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融中介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
一、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的性质与职能
(1)金融机构的性质
金融机构是指所有从事各类金融活动的组织,它是一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金融企业。
(2)金融机构的职能
①信用中介(金融机构最基本的职能);
②支付中介(由于较高的信誉和众多分支机构);
③将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信用中介职能的延伸);
④创造信用工具(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延伸);
⑤金融服务。
2.金融机构的种类
(1)按照融资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金融机构与间接金融机构;
(2)按照从事金融活动目的不同,分为金融调控监管机构与金融运行机构;
(3)按照金融机构业务特征不同,分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4)按照是否承担政策性业务,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
(5)按照业务特征角度分类,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投资性金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6)按照经济角度分类,分为中央银行、存款类公司、金融辅助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例1】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金融机构组织的是( )。
A.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股票交易所
B.国家财政部门、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C.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
D.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国家外汇管理部门
【答案】C
【解析】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四大类:①中央银行;②银行;③非银行金融机构;④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BD两项中的“国家财政部门”及“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均属于政府机构而非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没有被称为“股票交易所”的金融机构。我国的股票交易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
二、金融制度
1.金融制度的概念
金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该体系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
(1)各类金融机构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相互关系;
(2)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3)金融监管制度。
2.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机构。
(1)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一般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所采用,如美国、德国等;
③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欧盟等;
④准中央银行制度,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2)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
①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资本结构;
②国家和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资本结构;
③全部资本非国家所有的资本结构;
④无资本金的资本结构;
⑤资本为多国共有的资本结构。
3.商业银行制度
(1)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①单一银行制度:没有分支机构存在,风险独自承担,利润独自分享。典型代表为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②分支银行制度: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
③持股公司制度;
④连锁银行制度。
(2)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制度
①分业经营银行制度;
②综合性银行制度
4.政策性金融制度
(1)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双重特征:
①政策性表现在融资的非营利性,对产业政策重点行业、领域实行低息或无息的补贴性,以及经营风险的硬担保性上;②金融性则表现在资金运动的有偿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2)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①倡导性职能;②选择性职能;③补充性职能;④服务性职能。
(3)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
①政策性原则;②安全性原则;③保本微利原则。
【例2】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最显著不同在于( )。
A.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B.是否执行国家金融政策
C.是否自主经营 D.是否政府出资
【答案】A
【解析】政策性金融机构多通过政府出资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自身融资设立,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例3】(多项选择题)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包括( )。
A.安全性职能 B.效益性职能 C.选择性职能 D.补充性职能
【答案】CD
【解析】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主要有倡导性职能、选择性职能、补充性职能、服务性职能。
5.金融监管制度
(1)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监管当局基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因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监督管理的体制模式,是随着近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2)按照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金融监管制度可分为:
①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
②分业监管体制;
③不完全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概述
1.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信用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商业银行的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2.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内容
(1)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负债业务的组织和营销;②资产业务的组织和营销;③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组织和营销。
(2)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资产负债管理;②财务管理;③风险管理;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例1】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主要条件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 )。
A.提高金融监管能力 B.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法规
C.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条件有:①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②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③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3.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银行的管理是对经营活动的管理,银行的经营靠管理来规划、发展,经营是管理的对象和出发点。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管理是确保经营的效率,管理服务于经营。
4.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
(1)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
①安全性(前提、首要原则);②流动性(实现安全的必要手段);③盈利性(目的)。
(2)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之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要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3)我国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
审慎经营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各个方面。
二、商业银行经营
1.商业银行经营概述
