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肺
肺的组织系统包括:肺(脏);大肠(腑);手太阴、手阳明(经脉);(藏)魄;忧(志);毛(华);鼻(窍);皮(体);涕(液);西(方);秋(季);白(色)。
肺脏的主要功能是“主气”。肺主气有两个含义,一是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二是主一身之气。其中,呼吸之气是天的清阳之气,与脾胃的水谷之气汇合于肺,积于胸中,而为宗气。宗气也是一身之气,是后天元气,宗气汇合于肺,积于胸中,也是肺主气的主要内容。宗气的作用,上出喉咙,司呼吸,贯注心脉,行气血。肺主气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呼吸之气是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而一身之气的作用又是呼吸之气的动力。
肺主气的功能是通过肺的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反映出来的,每个脏都有它的气机基本运动形式,正如心脏,有上升有下降。肺的气机特点是宣发、肃降,宣发指向上向外,肃降指向下向内。从直接作用讲,肺气宣发可以实卫固表,主司声音嗅觉;肺气肃降有两个功用,既可以助心行血,又可以通调水道(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肃降以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肃降产生了以上几个功能,都是从肺主气推演出来的,带有一种整体性。
肺的气化特点,气之主在肺,气之根在肾,气的源头在脾。肺所主之气主要体现在对气运行的作用,其化生呼吸之气,与后天脾胃水谷之气构成宗气的物质来源,脾居中央,灌溉四旁,重视脾胃在补肺方面的应用,而直接补肺比较少,故肺气虚大多从脾胃治,强调培土生金。从阴来讲,肺阴和肾阴的关系最为密切,金水相生,在补阴方面则重视肺肾。
肺脏很重要的特点是对气机的把握,它的宣发、肃降,有宣降相因、宣降相制、宣而有度、降而有制的特点。首先宣降相因,宣和降本身是对立统一的,张介宾有“肺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把肺比喻成风箱,肺脏宣发得越好,肃降得就越好,肺气失宣,导致不降,这也解释了感冒为什么会引起咳嗽。外邪束表导致肺气不宣,肺气失降,失降上逆为咳。其次宣降有相制,宣而有度、降而有制,宣发肃降不能太过,宣发太过,徒伤气阴,甚者还会亡阳。降也是有控制的,用药需谨慎。肺主肃降以通调水道,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造成水道不通,小便不利,一咳嗽就会遗漏,即“咳而遗溺,小便不利”,《张氏医通》中以“春泽汤主之”。春泽汤,即五苓散加人参。肺虚失制,津液直趋下出,人参补肺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实现降而有制。
气机涉及人体的整体性。比如说肺的肃降和肝的升发形成对立统一,肺的肃降本身能够防止肝的升发太过,而肺的肃降和肝的升发是人体升降的外轮,对临床确定治法用药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桑菊饮,治疗外感风热证,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致咳嗽,气机失于肃降,故用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轻清升透,宣肺止咳;羚角钩藤汤,平肝息风,用于热极生风而出现惊厥、抽搐,在用药上应选用既能清肺肃肺,又能清肝平肝的药,在凉肝息风的同时考虑肺气的肃降,清肺、降肺有助于平肝气,所以选用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桑叶、菊花清肺肃肺。肝肺之间的气机升降相互影响和制约,比如咳喘到后期,不咳不喘,但出现胸满胀闷,是肺气上逆影响肝气的疏泄。再如吵架之人,肝气郁结化火,吵完后,还要喘很久,这是肝气升发太过造成肺气不能肃降的结果。这都说明了气机升降的外轮之间的作用,中医在临床上的选药,就要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
至于肺的性质和发病特点,肺为金脏,发病特点有三:①肺多表证;②秋燥易伤肺;③肺为娇脏,易伤难愈,不耐寒热。
肺为金脏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季节上,秋燥多易伤肺;二是金脏为娇脏。古人讲“水冷则金寒,火刑则金灼”,金属和陶瓷比较,同时加热,金属最烫,金属对热力敏感性最高,同样温度的金属和陶瓷,放在水里,金属降温最快,可以看出肺脏不耐寒热。肺为华盖,五脏的寒热都容易影响到肺,内伤病也容易累及肺。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宣发使阳气阴津输布体表,维护体表体温,防御外邪,司汗孔开合。一旦外邪束表,引起肺气不宣,就会影响到肺的功能,所以肺多表证。由于外感和内伤都易影响到肺,容易反复感邪,所以难愈。根据肺为娇脏,易伤难愈,不耐寒热这些特点,清代医家程钟龄总结出了肺脏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止嗽散就是根据这种思想制订的。
肺脏的主要病机包括虚实两端。实证大致分为肺热壅盛、寒饮迫肺、痰湿蕴肺、燥热伤肺。虚证分为肺气虚、肺阳虚、肺阴虚,肺气虚、肺阳虚均通过脾来治,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甘草干姜汤等方可以培土生金,治疗肺气虚寒。肺的阴虚证,是结合肾、胃治疗的,肺和胃都是后天主管生化的,联系密切,肺胃脏腑还有经脉相通,因此临床上往往降肺气要结合和胃,和胃的时候要结合肺的宣降。感冒时往往呕吐,呕吐病人往往气喘,这也是肺胃在和降、宣降方面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