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二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十章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近距离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炭疽、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法定报告传染病,以及军团病、普通感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水痘等非法定报告但较为常见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其类型复杂、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极易造成暴发流行等特点,对人民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一节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

全球范围内,一些传统的传染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人类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与传染病进行长期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过去的20世纪里,随着一系列抗菌药物的发现以及疫苗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威胁的大多数传染病,特别是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40多种新的传染病中,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明显增多,其病种数约占新发现疾病的1/4。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导致死亡前十位传染病中,有4种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们分别是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结核、麻疹、百日咳。近年来,人们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科学认识不断加深,以及不断完善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体系的建立,使得呼吸道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有所下降。以我国为例,与2011年相比,2012年甲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3. 5%,呼吸道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甲型H1N1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和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有所下降。然而,目前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形势仍不容乐观,呈现以下流行趋势:①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结核患病率居高不下。据WHO报告,亚洲肺结核约占全球结核病发病率的70%,我国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130万人,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4. 3%,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②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毒力强、易于传播的特性。如:1977年发现的军团菌肺炎,1981年发现的中毒休克综合征,2003年发现的SARS都是临床表现较重,死亡率较高的呼吸道传染病。③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在近30年新发现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已明确病原体的呼吸道疾病50%左右是由病毒引起的。④耐药、难治性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随着细菌、病毒和其它呼吸道病原体在不断适应人类的过程中,其基因组功能基因的变异,以及各种抗生素药物的误用和滥用,使得耐药和难治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数量逐渐增多。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结核菌对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率由1984年的15. 9%上升到2000年的30%;获得性多耐药率上升至17. 1%。另外,病毒性传染病发病人数的上升给防治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难度。⑤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多以飞沫、气溶胶为主要传播方式,传播迅速、难以控制,容易造成超级传播现象。

因此,正确认识呼吸道传染病的变化规律、流行趋势,可以因势利导,主动地应对各种突发、应急疫情的发生,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病原体及病种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及所致的疾病见表20-1。

表20-1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及所致的疾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特别是症状期的患者传染性比较强。有些则来自受感染的动物或环境。

(一)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如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和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天花、猴痘、SARS、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腺病毒、猩红热、百日咳、军团病。而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出现的带菌感染者和临床病人是传染源。结核病人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结核病人传染性的有无及大小取决于病人的排菌数量,痰菌数量可通过痰涂片检查来定量判断。儿童肺结核以原发为主,大部分为痰涂片阴性,传染性小。

(二)病原携带者

少数呼吸道传染病除了患者或隐性感染能够传播本病外,还能通过病原携带者传播疾病,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SARS、偏肺病毒感染、猩红热、百日咳。

(三)动物传染

由于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着广泛的宿主动物,因此,受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成为该疾病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如猴痘患病的猴子或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是人猴痘的重要传染源。大颊鼠、沙鼠、家畜及宠物(如家兔、家犬、家猫等)等动物也可成为人猴痘传染源。研究资料显示土拨鼠就是造成2003年美国人猴痘暴发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也有学者认为家兔可能是美国人猴痘的传染源之一。由于这些家畜或宠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作为人猴痘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腺病毒感染的猪、犬以及鸽也可能成为该疾病的传染源。患有结核病的奶牛也可经牛奶传播,作为人类结核的传染源。

(四)病原体污染的环境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天然水体、人工水体及冷、热水系统,医疗相关的场所和仪器,土壤等环境一旦被病原体污染,感染性尘土或气溶胶粒子随风飘浮在空气中,也可作为传播该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如军团菌感染。一些非典型环境分枝杆菌也可引发人类感染,在目前发现的30余种非结核分枝杆菌中,堪萨斯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对人类致病,约占全部分枝杆菌感染的10%。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病原体进入人体呼吸道黏膜或肺部而感染。有限的空间,人多拥挤与通风不良的环境,成为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利条件。其次病原体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还可通过患者口、鼻腔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

(一)飞沫传播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方式,飞沫颗粒直径在30~100μm。传染源在打喷嚏、讲话、咳嗽时将病原微生物传给易感人群。飞沫传播只有在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时才被传染。通过此途径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

(二)飞沫核传播

颗粒直径在0. 02~20μm,病原体以飞沫形式被喷出传染源体外后,飞沫水分蒸发剩下蛋白质和病原微生物组成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至数天,在此期间飞沫核若被易感人群接受可能引起感染。结核和白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

(三)经尘埃传播(菌尘传播)

