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治疗急危重症学术经验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何任治疗腹泻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何任教授认为中医治疗腹泻只要切中病机,治法方药正确,疗效会很好,而且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何任教授以病因进行腹泻分类,于临床较为实用。泄泻的外因,风寒、暑、湿、食、湿是基本病因,故提出“无湿不成泻”之说;泄泻的内因,关乎脾、肝、肾,而以脾为关键。肝之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无不通过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何任教授对于腹泻,认为慢性腹泻,多为脾肾阳虚,温煦无力。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所以有常兼有湿邪。但慢性腹泻的病机是比较复杂的,往往阳气已伤,湿热未净,肾关不固;又湿滞化热,或素体阳虚,复感湿热之邪等寒热错杂的现象。而急性腹泻之痢疾,初病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腹痛急迫,多为实证;病久多虚中夹实,病程缠绵,顽固难愈。初病肠腑之湿毒未能涤尽;久痢正虚,正气无力祛邪,邪气不尽;止后避免恣食厚味辛辣,口腹不慎;邪未祛尽不可收涩温补过早。
何任教授诊治腹泻之症,主张审因论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腐熟,小肠主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故大便的形成与脾、胃、肠的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还与肝主疏泄和肾中命门之火温煦作用相关,观察大便的异常改变,可以诊察脾胃肠肝肾脏腑功能,以及病性寒热虚实。大便清稀水样:多属寒湿泄泻,为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所致。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湿热泄泻,为湿热、暑湿伤及胃肠,大便传导失常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多属脾虚泄泻、肾虚泄泻,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火不温土,清浊不分所致。大便如黏冻,夹有脓血:多属痢疾,为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所致,其中血多脓少者偏于热,病在血分;脓多血少者偏于湿,病在气分。大便色灰白,溏结不调:多见于黄疸,因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不能下注于肠以助消化所致。
何任教授治疗腹泻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善用气血共调、清温并用、润燥共施通涩结合。
①辨标本虚实:何任教授诊治腹泻首当分辨标本虚实。分久泻暴泻,“无湿不成泄”,然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脾胃亏虚是腹泻的发病根本,而腹泻往往虚实夹杂,标本并现,本虚多为脾虚气弱,表现为大便溏泄,食减纳呆,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胖边有齿痕等。药常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炒扁豆、山药等,益气健脾止泻;泻痢不止,完谷不化,阴津亏虚,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甚或低热等阴虚症状,药常用芦根、石斛、天花粉、丹皮、元参等药养阴清热;泻痢日久,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呈现五更泄,腰膝酸软,肢冷乏力,下腹畏寒喜温等症,药常用补骨脂、肉豆蔻、炮姜、附片、肉桂、小茴香等药以温阳散寒。标实病因为湿热、寒湿、食积、气滞、血瘀,这些都可影响脾胃之升清降浊及大肠之传导功能。湿热腹泻,选药常用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寒湿腹泻常用苍术、厚朴、白术、附子等药;食滞内停腹泻,常用鸡内金、焦三仙、莱菔子等药;气滞腹泻,常用乌药、小茴香、青陈皮、柴胡、郁金、木香、香附等药;血瘀腹泻,常用五灵脂、蒲黄、川芎、乳香、没药等。对于腹泻的治疗需要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辨证而施。
②气血共调:何任教授治疗腹泻注重调理气血。气血盛衰影响疾病的深浅,“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腹泻在气分,病位较浅,治宜调气,最多见的是气虚、气陷及气滞。调气之法行气之中,气热凉之,气寒温之,气虚补气,气陷举之,必使气和。气虚腹泻,常表现为脾气虚弱,宜施以健脾益气之剂;气陷为泻痢日久,气被耗伤,升清无权,出现少腹坠胀、脱肛、泻痢不禁,应治以升清举陷,常用升麻、黄芪及柴胡等;气滞多为各种病邪,如食积、湿阻、气郁、痰凝等阻滞肠间,使气机失常,食积则消食导滞,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湿阻则化湿理气,葛根、炒米仁、苍术、茯苓等;气郁则清热解郁,柴胡、青皮、黄芩等;痰瘀则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等。久病易发气滞气虚血瘀,可予健脾益气化瘀法。
③清温并用:何任教授认为腹泻病症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又多为上热下寒。“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下寒为腹泻便溏,肠鸣腹胀,多有腹部畏寒喜温,遇凉或饮冷加重,得温则舒,甚则有腰膝酸痛等表现;上热为中、上焦热邪偏盛,出现口干而苦,渴欲冷饮,嘈杂泛酸,躁扰失眠,舌红苔黄,甚至发热等表现。发病初期多有积热、外感、食伤等实证,治宜清利,但只可施而不可久用。若专力清化,过用苦寒,则又会致使大便溏泄失禁,肢冷神怯。腹泻延时不愈,耗伤阳气营阴,太阴寒象明显,治宜温阳,若专事温阳,则火热循经上扰,出现牙龈肿痛、目赤耳鸣、口唇糜烂、溃疡等症。故治疗腹泻多用清温并用之法,应根据寒热之轻重,恰当地选择清温两类药物,勿使太过与不及,病可渐渐向愈。对于热邪偏于上焦者,常用山栀、黄芩、银花、连翘等药;热邪偏于中焦者,常选用黄连、生石膏、知母等药;而寒邪偏于下焦者,则常选用肉桂、附子、炮姜、补骨脂等温补脾肾,同时还常用乌药、小茴香等散寒行气以助之。值得注意的是清为祛邪之法,对阴虚火旺者,须宜滋阴降火,如黄柏、白芍、麦冬、沙参等。清温治法,对寒热错杂之腹泻宜结合而用,以平为期。
