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附录:前西北考察团在新疆所发现的波斯银币
1928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库车两处,都曾发现过波斯萨珊朝式的银币各一枚。
吐鲁番所发现的,是出于一古墓,已发表于正式报告中。但报告中仅说是“西域银币”,所推测的年代也有错误,所以仍有重加鉴定的必要。
这一枚也是库思老二世的“德拉克麦”银币,直径2.7厘米,重3克。上面已说过的,他在位38年,铸币的地点达120处之多,所以重量稍有不齐,但仍在3~4克之间。正面花纹和铭文,和前节所述的西安出土的一枚,基本上是相同的。王冠上也有双翅,原报告误作“两角”。背面花纹也是基本上相同,仅纪年和地名的铭文不同。右侧的铸币地点铭文为BISH,即波斯法斯省(Fars)的俾沙浦尔(Bishpur)的简称。这是当时的重要造币地点,在阿拉伯翁米亚朝时也仍是重要铸币地点。左侧纪年为[AR]BA=4〔图2, (8)〕。库思老二世四年即公元593年。同墓出土的那一枚开元通宝,是开始铸于武德四年(621)的货币,时代实相接近。原报告根据当地一位毛拉的话,以为是回历28年阿拉伯王莫阿为岩所铸。王名和纪年都错误,再版时应加改正。实则回历28年时阿拉伯王(哈利发)为鄂斯曼。莫阿为岩是回历41年(661)才即位的。
另一枚系库车苏巴什旧城发现的,将发表于黄文弼先生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已付印)。这是库思老二世的或阿拉伯翁米亚王朝时波斯旧壤各地所仿制的“库思老二世样式”的银币。直径2.3厘米,较普通的为小。细加审察,周围剪边的痕迹很显明。重1.8克,仅及萨珊朝“德拉克麦”银币的一半(上面第一节已说过,“德拉克麦”平均重量约为3.906克),但在翁米亚王朝时,太伯里斯坦仍保持独立,它在711—761年间所铸银币为“半德拉克麦”,花纹仿库思老二世的,重量减半,直径也缩小。阿拔斯王朝灭了它后,仍继续铸造这种轻币,直至812年,并有将旧铸的“德拉克麦”剪边作为“半德拉克麦”,以便流行于这地区。我们这枚标本,似即一例。可能是原来剪边后在太伯里斯坦流行,然后辗转传入新疆库车。太伯里斯坦在里海的南岸,即《新唐书·西域传》的“陀拔斯单”。波斯被灭后,这地区不肯臣大食,天宝年间曾数次遣使入朝,后为黑衣大食所灭。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于749年灭翁米亚王朝而继兴,761年灭太伯里斯坦。
这银币的正面花纹,和上面所述的2枚库思老二世银币,基本上是相同的。铭文是GDH AFZUT HUSRUI〔参看图2, (6)〕。因为剪边的缘故,周围边缘的花纹已稍为残损,边缘的右下方,似另有文字。翁米亚王朝时仿制的“库思老二世样式”的银币,这右下方常有阿拉伯文,偶亦有钵罗婆文。但这枚因剪边的关系,这点无法确定,更说不上认识铭文的涵义。
背面的花纹,也和上述的2枚基本上相同。左侧纪年铭文是NVJV(IST)=29;右侧的地名不很清楚,似为BSh或ShI〔图2, (10)〕。BSh或为BISH的别体,若然,那么是和上述吐鲁番古墓出土的在同一地点铸造的了。ShI一地名,倭尔克以为即波斯基尔曼省(Kirman)的喜拉查(al-shirajan)。背面边缘的花纹,也因剪边而稍有残缺,但在左方和下方,还留有抱星的新月的残痕。
库思老二世在位38年。他的纪年二十九年,应该是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但是另有一种可能,这枚是翁米亚王朝驻波斯的总督在651—702年间所铸的所谓“库思老二世样式”的银币。后者的纪年,普通是用所谓“伊嗣候纪元”(Yezdigerd IIIEra),便是仍用伊嗣候的纪元,继续至第50年或甚至可能至第63年。二十九年即等于回历40年,亦即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因为下列二点理由:(1)这一枚的正面框外的边沿上,在右下方似原有铭文而被剪掉,仿佛还有残痕。库思老二世的银币只有波斯亡国后的仿制品才在这右下方有文字;(2)剪边作为“半德拉克麦”一举,当在太伯里斯坦开始铸造轻币(约公元711年)以后的事。当时普通多利用波斯亡国后所仿铸的“库思老二世样式”的银币,以铸造时代较相近,流行额也较多。这种例子很多。所以对于这二种的可能性,我个人是倾向于后一种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