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见图7.1)。
图7.1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演进
7.1 经济建设是根本
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7.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条经验。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一连串的超越,1995年超过加拿大,排名全球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排名全球第六位;2005年超过法国,排名全球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没有1978年全党工作重心的决定性转折,没有这些年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历史性成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国情决定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要求。
7.1.2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13—2017年,经济增长年均7.1%,明显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见图7.2),国内生产总值从59.5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贡献率的总和(见图7.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见图7.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从2013年的46.1%提高到2017年的51.6%。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多亿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 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3年的53.1%提高到2017年的57.5%,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图7.2 2013—2017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对比
图7.3 2013—2017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图7.4 2013—2017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7.1.3 十九大经济建设部署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署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主攻方向。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战略支撑。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要基础。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内在要求。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制度保障。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必要条件(见图7.5)。
图7.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任务
7.2 政治建设是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7.2.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拥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更加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但并非完美无缺。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7.2.2 十八大以来的政治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深入推进,围绕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重点,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反腐成为国家行为,监察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行政体制改革聚焦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司法体制改革突出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7.2.3 十九大政治建设部署
党的十九大围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部署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二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五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六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见图7.6)。
图7.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六项重点任务
7.3 文化建设是灵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3.1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承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的庄严历史责任。
7.3.2 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央确定并完成了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70个改革文件,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2—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见图7.7。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855.8亿元,比2012年增长78.2%;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69亿册,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197.86万次,服务群众6.39亿人次,比2012年分别增长63%、46%;中华文化走出去硕果累累,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文化年(节)等活动成为促进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欢乐春节”等活动的影响遍及全球,2017年“欢乐春节”活动在140个国家、500个城市开展了2 000多项活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精粹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图7.7 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7.3.3 十九大文化建设部署
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国人民在思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其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见图7.8)。
图7.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五项重点任务
7.4 社会建设是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7.4.1 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如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治理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体制,提高水平。
7.4.2 十八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收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的3.1%;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见图7.9),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 300万人以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7.4%,高于经济年均增速7.1%,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总体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更加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级财政对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五项民生支出得到稳步提升(见图7.10)。
图7.9 2012年与2017年我国各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对比
图7.10 2012—2017年民生支出情况(亿元)
7.4.3 十九大社会建设部署
党的十九大按照“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原则,部署了七大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医养结合。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教育(见图7.11)。
图7.11 社会建设七项重点任务
7.5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7.5.1 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
——恩格斯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过去的敬畏、依赖、征服到现在的尊重、顺应、保护。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作为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7.5.2 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领域重大制度、重大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目前,已出台37项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3年下降22.7%,《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得到实现。2013年与2017年全国和重点地区PM2.5年均浓度及变化情况见表7.1。
表7.1 2013年与2017年全国和重点地区PM2.5年均浓度及变化
专栏7.1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的绿色转型
7.5.3 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部署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部署了四大任务: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加大生态体系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内容小结
本章论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政治建设是保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社会建设是支撑,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本章就五大建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介绍了十九大的重大部署。
关键概念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思考讨论题
1.请你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格局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党的十九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什么新的部署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