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项技术要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不仅在于理念的创新性,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临床需要。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即是如此,虽然其基本概念和模型于30年前即已提出,但直到近年超快速T1成像技术的出现,DCE-MRI的应用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并成为当前新的应用研究热点。该技术可以成像(mapping)的方式,定量化测量组织血流灌注与血管渗透相关的指标,较传统对比增强及其他灌注成像技术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其丰富的成像指标,为多角度、全方位理解人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征提供重要而可靠的信息,在临床研究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了解DCE-MRI技术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对运用好该技术十分必要。随着工作开展的日趋广泛,更需掌握其应用方法和价值。但当前的大量研究资料,因囿于形式,单篇文献多只局限于技术某一方面改进或某一种、几种疾病的诊断应用,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入介绍本技术的书籍。基于此,国内一批较早开展此技术的专家学者为推动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展示其重大价值,齐心协力撰写了本专著,宝贵经验跃然纸上。

本书系统介绍了DCE-MRI的发展状况、基本原理、扫描技术、图像后处理和临床应用。特别是DCE-MRI临床应用,编写者将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不同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同类型血流动力学模型的选择及其在不同疾病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读者在临床实践中易于理解、易于操作,将此技术用于解决不同疾病应用中的难点问题。

当前DCE-MRI在各系统的应用情况不一,如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肌系统,应用的病种已从肿瘤扩展到血管性疾病和(或)炎症性疾病;但其他系统部位,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在本书的章节设置上,这些开展较少的系统部位就局限于肿瘤的应用,期待在更广泛的研究应用中渐臻完善。

本书的出版,各位编委、编者不辞劳苦,几易其稿,无私奉献个人和团队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部分医师和研究生,如王奕、吕文晖、江静、李志鹏、李健文、肖俊豪、余元蒙、陈随、罗松、周璇璇、郑丽娟、胡建平、翁亦菲、陶舒敏、陶磊、曾繁勇等参与了本书的文字勘误、修改和编写。在成稿的最后阶段,巧遇南开大学附属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尹建忠教授,我和他谈到DCE-MRI应用中的困惑,他从定量成像模型与不同应用价值和我娓娓道来,思路如此清晰,经验异常丰富,让我对他的学识更为敬佩,故欣然邀请他审阅、修改全书并补充文中所缺少的图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因主编应用DCE-MRI的经验有限、不同单位的MRI检查方式和参数选择存在差异,且技术本身仍然在发展完善中,诸多因素难免造成本书的局限和不足,期盼读者和同道批评指正。

卢光明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