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李士懋治疗发热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临床上治疗发热,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者多;以温补阳气,引火归原者少。阳虚发热作为内伤发热的一种特殊证型,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擅长使用温阳解郁法治疗阳虚发热。辨证准确、用药得当非常关键。对于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阳虚发热,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身热而反欲近衣被,也可表现为身冷欲坐井中,欲卧泥地。除此之外,还应有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一派寒象,舌脉多表现为舌淡苔白,脉浮大按之无力。治疗上应引火归原,选用四逆汤等温阳类方剂。
2.验案举隅
患者某,女,66岁。2006年8月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10天前发热,体温40℃左右,遍身红疹,痒,不恶寒,输液后烧未退,增脘腹膨胀不能食,已1周未进食。便本干,服泻药后,便稀如垢油,昨晚体温39.5℃,服退烧药后汗出始退。身软无力,挽扶来诊,刻下症见:发热(体温39. 2℃),遍身红疹,痒,不恶寒,面泛青黄。舌绛,中无苔,两边有苔。脉沉细数无力。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阳虚发热。
治则:温阳,引火归原。
处方:四逆汤加味。
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6年8月7日二诊:昨晚体温38℃,无发热恶寒之感,脘腹胀满已轻,饮稀粥1碗。昨日大便两次,仍稀褐色,小便清如水。脉弦数,按之减,继予上方加干地黄15g,五味子6g,4剂,水煎服,1日3服。
2006年8月10日三诊:药后未热,甚觉疲倦,手足冷,脘腹略满,食增。1日可进粥、面片三四碗,大便溏,已不稀,日一两次。脉弦缓滑,力稍逊。舌嫩红苔薄白。处方:
7剂,水煎服,1日1剂,1日2服。
【原按】
初诊时患者不恶寒,故此发热不属于太阳表证范畴,因《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脉沉细数无力,沉为病位在里,细脉虽然也主阴虚,但脉无力,此为阳虚,阳气不能鼓荡脉道,则脉细,故此时不以阴虚论治,数脉在此不以热看,《濒湖脉学》在数脉的主病诗中写道:“实宜凉泻虚温补”,此属阳虚发热,“阳气者,精则养神”,阳虚神无所依,见身软无力;“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肌表不固,故发红疹;脾阳虚,运化无力而腹胀、便干,面色青黄为土虚木陷之象。舌虽绛,不以阴虚来看,阳虚阴寒内盛,血行凝滞,可见舌绛,舌苔由胃气上蒸所形成,阳虚胃气不行,故舌中无苔。此案治则为温阳、引火归原,对于引火归原的含义,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点主要是在“火”和“原”。《医略六书·杂病证治》:“肾脏阳衰,火反发越于上,遂成上热下寒之证,故宜引火归原法。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安有阳衰火发之患哉?”“火”指肾阳,“原”指肾。肾为水火之脏,内寄元阴元阳,肾阳虚衰,阳气无根而浮越表现出真寒假热的症状。金匮肾气丸为治疗此证的代表方剂,赵献可曾论述:“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而归原”。但为何此处用四逆汤而不用金匮肾气丸?须知金匮肾气丸适用于阳虚发热之轻者,而此患者高热已10余日,病程较长,金匮肾气丸中熟地黄等过于阴柔,制约附子温阳之力,故选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之重剂以治之。同时配伍红参、黄芪大补元气,佐以山萸肉,补肾填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取其酸敛之性,防止阳气暴脱,亦同四逆加猪胆汁汤之意,反佐防止阴阳格拒。二诊时证减未已,脉弦数按之减,李老师认为减脉介于正常脉象与无力脉象之间,与初诊相比,脉力见增,此为向愈之象,加入干地黄、五味子养阴生津。三诊时脉转滑,此为阳气来复,疲倦、手足冷为阳气不足,证未变当谨守病机,以原方加减,加茯苓、白术、山药培补中土,益智仁温补脾肾。
【编者按】
阳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证型,其证候也不易辨认。故见发热,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者多;以温补阳气,引火归原者少。阳虚发热热势可高可低,但病程日久,恶寒倦怠,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饮而不多,兼有四肢不温,甚者厥逆,头晕嗜卧,腰膝酸痛,少气懒言,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甚者舌青,脉沉细无力等便可辨证为阳虚发热。这提示我们临床上见到发热病人,定要先别阴阳,辨清真假,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错。临床经验提示遇到体温升高,但触之不热、喜近衣被,舌淡苔白患者使用温阳补气之法获得不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