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汇函:全3册(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里脉

微脉指法主病

一、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曰微。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

脉来细弱,轻按之无力,重按之似无,再再寻之,若有若无,细细如丝,曰微。是阴盛阳衰,气虚之候。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血下,致面色焦枯也。

微脉歌一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虚。

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骨木枯。

解见上文。

微脉歌二

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郁结气排心。

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阴脉见于阳部,阴乘阳也,寸口脉微者是也。以下放此。

沉脉指法主病

二、沉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如烂绵,曰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

脉之循行,粘筋辅骨,曰沉。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证。

沉脉歌一

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

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健胃始能除。

三部,指一身之三部,非谓寸关尺也。壅,闭塞也。沉脉主脏腑虚,三焦气痞,致令人之一身三部气冷而不舒畅。脾胃壅滞,须通达三焦,扶养脾胃可也。

沉脉歌二

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痛难堪。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气短痛,谓胸至脐疼痛而气短促也。稠,浓浊也。

缓脉指法主病

三、缓者,阴也。指下寻之,来往迟缓,小于迟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黎氏曰:缓者,荣气不足 [106] ,卫气有余之候。血随气流,气依血动,二者相资,不得相失。缓脉乃荣血不流,卫气独行,不相接续。故其脉来且顺,去且迟,举且散,徐徐不能有力透于肤表,故曰缓。缓者,应脾土之象。

缓脉歌一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

邪风积气来冲 [107] 背,脑后三针痛即移。

池氏曰:肾之邪气,上攻于耳鸣,下疰于腰脚脊背,乃肾之丝,系贯腰,上至两耳。须用针脑后,散其肾之邪气,其痛即止。脑后是浮白穴,主耳聋背项痛也。

缓脉歌二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

尺上若逢微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池氏曰:寸脉缓,主肾邪上攻,项筋强痛;关脉缓,乃上盛下虚,气不升降,而气结在腹,短促不舒;尺脉缓,阳气衰微,阴气独盛,冷气结积,下元冷极,所以夜梦阴鬼相随也。

涩脉指法主病

四、涩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第,曰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

阴阳适平,则气血不至于偏胜。阳虚阴盛,则血多气少,脉来滑;阳盛阴虚,则血少气多,脉来故涩也。

涩脉歌一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

妇人有孕胎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

男子得涩脉,主精气耗竭;女子得之,主败血,为病胎。秋间见之,乃应时也。

涩脉歌二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

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池氏曰:寸部脉涩,主心气虚血少,而心乃脾之母,脾乃心之子。母虚血少,不能荫乎子,故胃气不均。关部脉涩,缘心血少,肝经无所受,乃血不能停藏。尺部脉涩,主肾虚败,气血衰弱,不能温养脾胃,以致肢体逆冷,而脾胃虚则鸣矣。

迟脉指法主病

五、迟者,阴也。指下寻之,重手乃得隐隐,曰迟。主肾虚不安。

阴盛阳衰,则荣卫凝滞,血气痞阻,故脉一息而三至是为迟也。心肾相交,犹水火之相济。今阳衰则心气不能下降以交乎肾,阴盛则肾气虚并而元脏不能荣,故三焦闭结,荣卫稽留。其为病,必令汗出,肢节痛,肌肤黑瘦,体寒腹痛。

迟脉歌一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能痊。

神工诊得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

迟脉主心肾虚弱。季夏,六月也,当此之时,脾土适旺,胜其肾水,肾既受克,水必干枯。苟明此理以治之,抑其脾土,滋生肾水,是良医也。刘氏曰:迟脉专主肾经真元之气虚惫,不能统血流行,故脉来迟滞似缓。主痼冷疾作,所以灸季夏,土旺而克水也,详之。

迟脉歌二

寸口脉迟心上寒,当关腹痛欲浆难。

流入尺中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

池氏曰:寸口脉迟,主上焦心膈寒痛;关脉迟,主中焦受寒腹痛;尺脉迟,乃脾土胜肾水,主寒在下焦。阴虚里寒,腰脚沉重,虽厚衣不足以御寒。

伏脉指法主病

六、伏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寻之,不离三关,曰伏。主毒气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厥冷。

池氏曰:伏脉,如物之伏藏,以土偃之。呼吸之间按之,其脉伏而不见,虽重按寻之方得,其脉动不离三关,只在一处。

伏脉歌一

阴毒伏气痛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

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始能消。

池氏曰:积阴冷毒之气,而伏滞于三焦,致卫气不调,荣血不行,三焦之气闭塞。若有此症,不必问四季,须是发散,通其三焦,其病可除也。

伏脉歌二

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肠癖常瞑目。

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积气,乃心肺经之积也。肠癖,谓痔也。瞑目,眼昏也。破腹,泄泻也。池氏曰:寸口脉伏,主积气在心胸之中。关脉伏,主肠癖瞑目之貌。见于左关,则肝经受其阴积,致肝之积液不能荣于目,而致昏暗;见于右关,乃脾胃受之,其阴积因土而结,遂生痔疾。尺部脉伏,乃阴积在下部。下部主阴而无火制,故水谷不得消化,则为泄泻矣。

濡脉指法主病

七、濡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按之依前却去,曰濡。主少气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冷极。

濡者,荣卫怯虚之候。荣中怯弱,卫气虚之,则元气不流通,故脉行道濡而不进。指下寻如有,按却去。昔人喻如按水帛,可谓得之。凡脉之濡,皆为血气虚弱也。

濡脉歌一

按之似有举还无,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脑为髓之海,丹田穴中脐下三寸。池氏曰:濡脉主髓海、丹田损败,而成骨蒸劳热。其劳损之病,传之五脏。初传一脏之损,其病传变,五脏数足,谓之终传,则死。经曰:终传者死。传其所胜也。心病传于肺,肺病传于肝,肝病传于脾,脾病传于肾,肾病传于心也。

濡脉歌二

濡脉关前人足汗,当关少气精神散。

尺上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池氏曰:关前乃上部,何言人足汗?盖五脏丝系发之于足,五脏虚极而汗出于足,恰如树之根本,精损液散不能荫,枝叶焦枯。关部脉濡,主肝虚少气,魂魄不守,精神离散。尺部脉濡,其脉来微,绵绵而去,乃血气耗散、阴阳气脱,致使恶寒。骨肉不相保守,离绝而散。刘氏曰:濡脉关前人足汗,池氏误解“足”字为“手足”之“足”,非也。愚谓“足”当作“多”。寸口左为心,汗乃心之液;右为肺,主气,外主皮毛,肺虚则凑理不密,故汗出多。则寸口脉濡主多汗,明矣。

弱脉指法主病

八、弱者,阴也。指下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乃无,怏怏不前,曰弱。主风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

怏怏,惆怅也。表,皮肤也。谓虚气攻于表也。

弱脉歌一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

少年得此须要重,老弱遇之病却痊。

池氏曰:何谓风与气连?盖弱见于三关阴阳血气之中,怏怏来去而不流利。关中之前属阳,必主热,热即生风;关之后属阴,阴必生冷,冷则生气。少壮之人得此脉为逆,老弱之人得此脉为顺。刘氏曰:怏怏不前,谓脉软短而散,不能前进,不及本位,气血极虚,风邪乘虚而入,吸吸短气。少人血气壮盛,脉宜洪大为顺,见此为逆;老人血气衰弱,得之,则无妨也。

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粗。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池氏曰:弱脉乃损极之脉,见于关前,乃阳气衰;见于尺部,乃阴气乏绝;主血脉离散而疼痛,至于皮肤则死;见于关中,乃阴阳隔绝,故主气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