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
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d.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2)全面发展教育是培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各种能力的发展
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包含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因为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
(2)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指人与人在特性方面的差异。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3)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不等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个人价值的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价值的实现上,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
(6)“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
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样人才能真正称其为人。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
(1)主张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2)重要性
“以人为本”学说作为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人们日常基本行为的规范准则。
(3)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个性化——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旧的学生观驱使下的教育与之背离,是大一统的教育,只讲共性,不讲个性,按照“模型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制作“标准体”,实质是把学生当物不当人,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2)人性化——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旧的学生观驱使下,学校教育存在两种旧模式:片面强调灌输书本知识的“说教式”和片面强调训练行为规则的“管教式”,两者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工程模式,把人脑当电脑操作。
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教师备课时,既要眼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既要抓住教材的基本点,更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确保自己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
(3)主体性——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既要充分认识,更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活”又要“动”。①“活”指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②“动”指学生的多种感官互联互动,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嘴动笔表达,实现人际交往互动,释放学习群体的心理压力。
(4)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问题以及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教师不能以偏概全,顾及一点而不顾其他,将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视为“问题学生”,对其歧视甚至排斥。教师应当认识到这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性的学生观看待问题行为,引导学生自觉自律,自动矫正问题行为。
【真题链接】
【例1.5 单项选择题】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2018年上半年真题]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答案】C
【解析】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全面发展的出现主要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当前学生的课业十分紧张,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题目中的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说明教师只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