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始倾向的成分
一个典型的反射、典型的本能或者典型的能力,就它们的总体而言,都包含对某一情境的感知能力和做出某个特定反应的能力,并在情境和由情境而引起的反应之间存在结合力或联结。例如,一只小鸡一旦觉察到自己的同伴都不见了,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对于同伴不见的感知与所引起的叽叽叫声是如此的有组织。但是,能感知某种情境,而无与之对应的反应,也是一种原始倾向。同样,能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而无须与某一情境建立联结,也是一种原始倾向。就原始倾向而言,3岁孩子对身边有没有人或身边人的行为是相当敏感的,但是对此做出的反应性质却大不相同。哭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原始倾向,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情境与它有专门的结合力。
本性似乎更多地规定个体必将会对某一个特定的情境多少做出些反应,而较少确定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只能较多地规定个体经常做出什么反应,而较少地确定个体什么时候做出这样的反应。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当提到人类不学而能的禀赋时,这种对于同一种情境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同一反应又起因于不同的情境的现象,应该作为事实来看待。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一个情境在感觉神经元上引起一个反应的效果实际上是不可预料的。例如,两岁大的孩子看到狗,有的做出哭泣的行为,有的胆怯和退缩,有的十分欢快,有的却好奇地观察着狗。虽然每个小孩的反应不同,但是,每次激活的都是相同的神经元。相反的是,对于相同的器官,相同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个体,相同的情境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如果最初个体的感受性没有与某一特定的反应形成联结,那么,相同的诱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可以从两方面做出解释。首先,所谓相同的情境实际上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儿童是在母亲的怀抱里看到了狗,那么这与儿童自己独自在门口看到狗的情境是不同的。在母亲的怀抱中是情境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境下,儿童有可能对狗产生好奇感;而独自看到狗则会使儿童产生恐惧感。其次,即使情境真的是相同的,那对于不同状态时的个体来说也可能是不同的。一个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安静的儿童看到了狗,他的反应可能是对小狗感到好奇;可是,如果小孩在生病、疲劳或者在紧张急躁的时候看到狗,他的反应可能是害怕。
同理,同一个生命体对于不同的情境永远不会做出完全相同的反应。有时你会看到在不同的情境中居然发生了相同的反应,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者假如情境不同,而且反应的成分也毫无区别,但生命体自身实际上却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虽然见到“一个球”、“一个锡制的士兵玩具”与见到“一个拨浪鼓”都会激活“伸手抓”的反应,但三种反应在整体上是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里激活了显示三种不同感知印象(一个是球、一个是士兵玩具、一个是拨浪鼓)的三种不同反应。再如,如果手里拿着球、拿着士兵玩具或拿着拨浪鼓(三种不同的情境)都激活了“抛掷”反应,这是因为三种情境的共同成分具有决定激发抛掷反应的效力。再比如,一个孩子以前在挨打受骂时才哭,而现在对他说话他都哭,这是因为他现在疲惫了、激动了,或者发生了其他变化。
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原始联结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一定是由于许多弱小势力的相互作用,使在同一感觉神经元或感受器上产生的神经流(current of conduction)因机缘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力的反应,而且可能也会使完全不同的感觉刺激聚合为一个大体相同的反应。
唯一可做的是用几个有效的抽象模式来想象人的反射、本能和能力的原始机制。或许最方便的是用S—R(即情境与反应)的三种联结模式。第一种类型是S1(情境1)导致R1(反应1),它们是特定的联结系列。第二种类型是S1导致R1或R2或R3或R4或R5等,导致哪种反应取决于情境1中非常微弱和偶然的因素(s1、s2、s3等)。第三种类型是S1导致R+r1,S2导致R+r2, S3导致R+r3,等等,这里的r1、r2和r3等表示较弱的反应。
具体模式由下面的图1-1、图1-2和图1-3来表示。
图1-1 联结模式一
图1-2 联结模式二
图1-3 联结模式三
这种倾向模式除了可以确定何种情境决定产生何种反应之外,还可以确定在原始倾向模式上,任何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势必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例如,人的原始倾向具有这样的特征,当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一经建立,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个联结就能够保持下来。原始倾向还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有准备的联结容易建立,或有准备的反应容易被激活;而没有准备的联结难以建立,或没有准备的反应不易被激活。这些原始倾向在所有联结或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或尚未表现出来的特征,将在适当的时候由它们自己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