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治疗急危重症学术经验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急性腹痛

一、概述

急性腹痛是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腹部常见多发疾患,属于急症痛证的范围,约占急诊门诊就诊率的20%以上,其病死率约0.5%~5%。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迅速、病因复杂多样、涉及面广等临床特点,较难诊断和鉴别,极易延误诊治,容易导致快速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求医生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
急性腹痛的病因具有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不仅涉及内科和外科,在妇产科和儿科也较为常见。该病症多是由于腹部器官发生病变或者是全身器官发生病变而引发起的急性腹痛。常见的疾病类型有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和胆道系统疾病、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梗阻、急性腹膜炎和宫外孕等。其临床表现多以急剧性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发热等为主要特征。但是不同体质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即使是合并系统性疾病,不同的患者也具有不同的表现。
中医学“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腹痛的概念,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止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提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素问·举痛论》中提出腹痛主要是由于寒热之邪外袭所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交结,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而且《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曰:“岁止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充分阐述了湿邪外袭可致腹痛。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大腹痛多食积外邪,厮腹痛多积热姨火,小腹痛多瘀血及瘀与溺涩,化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恶客忤不治。”明·吴昆《医方考·腹痛门》中提出:“腹中干痛有时者,虫痛也。干痛者,不吐不泻而但痛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腹痛》中提出:“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临证指南医案·腹痛》则指出:“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得其要矣。所谓无形之为患,如寒凝火郁,气阻营虚,及夏秋暑湿污秽之类是也。所谓有形之为患,如蓄血、食滞、瘕蛔蛲内疝,及平素偏好成积之类是也。”
故而,由上述医家所述可知,腹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大多可归纳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失畅、阴阳亏虚四个方面。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均可侵入腹中。风寒之邪直中经脉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故不通则痛;寒邪不解,郁积化热,火热搏结,不通则腹痛;或直接感受暑湿热邪,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致腹痛。饮食不节,胃肠运化无力,饮食壅滞,以致腹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酿生湿热,蕴结于胃肠而生腹痛;或恣食生冷,寒凝中阳,则腑气不通则痛;饮食不洁,虫生肠扰,攻动窜扰也可致腹痛。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气机不畅,则肝气乘脾犯胃,以作腹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瘀停则腹痛。素体阳气亏虚者,寒气内生,气血化生不足,寒凝则作腹痛;病久伤及肾阳,相火失温,脏腑虚寒,腹痛则日久不愈。此外,跌扑损伤,血络受损,静脉受阻,气机升降不调,不通则痛。故而,腹痛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气血不运,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腹痛的辨证论治必须先辨腹痛的寒热虚实。少腹拘急,痛时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温则减,为寒。腹痛痛处热感,时轻时重,或伴大便不通,得冷则减,为热。腹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攻冲乱扰,或伴胸胁不舒,或伴腹胀,得嗳气舒,为气滞。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固定拒按,常夜间加重,伴面色晦暗,为血瘀。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得嗳气舒,痛时欲便,便后痛减,为伤食。另外,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同时,可据腹痛部位辨脏腑病证。胁腹、两侧少腹多属肝经病证;大腹多为脾胃病证;脐腹多为大小肠病证;脐以下小腹多属肾、膀胱、胞宫病证。在治则治法上,腹痛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清·高世栻《医学真传》支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下泄为通,则妄矣。”因此,治疗腹痛应在通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应症状体征,辨证论治,实则攻,虚则补,热者寒,寒者热,滞者通,如兼夹证变化,则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进而依据具体情况遣方用药。并且,需要治因与治状相结合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如胆道蛔虫症,腹痛时应安蛔止痛,痛定后再驱蛔虫;而胆石症引起的腹痛则先清利湿热,理气缓解腹痛,症状缓解后,再疏肝排石。久病与新病在临床上多并不呈单一证候出现,多数表现虚实夹杂,所以应该注意新病与久病的关系,判定虚实的关系,当新病不可迅速治疗时,一味攻伐则会使新病未去久病更重,正气益衰而邪气益盛。在急性腹痛治疗中,除部分如急性肠梗阻、单纯性阑尾炎等速战速决的病种之外,大多数病人表现有初、中、后三期不同的变化,应采取不同分期治疗。
临床上对急性腹痛治疗方法很多,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依据正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对病变轻重程度正确的判断至关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周密的调查和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取得可靠的治疗依据,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虽说中医中药在治疗急腹痛方面有其一定优势,但就急性腹痛不同病种临床特点,病情变化较快,还需在治疗中予以高度重视和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治疗效果,正确运用八法,不断的总结经验,同时要在充分的做好手术准备和严密的观察下,采取非手术治疗。
有多位国医大师对急性腹痛具有精彩论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急性腹痛的治疗,国医大师吴咸中和颜正华两位教授均明确提出腹痛辨证,应首辨主证,此为诊断之要务。二老认为从辨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疾病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主证也是在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次证主证可相互转化。临床之中导致急性主证转化的因素很多,如日久正伤,用药失当等证造成腹痛主证次证之间的相互的转化。实证腹痛,日久不愈,损伤正气,可以转化为虚证腹痛;而虚证腹痛,又每兼气滞、血瘀、食积、肝郁等标实之证,故当时以运动的、传变的、发展的辨证观,权衡其偏盛,在辨证中,注意辨识主证的这种转化,把握疾病的性质,治随证变,方获良效。
腹痛辨证的过程,是全面分析病情资料,正确认识疾病本质的过程,不仅需辨识主证,还要追溯病史,详尽地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为正确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病史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又是症状形成的基础,通过追溯病史,可以全面了解分析病情,对正确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腹痛辨证过程中,除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和伴见症状外,还应注意追询病史,若病常反复发作,情志不畅而诱发者,并见腹痛连及两胁的症状,即可判断为肝气郁结为主的腹痛,治疗重在疏肝理气胃;若患者虽亦经常发作,在饮食不慎时而发病或疼痛加重,且畏寒恶凉,喜食热饮,即可判断为脾胃虚寒为主的腹痛,治疗重在温中健脾。全面分析,除注意询问病史外,还应综合四诊材料,做到四诊合参,相互参照,全面分析,才能正确进行诊断,不能只凭一症,或一舌一脉,仓促诊断以致误诊。二老认为,病有轻重缓急,痛有新久虚实。唯当四诊合参方可辨证严明,谨守病机。在判断腹痛痛势时,问诊所得,最切患者亲身体会。李老常反复询问病家所苦,以探究致病之原及病性所属。同时,又结合切诊,以分清疼痛之病位所在、疼痛之喜按拒按、痛势之轻重缓急;施行诊断时,不忘观察病家神色,从按压过程中患者表情变化的程度,以判断疼痛的剧缓及部位等。急性腹痛可以由于实证导致,也可以由于虚证导致的,本章节选取国医大师治疗急性的精彩案例进一步分析国医大师治疗发热的学术思想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