上水排鼓风,全套设备日常维护要花许多钱。
李笠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他若“发明”推杆式活塞风箱,肯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但是,工匠的地位很低,他“发明”风箱出来,最多不过得上官一个“好”字。
不仅如此,这个时代的冶炼工知道煤可以用来炼铁,但烧煤炼出来的铁很脆,所以还是以木炭炼铁为主。
而煤炭,鄱水上游就有地区零星出产,有人将其贩卖到鄱阳,作为替代木炭的燃料出售。
李笠不是没想过,若他“发明”煤炭焦化技术,也就是“发明”焦炭炼铁技术,献给朝廷,会不会因此发达?
感觉不靠谱。
搞不好官府会因为他对冶金“有心得”,于是将他转籍,从卑贱的吏籍转为更卑贱的匠籍。
感慨一番后,李笠往铁冶一隅走去。
他来到一处打铁棚,从腰间解下装着鱼的鱼篓,交给笑眯眯迎上来的小学徒,又和正在打铁的铁匠们打了声招呼,便坐在一旁,看铁匠制作鱼钩。
后世有各类自动机械制作鱼钩,长长的钢丝从机器入口进去,一个个鱼钩就从出口出来,生产速度极快。
而现在,只能靠铁匠手工制作,一个个慢慢做,费时费力费炭料,所以成本不低。
这种在后世极其落后的工艺,却是当前时代的主流,李笠已经记录下主要步骤:
一,将熟铁条烧红后截断,然后锻打成薄铁片,就像铁匠给官府打造的铠甲甲叶那样,但要更薄些。
二,再把铁片烧红,然后“切丝”,于是得到了一根根截面为矩形的铁丝,就像作菜时将冬瓜切丝那样。
三,将铁丝的一头锤扁,一头磨尖,然后将其弄弯,便制得一枚鱼钩,当然,若要鱼钩带倒刺,还得多一道“铲刺”的工艺。
四,将鱼钩烧红然后放入水中急速冷却,是为淬火;冷却后再适当加热一段时间,是为退火。
淬火工艺能让金属制品变硬,退火工艺能让金属制品变韧,只要把握好火候,一枚硬而不脆、韧而不软的鱼钩就做好了。
一连串的步骤下来,耗时耗炭耗人工。
这个时代和后世不一样,并没有商品化的鱼钩广泛销售,鱼钩是纯粹的手工制品,没有统一的大小尺寸,没有统一的售价。
想要鱼钩,就只能找铁匠做,具体情况,要看个人和铁匠的约定。
和铁匠关系好,或者对方好说话,用一条鱼、几个鸡蛋就能换得若干鱼钩;
若关系一般,那价钱就有得谈,便宜与否,完全看个人口才和铁匠心情。
有的铁匠嫌麻烦,因为鱼钩又小、做起来又麻烦,所以宁愿不赚这钱,任别人说破喉咙也不愿做。
但有时候由不得铁匠愿不愿意,鱼钩都必须做,这样的客户自然来自官府、富贵人家,但也只是官吏、贵人们垂钓怡情,才会对鱼钩产生些许需求。
李笠这段时间往铁冶跑得勤,舍得花钱,又会套近乎,和铁冶的铁匠们关系不错,加上要的鱼钩又多,所以成了“大客户”,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过硬的“定制鱼钩”。
今日,他就是来收货,因为时间还早,所以优哉游哉等着,和铁匠们说说家长里短。
李笠已经想了个赚钱的办法,那就是自己购买鱼钩、麻线,制作长二十丈带着上百子钩的排钩。
然后租给同村渔民(收适当押金),归还时若鱼钩少了,按数量以合理价格从押金里扣除就行。
有上百个子钩的排钩价格不菲,白石村里许多渔民没那么多钱买,但李笠的排钩租金合理,所以村民们租得起。
现在,李笠的母亲和嫂子就在家,出租排钩,然后开始试着养殖蚯蚓。
租排钩、养殖蚯蚓,就是李笠给家人安排的一个创业项目。
用大型排钩钓鱼,对蚯蚓的需求很大,虽然蚯蚓在地上到处都可以挖出来,但总是要花一定时间,于是配套卖蚯蚓也是商机。
在后世,除非是超大规模养殖蚯蚓,一般的家庭养殖蚯蚓,技术门槛很低,成本也不高,操作起来方便。
李笠没学过,却听别人介绍过。
因为蚯蚓就是常见的钓鱼鱼饵,那些开放垂钓的鱼塘,经常向花钱钓鱼的客人出售自家养殖的蚯蚓。
现在,母亲和嫂子在家,养鱼的同时养殖蚯蚓,出租排钩、卖蚯蚓,不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也不需要四处奔波,在家里就能操作。
养殖的蚯蚓也可以喂鱼,省下一笔饲料钱,也可以拿来喂鸡鸭。
现在他家只是开始尝试养蚯蚓,具体细节要摸索,所以数量不算多,等过得一年半载,养殖规模增加,卖蚯蚓给同村渔民,收入可观。
等规模再大些,可以向其他养鱼、养鸡鸭的村民出售蚯蚓。
赚的钱、省的钱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累积金额却很可观。
如果排钩租出去越多,蚯蚓的需求量越大,收入还会水涨船高。
两个女人加上一个幼童“在家创业”,扣去各类成本,收入不菲,至少比出去帮佣划算,又能顾家,又能相互间有照应。
家里除了养鱼、捕鱼,慢慢还会有更多可靠的经济来源,这就是李笠要努力的方向,虽然不是暴富,但这样的创业成功率高。
虽然没有彭均卖竹筒鱼饭那样直观的发财,但对于一个连遭变故的家庭而言,这样的创业,才是最合适的。
“小李三啊!!”
突如其来的一声咆哮,把李笠吓得一个哆嗦,他循声望去,却见那大嗓门的铁匠笑眯眯站在面前。
“小李三啊!鱼钩都齐了!你点点!!”
铁匠都是大嗓门,因为工作环境为高噪音,导致听力不同程度受损,所以铁匠说话都很大声。
李笠只觉耳朵嗡嗡作响,赶紧大声回答:“好的,不用点,准没错的!”
“点点、点点,这帮兔崽子不太会数数,保不齐少了些!!”
“无妨!多几个少几个,没关系!”李笠大声说着,几乎要吼起来,他从怀里拿出几个大小不一的木制模件,递给铁匠:
“老规矩,按着这木模,做模范,然后用生铁浇铸出来!”
“啊?!你说什么?!”
“我是说,按着这些木头模子,做出个一模一样的模范,然后用生铁浇铸出来!”
“哎哟,小李三!你成日里做这些奇怪的物件,到底有什么用处?!”
“嘿嘿,发财的用处。”
铁匠打量着这几个木模,笑道:“嗨,这玩意能发财?你又拿我取笑了!!”
李笠笑笑,不多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