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对其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2.商业银行经营的组织:业务运营
(1)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
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中的每一个业务单位(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为核心的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网点的会计核算型。
(2)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
新的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前后台分离。
与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相比,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①前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工序化;
②实现业务集约化处理;
③实现效率提升;
④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⑤大大降低成本。
【例2】商业银行新的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是( )。
A.督导责任制 B.设综合窗口 C.前后台分离 D.全方位立体化
【答案】C
3.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的概念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商业银行为了创造可同时实现个人和企业目标的交易机会,而对与金融产品有关的想法、物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策划和实施的过程。
(2)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
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是对顾客的理解。传统营销对关系的理解仅仅限于向顾客出售产品,完成交易,把顾客看作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关系营销则把顾客看作是有着多重利益关系、多重需求,存在潜在价值的人。
4.负债经营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存款。
(1)存款经营的基本内容
商业银行的存款经营就是在一定的金融法规监管条件下,充分组织银行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吸引存款的金融产品并将其销售出去的过程,最重要的方面是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拓客户服务领域。
(2)存款经营的影响因素
①支付机制的创新;②存款创造的调控;③政府的监管措施。
5.贷款经营
商业银行贷款经营就是选择贷款客户,不断创新贷款产品及相关产品,使之适应客户需要,并与客户合作,最终收回所发放贷款,为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过程。
(1)选择贷款客户
贷款客户选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客户所在的行业;②客户自身情况及贷款用途。
要完成对客户自身及项目的了解,通常银行的信贷人员要完成三个步骤:
①贷款面谈。
②信用调查。通常采用信用5C标准,即:品格(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经营环境(Conditions)和担保品(Collateral)。
③财务分析。
(2)培养贷款客户的战略
(3)创造贷款的新品种和进行合适的贷款结构安排
(4)在贷款经营中推销银行的其他产品
6.中间业务经营
中间业务经营的基本内容:(1)不断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2)大力开展关系营销。
三、商业银行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①资产管理理论;②负债管理理论;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
①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规模对称原理、结构对称原理、速度对称原理、目标互补原理、利率管理原理、比例管理原理。
②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a.资产管理。包括三部分:准备金管理、贷款管理和证券投资管理。
b.负债管理。包括三部分:资本管理、存款管理、借入款管理。
(3)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4)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①缺口分析:是商业银行衡量资产与负债之间重定价期限和现金流量到期期限匹配情况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流动性期限缺口分析。
②久期分析:商业银行衡量利率变动对全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
③外汇敞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商业银行衡量汇率变动对全行财务状况影响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采用敞口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等方式控制外汇敞口产生的汇率风险。
④情景模拟:商业银行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现有头寸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业务规模和利率变化的预测,以及对客户行为的分析和假设,进行多种不同情景的动态分析。
⑤流动性压力测试: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测算全行在遇到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
【例3】(多项选择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
A.规模对称原则 B.结构对称原则
C.速度对称原则 D.目标互补原则 E.收支对称原则
【答案】ABCD
【解析】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①规模对称原则;②结构对称原则;③速度对称原则;④目标互补原则;⑤利率管理原则;⑥比例管理原则。
2.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的内容详见第一篇“银行基础知识”第三章内容。
3.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①高负债经营;
②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而且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③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具有中枢地位,其发生风险后容易产生很大的负外部效应。
(2)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①按风险产生环境划分,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②按风险产生原因划分,可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③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划分,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①风险识别和认定
资产风险基本权数是识别和认定银行各类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是衡量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通常根据不同的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将风险资产基本权数分为0、10%、20%、50%、100%五个档次,用以确定各类资产风险含量,将其作为识别和认定银行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
②风险控制
贷款资产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
a.降低信用贷款的比重,提高担保抵押贷款的比重;
b.严格贷款审批制度,控制信贷风险;
c.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
非贷款资产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
a.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留足备付金,确保支付;
b.对拆放同业资产,建立按风险含量高低划分审批管理权限的制度,积极推行抵押和担保拆借;
c.严格控制高风险含量的委托代办资产;
d.严格控制其他内部资产的风险含量;
e.凡与涉外有关的保函、利率、汇率合约,均应由商业银行总行集中审批。
③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与处置
不良资产可分为信贷类不良资产和非信贷类不良资产。
针对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我国很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资产保全部或者风险管理部),对次级、可疑、损失三类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盘活处置,采取多种手段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率。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
a.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
b.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a.人力资源规划;
b.员工的考核和任用;
c.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d.员工的绩效评价;
e.人力资源的心理及智能开发;
f.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①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②实行行长负责制;③加强员工培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