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求真:邓中甲临证制方旨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脾

脾脏,土之脏也。它的组织系统有:脾(脏);胃(腑);足太阴、足阳明(经脉);(藏)意;思(志);唇(华);口(窍);肉(体);涎(液);中(方);长夏及四时(季);黄(色)。

脾的功能就是主受纳运化,包括了受纳运化水湿和受纳运化水谷。从受纳水谷方面来说,脾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应该是脾和肺两个结合起来,化生后天的元气、宗气。古人更重视脾,以脾为后天之本,肺虚可以通过培土生金,补脾来养肺,反映脾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水之制,运化水湿。脾的功能归纳起来,就是受纳运化。脾的特点为:纳运升降。脾的地位非常重要,涉及人体的基础物质气血津液的化生。气血津液的不足,会影响阴阳平衡失调,脾对人体的阳气、阴津、阴血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气为血之帅,血虚往往要通过健脾来养血。每一脏在气化特点,气血津液、气血阴阳都有所主司,比如说通过脾气来化生,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通过补气来养血。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尤为重要的脾胃气机特点。由于脾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间,是升降的中枢、中轴,所以只要脾胃升降失常,必定会影响到五脏,导致五脏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以升降的正常观察它的健康状况。

脾胃在中焦,根据阴阳属性的不同,它的性质特点和发病方面,脾胃双方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古代哲学,脾属土,居中央,灌溉四旁,为后天之本。脾胃病理方面,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胃实证多责之于胃,即实则阳明,如食滞胃脘、阳明腑实、脾胃气滞、痰湿中阻。脾胃虚证多责之于脾,即虚则太阴,有气虚、阳虚、津伤、阴虚、气陷。气虚常合肺,肺脾同治。阳虚往往涉及脾肾,兼顾人体的阳气不足。人体阳气可分为三层,最体表的是表阳,然后是中阳,然后是心肾阳气。而气的来源靠后天之本脾胃,但根本的热力来源要靠肾阳,所以温阳往往是结合肾的。而津伤则考虑胃为多,肺胃津亏,肺胃阴伤,往往考虑肺胃同治。气陷证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也需要结合肺脏,肺脾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