传染源喷出飞沫落到某平面,干燥后病原体飘到空气中引起易感人群感染患病。尽管空气中传染性飞沫核或尘埃的浓度很低,但由于吸入的空气量很大,常足以构成传染。

(四)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粒子指0. 1~10μm的以分散相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粒,是病毒、细菌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小粒子,悬浮在空气中。含有活微生物的气溶胶具有致病作用,其致病作用与所含病原体的质与量,粒子的性质和机体的状态密切相关。气溶胶粒子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它的大小与惯性,决定其沉降的速度、飘浮的距离,以及渗透空隙的深度。

三、易感人群

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通常包括所有人。随着婴儿增多、人口老龄化、免疫人口的死亡等因素引起人群易感性的增加。相反,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后具有免疫力的人数增多、计划免疫接种等引起人群易感性降低。

四、影响因素

(一)人口因素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与人群的免疫、遗传、流动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实行计划免疫,已使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或接近被消灭。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和移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对某些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或携带有某种传染病病人在流动中既是传染病的易感者、又是传染源,使得原本得以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同时,由于外来人口患病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因而更容易成为传播疾病的潜在传染源,有些人由于生病期间不能劳动,于病假期间回家探亲,又会造成传染病远距离传播、导致疫情扩散,对周围人群威胁很大。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生产及生活条件、卫生设施、生产以及从事生产的场所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在特定人群的受染机会不同。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营养水平、就业条件等对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生活贫困者面临的危险因素机会远远超过富裕者;经济条件决定着传染病防控技术的先进水平,经济原因带来的工作紧张及生活压力,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也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医疗卫生水平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在社会因素中,卫生防疫设施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终止都有重大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因素中,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不但对人类生存条件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通过人口控制、法律、法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交通、家庭、卫生服务、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与行为、伦理道德以及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的社会因素来减少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可以切断或孤立其流行的三个环节。

(三)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和生态等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过程都有重要影响。特定类型的地形、地貌适合某些动物传染源的生存,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条件。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风速与风向等,也会影响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自然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存活,也可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如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也是造成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与其常规免疫疫苗覆盖率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等措施的推广实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地区分布仍然非常广泛,遍及世界各地,呈全球性流行,多呈散发性,如流感、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少数的呼吸道传染病则呈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与当地的环境、宿主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如动物猴痘的流行地域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国家和地区,如喀麦隆、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塞拉利昂、加蓬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其中又以刚果民主共和国流行率最高。人猴痘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动物猴痘基本一致,流行区域也主要集中于非洲中西部的雨林地带,同时也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病人数最多。少数新发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出现全球流行的趋势,但同时地域分布差异也比较明显,如SARS,病例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也出现小部分病例。亚洲发病的国家主要为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各省市中,以北京和广东报告病例较多,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北和天津四省区也是疫情严重的地区。

二、时间分布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随季节性的变化有所不同,主要与气温高低有关,多发于冬春季。

(一)明显季节性分布的呼吸道传染病

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这主要与不同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流行季节有关。虽然很多呼吸道病毒可以导致全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但是主要流行季节会因病原体不同稍有差别。如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引起每年的季节性流行,一般多发于冬季;而热带地区常年可发生,多发于雨季。麻疹在温带地区主要在晚冬、早春季节高发;在热带地区,麻疹则主要在旱季高发。风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最高,3~5月份达高峰,夏秋季发病较低。流行性腮腺炎可常年发生或流行,温带地区以冬春季(1~3月)为发病高峰,夏季发病率最低,该病在无免疫预防的情况下,通常每隔7~8年有一个流行周期。然而在疫苗普遍接种后周期性流行规律已不存在。天花在被消灭以前,流行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但以冬春季较多,可能与户内生活多、接触密切等因素有关,季节性模式类似于水痘、麻疹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白喉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自秋季发病数开始增加,11月为高峰,并延续到次年3月,夏季病例最少;但近年全国每年仅有少数报告病例,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季节分布仍以冬春季发病为主,每年从11~12月份报告发病数开始增多,进入流行季节。人博卡病毒感染作为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感染高峰的季节特征报道不一,大多数研究表明博卡病毒感染高峰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支原体肺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一年四季均有散发,秋末冬初发病率最高,每隔数年出现发病率增高或流行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气候,包括气温、湿度等均可影响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流行曲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带地区多流行于冬春两季,持续4~5个月;其他月份不多见,多为散发性。一般流行高峰在12月至次年2月,有时高峰提早到11月或延迟到6月。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多见于气候最热的月份及雨季。人偏肺病毒感染在温带地区,流行于冬春季节。然而,对于新发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而言,一旦流行开始,疾病的季节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我国流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但是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却使得我国流感流行季节发生改变。随着甲型H1N1流感流行趋势减弱,甲型H1N1逐渐成为季节性流感之后,流感的流行状态回归到原来的季节性。

