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III:什么是精神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问题2:“主体”这个词是不足的

学员: 我想说一下我的体验,那个冲出来的感觉。当老师说到那个切口的时候,说到“切”这个地方的时候,然后这个过程就到这儿了,就让讨论了,我就在这个切的时候,感觉到一种聚集,就是有种能量聚集到自己的身体里。然后,就在那个瞬间,我感觉到那个“主体”所表达的,完全不是这个词。就是那个……曾经的那个……当下,是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就是没有人的存在的这种感觉、这种状态。然后,再后面就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感觉,这种“切”让我能量聚集,让我体验到的是我存在于此。但是好像老师说的这个“切”,让我觉得主体这个词好像太小了,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所有的这些感受。

GLG: 非常感谢,因为您完全有理由说“主体”这个词是不足的。但我想,拉康是毫不犹豫地沿用了这个词,来保留它意义上的模棱两可。


拉康很有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不能说清所有的真相。他讲这句话时,用的是一种无法翻译的文字游戏,说“我迷递它”(Je la midis),也就是说,我讲了(dis,音“递”)它的一半(mi-,音“迷”)。只是,在法语中,“迷递”这个发音,也是“正中午”(midi)的意思,太阳当头、光线最足的时候,光天化日之下。拉康却说它只有半个真相。

因为真相的全部,是会很盲目的——完全的真相让人失明,未见得就能让人看得更清楚。我昨天跟你们讲到极度的抑郁症病人,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极端明智、看穿一切的。你们也一定知道,当我们过度失眠时,脑子的状态是极度清晰的。可是我们不见得就真的处于真相之中。

但我感谢您所强调的主体是“切”,更多地属于事件而不是一个人。我甚至建议你们记住它,作为一种说法:主体是事件,而不是人。

这说法在你们看,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现场不肯定,学员们在尝试字对字地确认这个句子,最终要求老师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这个提法?将拉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议的那个意义上的“主体”,作为事件这个秩序来考虑非常重要:它是会来、会消失,而不是始终在那里一成不变的存在。


学员: 我重提一下刚才这个话题。我所理解的这个主体,就是老师讲的这个主体,是不是就是老师昨天说的第18只骆驼?或者是9个珠子之外的那两个珠子?也就是那个“阳具”?

GLG:显然有些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相同的是,它们都是负性的、阴性的(好像照相底片的空白或印章的凹处)。如果您想要给出它的意思、给出它很多的意思,确认给出它很多的存在,就会在此之中误导了自己。

弗洛伊德在他研究达·芬奇的那本书里,就画家与雕塑家的工作做过比较:画家添加颜料;雕塑家,却是从整块的石头上去掉一些什么。我讲了很多东西,为的是去掉些什么。我试着以雕塑家而不是画家的方式工作。所以,我对你们讲的,你们丢到垃圾箱里就好,只留下空缺就好。

当然,这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