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差生”究竟差在哪里?
完成本书,我花费了1年的时间。而对本书内容的思考和酝酿,足足用了12年,未来仍然会继续。这源于我自己的经历,在初中阶段我曾成绩优秀,高中阶段因为贪玩的原因,成绩沦落至班级的末尾。极度的不甘心让我进入大学之后,刻苦努力地学习,尤其喜欢自己“琢磨”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凭借着这些学习方法,我的成绩开始慢慢回升,考研、考博也都成功。
2015年,我在知乎网站上,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有关学习经验类的小文章。读者看了这些文章后反响之强烈是我始料未及的。这让我感觉到,我的方法能够帮助到一些同学。对于那些在苦学之中找不到学习方法,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同学,本书应该具有借鉴意义——我总结了所有走过的弯路。
从“优生”到“差生”再到“优生”的经历,让我对两种不同身份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体会。加之多年以来对周围同学的观察,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认识:“差生”之差,本不在于智商上的差别,而在于对学习方法论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而言,影响学习效率及最后成果的因素都是多元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优生一定是掌握或者顺从了此种联系,而差生一定是漠视或者背离了此种联系。
这种联系,我称之为“循环”。
上述认识的形成,最早源于一个小插曲。考取博士后,我习惯每天在网络上为大学各年级的同学答疑解惑。有一次,我同时接到了A、B两位同学的问题。问题很相似:两位同学都强调自己的思维不是特别的清楚,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说话条理不清。
我的建议也很简单利索:首先,训练思维应当从阅读开始。你们刚从高考的独木桥挤过,平时能够接触的课外书籍非常少。现在大一了,可以开始阅读课外书了,各类型都要读一些。其次,口才是与思维相联系的,当然也和你平时的阅读量相关。在阅读之后,尽量动笔写文章。动笔可以先从读书笔记开始,然后是读后感。写作熟练后,可以边阅读边阐发,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具体问题。这样下来,慢慢的,你的思维就会清爽很多,思维的清爽就会带动口才。
两位同学当时都欣然赞同。
几个月后,有一天A同学很高兴地向我反馈。大意是自己的文章在院里的征文比赛中获奖了。他说自己还参加了辩论赛。在参赛的过程中,自己每天不断地针对辩题查阅资料、准备,写作。整个过程,让其思路和口才都提升了不少。我点进他的QQ空间去看,发现自从上次和我交流之后,他的空间密密麻麻的文章写了一大堆。有的是日记,有的是读书笔记,有的是自己的心得总结。
而B同学一直都没有反馈给我任何信息。后来我点开他的QQ空间页面,每天的状态,无非是感慨迷茫、困惑、没有方向之类。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在他的空间留了言:“最近状态好一些了吗?有没有坚持写作和读书呀?”他回复我:“对不起路哥,最近学习和社团活动太忙了,事情太多,总是理不清头绪,心情也不好。等过了这一阵子,我一定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写东西。”
B同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的QQ空间依旧是各式各样的负能量。
这件事促使我开始思考。因为在咨询中,我自己并没有倾向性。他们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高度类同的。比如读书笔记如何去做?我传授给A同学的经验方法与B同学并无任何差别,然而效果却迥异。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我的结论是:问题并不出在我身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自己身上。
两位同学明显表现出的不同的特质,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我们人格中的两面,把它简化一下便于理解,称为我们的A面与B面。
A面所代表的是一种广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下,我们看待一个问题,不仅看到了它的局部,还要看到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看到坏的方面,而且也看到好的方面。
譬如,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参加一次活动,觉得没有收获,那么当看10本书、写10篇文章、参加10次活动呢?尽管其中任何一次行动的收获都是微不足道或者没有收获的,那么10次叠加起来呢?这个成果是不是就变得稍稍可观一点了?虽然不能看到4年以后的成长和收益,但是也许能看到一个月,一个星期以后的进步。这次活动失败了,浪费了时间,没有取得既定的成绩,但是,从反面来说呢?失败的活动提高了鉴别能力,使得未来的选择多了一些理性,明白了活动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弄清楚这些,是不是同样算是获得了经验和收获?
这就是一种系统、积极、动态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情绪上就能保持积极,在行动上就能保持主动。
相对来说,B面所代表的是一种狭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永远局限于局部,当时、当下的某个场景之中。
比如参加一次活动,竞争对手太强了,害怕失败,索性就不参加了——这是只看到对手的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同时也没有看到即使失败中也能得到经验和提升的一面。比如看一本书,不好看,没兴趣,看不懂。放弃了——这是没有看到多次与量积累的提升,多看几遍可能就看出门道,越看越有意思了。写一篇文章,写的不好,别人讥笑你,于是马上放弃了,于是再也不动笔——这也是没有看到量的积累,夸大了负面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放弃了自己潜在成长的机会。
片面、消极、静态的思维使得情绪层面的负能量越积累越多;负能量的积累又造成了自己行动的迟缓和保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甚至自我封杀掉自己成长、成功的机会。这些丧失和被封杀掉的机会,反过来又进一步造成了自己思维的狭隘、消极。
不同的思维、情绪、行动环节组合构成循环,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循环,既包括静态视角下各环节的构成,是体系性的称谓;也是对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描述。思维、情绪行动三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循环的好坏。
所以,“好生”与“差生”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并不仅是一两个学习方法的差距,而是体系性的差距。“好生”踩对了自己的循环点。从思维、精神、行为三个环节有效地开启了自己的良性循环;而“差生”恰恰相反,在此三个环节中一定存在某些问题,使得负面的影响不断积累,最终走向了恶性循环。“好生”与“差生”,实际上只是不同状态下的循环产生的结果而已。
“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时刻存在转化的可能。
本书的内容,对于“好生”和“差生”都是适用的,对于前者,如果你尚未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本书中的理论也许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如果你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优势加以放大,假以时日,你的优势会更加巩固。对于后者,书中的内容也许可以为你打开一扇窗,找到你暂时落后的原因所在。
是为序。
路小疯
2017年5月
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