(二)无明显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

少数呼吸道传染病,如慢性呼吸道传染性肺结核的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仅在早春略高。猴痘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全年均有病例出现,但以每年6~8月份的病例数为多。呼吸道合胞病毒(HSV)感染的季节性不明显。带状疱疹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见,可有小流行。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多见于冬春季与春夏之交,于4月份开始增多,7月份达到高峰,8月份下降,11月份发病最低。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百日咳的季节性可有差异。有些地区百日咳发病表现为一年四季病例分布比较均衡,没有季节性升高的规律。我国监测资料显示,5~6月份是百日咳发病的高峰季节。猩红热常发生于温带,其次为亚热带,而热带则较少见。猩红热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尤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三)周期性

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易感人口积累,若干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有研究报道,流感病毒3~4年小变异,5~6年明显变异,10~15年剧烈变异。

三、人群分布

(一)年龄分布

不同人群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不一,但总体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在降低。儿童的呼吸道感染发生频率更高,成人发病较低。调查资料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平均急性呼吸道感染率为5. 6%,其中以1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达6. 1%。从急性呼吸道感染频次来看,儿童2~4岁年龄段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频率达6~9人次/年。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2. 2%,感染频率为2~4人次/年,其中有1/3的成人住院是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将会加重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危害甚至造成死亡。一些特殊人群,如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和HIV病毒感染人群,呼吸道感染对其的危害更大,甚至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感在不同年龄组的流行有明显差别。当新亚型大流行时,常常以青壮年为最高,学龄儿童也常是发病率和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肺结核在20岁以上均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在5~20岁最为常见。猩红热对5~10岁的儿童感染率最高。百日咳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但在5~10岁的儿童也有发病。百日咳流行人群主要为未接种或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婴儿、青少年和成人。流行性腮腺炎在任何年龄皆可发生,多见于儿童。天花病例的年龄分布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以及免疫力是通过接种疫苗还是通过自然感染获得。1~14岁儿童易受腺病毒感染,人群血清学的研究表明:新生儿脐带血含抗体最多,占53. 42%;6个月内的婴儿占22. 02%,2岁后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阳性者又逐渐增多,直到5~7岁止。这说明新生儿腺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从母体获得。由于6~24个月婴幼儿腺病毒抗体的阳性率最低,故腺病毒性肺炎80%发生在7~24个月的婴幼儿,此外,发生腺病毒性肺炎的机会随着当地易感人群数量的增多而增多。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发生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流行并常累及肺部。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发生在儿童,尤其以5岁以下儿童最为常见。博卡病毒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年龄小于3岁为感染高峰,成年人也可发生感染。儿童博卡病毒感染率为13. 8%,而且博卡病毒多与其他病原体以复合感染状态存在,复合感染率占阳性检测标本的90%。人群对支原体肺炎感染有普遍易感性,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中,但5~1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相反,带状疱疹是一种表现为潜伏在宿主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活而出现临床症状,散发性流行,通常多见于40~70岁人群。人猴痘病例以散发为主,即通过与患病动物的密切接触(捕猎或饲养)而传染;但是,当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后,即呈现点源暴发,出现家庭或部落聚集现象。

(二)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职业分布

由于不同的职业与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有很大不同,所以不同的职业与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密切相关。资料显示,每年的开学季节往往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其原因主要是开学后儿童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而这种增加会增加学龄儿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同样,医护人员也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人群。一些动物来源的呼吸道病毒与职业相关的现象更加明显。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近年来儿童发病比例呈下降趋势,学生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HSV-1抗体阳性率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HSV-2抗体阳性率也随年龄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调查显示男性感染率比女性低,在女性高危人群中,包括多性伴、从事商业性性服务者等,同一地区不同种族感染率也不一样,孕妇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由于她们的HSV-2血清感染率与新生儿的HSV疱疹的发病率息息相关,因而受到格外的重视。SARS暴发流行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医务人员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干部、工人和学生。风疹以学生发病比例最高,在学校中的暴发常常造成学校停课,学生被隔离,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性别分布

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少数传染病如天花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核病男性高于女性,比例约为2∶1;流行性腮腺炎儿童发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发病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风疹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组男性发病数均多于女性;EB病毒感染男性中的阳性率较高;白喉男性高于女性;军团病男性多见。