④燥润相济:“无湿不成泻”,腹泻之因由均与湿邪有关,治宜燥湿、化湿、利湿之法。其中尤以燥湿法应用最多,有苦寒燥湿: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秦皮等,苦温燥湿:苍术、草果、厚朴等,淡渗利湿:车前子(草)、通草、木通,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等药。但燥湿之药久用均有伤阴之虞,故久泻久痢阴伤或素体阴亏者,应当配合养阴生津之品,如沙参、麦冬、芦根、石斛、天花粉等药,然甘凉滋润之品,性多寒而腻,过用则损伤脾阳,水湿内生,故对于腹泻伤阴者,应两法相合,一燥一润,法度合宜,燥润相济。
⑤通涩结合:气机通畅则不成病,调畅气机是治疗腹泻的重要法则。腹泻初得之时,元气未虚,邪滞于胃肠,当须通之。正如喻家言所云:“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通过泻滞通腑,祛除积滞,恢复胃肠正常通降功能。通下法多用于腹泻伴里急后重之症,而少用于泄泻。常用木香、槟榔等药,并配以枳壳、大腹皮、砂仁等理气通降以助之,必要时对积滞难下者,可用少量大黄,以推陈出新。对高龄体弱或素体虚羸者,通法仍须慎用或少用,中病即止,以防元气虚陷。久泻久痢后期,纯虚无邪或少邪,中气不固,滑脱不收者,急当固涩收敛,防止水谷精微进一步脱失,即“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常用固涩药分为:温中固涩的肉豆蔻、炮姜炭;清肠固涩的秦皮、地榆;酸收固涩的诃子肉、乌梅;酸温固涩的五味子、石榴皮;酸寒固涩的五倍子、金樱子;健脾固涩的莲子肉、芡实;涩肠固脱的罂粟壳、椿根皮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需要而分别选用。腹泻的大部分病例,多为实中夹虚,虚中夹滞,虚实混杂,故而应该通涩结合,应用有法度。叶天士对腹泻治法概括为“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可通涩结合治疗腹泻,有重要意义。
何任教授认为腹泻一般而言,急性多实,治以祛邪为主,或燥湿,或分利,或温散,或清化,或消导,或调气;慢性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须谨审病机,细查寒热虚实,注意相互联系及转化,或健脾,或温肾,或升提,或固涩;并且注重清利。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慢性腹泻多有虚寒,也有正虚邪恋,不宜纯用固摄收涩之剂,注意补中清里,补中兼泻,补而不腻,涩而不滞。清湿热以黄连、黄芩、制大黄、车前子;燥湿以苍术、白术、茯苓、米仁;理气滞以大腹皮、木香、厚朴;消食滞以神曲、山楂、麦芽。
2.验案举隅
(1)王某,男,36岁,1993年10月21日就诊。
腹泻反复发作5年余,近两月加重,大便每日3~4次,为黏液便,无脓血,大便不畅,有下坠感,脐周冷痛,胃脘痞满,嗳气则舒,纳差,少气懒言,舌淡苔薄黄,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慢性肠炎。
中医诊断:腹泻。
辨证:脾虚气弱。
治则:益气健脾,升清理气。
处方:
上方服5剂,患者下坠感减轻,腹胀消失,大便仍稀。原方去酒军,加木香9g,调治月余,大便成形,腹泻已愈。
【原按】
此为中气不足,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证。过用补气,虑其太升;纯用清里,恐其气陷。故以升清降浊,温清并用,标本兼顾之法。
【编者按】
脾为太阴阴脏,职司运化,喜燥恶湿,故凡寒湿外受或阳衰寒湿内生,每致太阴之阳受伤,不能运布中阳,使阴寒窃踞、中焦滞钝而成湿邪壅塞、阳失斡旋之证,常见腹胀纳减,便溏形寒,肢冷面 ,舌淡脉细等,脾胃同踞中州,是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虚则清气不得宣升生发,浊气停滞不得下降。《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治疗当崇李东垣“升阳”之学,强调脾阳之生发,黄芪、党参、煨姜、白术、陈皮等;又以升麻、柴胡,以升麻引阳明之气、柴胡引少阳之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行生长而治泄;枳壳、当归、酒军、大腹皮以清胃肠之滞,清温同用。
(2)陈某,女,43岁,反复腹泻3年余。
3年前因妇科宫颈癌手术后化疗,出现反复腹泻,乏力倦怠,五更泻,泻下完谷,晨间肠鸣,腹隐痛,泻后痛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根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肠功能紊乱。
中医诊断:腹泻。
辨证:脾肾阳虚。
治则:补脾益肾,温中止泻。
处方:
五剂后,患者五更泻腹痛好转,畏寒腰酸减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加赤石脂12g,煅龙牡各30g,煨诃子12g。
【原按】
此为手术后化疗伤及气血、损及脾肾,脾虚久泻,久病及肾,阳气亏虚,失于温煦,故作五更泄泻,脾肾阳虚则腰膝酸软,四肢失温则畏寒肢冷。故以温补脾肾,收涩肠道。
【编者按】
患者手术耗伤气血,化疗损伤正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久病及肾。脾虚则纳运失常,固摄无力,不能将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寓人之阴阳,肾为胃之关,肾虚则不能帮助胃腐熟水谷,而泻下完谷不化。脾阳虚累及肾阳,命门火衰,关门不利,温煦失职,五更寒甚则泻重。故以四神丸为基础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乌药温中理气,苍术、干姜、陈皮、木香温补脾气,黄芪补气固涩。共奏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