第五节 预防控制

一、预防策略

按照“针对重点、健全制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管理、分级负责、规范措施、协调配合、加强监测、注重预警”的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策略,达到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目的。当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相关部门应当发挥作用,统一接受指挥,做好应急处理。隔离传染源、及时检测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教育,使用预防性药物。

二、预防措施

(一)三级预防

从疾病的三级预防出发,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积极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

疫情发生时,对疑似病例及接触人员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初步处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初步处理时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对法定或未知病原体的呼吸道传染病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传染源者进行流行病学严格的调查和医学检疫,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要求:①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要求12~16层并每4小时更换;②用0. 3%~0. 5%的洗必泰醇、苯扎溴铵溶液(新洁尔灭)或消毒液及时洗手消毒。

2.二级预防

在医院发热门诊或集中诊治点或其他地方,对疑似病例或诊断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对疫源地进行消毒。要求:①工作服,隔离衣,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口罩,防护帽,防护眼镜及防护手套、鞋套;②接触后用0. 3%~0. 5%浓度的消毒液、新洁尔灭、洗必泰醇等洗手消毒至少1分钟;③离开疫源地后,将全身所有防护装备进行消毒处理。

3.三级预防

直接接触疑似病例的工作人员,除二级预防要求外,需使用符合N99或FFP3标准的全面性呼吸防护器。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测

医院及相关单位应当完善管理诊治制度,并严格执行。医护人员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预防措施、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及时掌握并预测流行规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高发季节,将疑似病例与普通门诊分开,专设发热门诊,对其进行针对性诊断与筛查,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三)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1.接种疫苗是现阶段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针对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和15岁以下儿童高发的流行特点,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降低人群易感性,切断其传播途径更显得至关重要。病毒疫苗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疫苗,对相应的病毒传染病可起到预防作用。细菌疫苗有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计划的接种白、百、破联合疫苗可有效预防白喉和百日咳;对新生儿及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可有效预防肺结核,对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还需补种。

2.药物预防使用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病毒唑)及中药等,对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可起到预防作用。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磺胺预防。红霉素对百日咳、支原体、衣原体肺炎有预防作用。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包括儿童)可口服异烟肼6~12个月以防发病。对可能接触炭疽的人,口服四环素6天、肌内注射青霉素6天或环丙沙星4周,隔离观察8天。医务人员可适当进行预防用药或接种有关疫苗。医务人员在无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密切接触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后,应及时使用抗病毒或抗菌药物。适应传染病流行情况调配医护人员,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免疫接种。备足抗生素等药物,在疫情发生时有针对性的或对高危人群使用药物。

(四)加强教育,保护易感人群

定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媒体、专业讲座和各种有效途径,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获得有关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改变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各地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人们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群众预防疾病和自我保护意识。

(马麦卷 编 曹务春 审)

参考文献

1.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卷.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曹务春.传染病流行病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Enarson DA,Chretien J.Epidemiology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CurrOpinPulm Med,1999,5(3):128-35

4.Kesson AM.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PaediatrRespir Rev,2007,8(3):240-248

5.高洁,高东旗.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医学动物防制,2010,26(4):317-318

6.Sloots TP,Whiley DM,Lambert SB,et al.Emerging respiratory agents:new viruses for old diseases?J ClinVirol,2008,42(3):233-243

7.Pavia AT.Viral infection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old viruses,new viruses,and the role of diagnosis.Clin Infect Dis,2011,52 Suppl 4:S284-289

8.Brodzinski H,Ruddy RM.Review of new and newly discovered respiratory tract viruses in children.Pediatr Emerg Care,2009,25 (5):352-360

9.NguyenVanTam JS,Sellwood C.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considerations.Curr Opin Virol,2013,3(2):192-198

10.Johnston SL.Overview of virus-induced airway disease.Proc Am Thorac Soc,2005,2(2):150-156

11.Leng J,Goldstein DR.Impact of aging on viral infections.Microbes Infect,2010,12(14-15):1120-1124

12.Fisman DN,Savage R,Gubbay J,et al.Older age and a reduced likelihood of 2009 H1N1 virus infection.N Engl J Med,2009,361 (20):2000-2001

13.Moore HC,de Klerk N,Richmond P,et al.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dentifying target areas for prevention of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BMC Public Health,2010,10:757

14.Ren L,Gonzalez R,Wang Z,et al.Prevalence of human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dul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Beijing,2005-2007.Clin Microbiol Infect,2009,15(12):1146-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