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革命与欧盟新产业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小结

本章首先基于熊彼特的“连续产业革命”理论给出了弗里曼和苏特等重要创新经济学家对于20世纪末之前历次产业革命及其核心特征的总结,之后从能源体系、制造业生产方式、技术变革和资本主义发展等四个角度给出了近几年国际学界有关新产业革命的代表性阐释。

总体而言,以上对新产业革命的四种论述皆非学术界的定论,而是侧重于某个视角的阐释和展望。应该说,这四个版本的阐释不仅不矛盾,而且是高度互补的,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推进新产业革命的实践几乎都是这四种阐释和展望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归结起来,以系统性的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部门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以及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似乎可较好地概括当前这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特征。

虽然学者们对于当前这一轮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几次产业革命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是的确在一个问题上有广泛共识,那就是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尚处于开端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将亲身参与和见证新产业革命的全面推进,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正如弗里曼和苏特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的,要实现新投资和就业的重大经济回升和转变,必须在新基础结构上有众多技术创新在推广。这种新基础结构以及相应的大量技术创新有个前期孕育阶段,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年。[16]佩雷斯的观点略有不同,她认为当前人类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拓展期的开端,但是这个拓展期也将持续二十年到三十年,同时她提出的欧美国家应大力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绿色增长”的主张本质上也是要推动经济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这与其他版本的阐释在核心内容上殊途同归。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版本的阐释和展望都高度推崇创新的作用,认为在新产业革命时代,科技创新与企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促进创新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Industrial Revolution”在多部英文著作的中文版中均被译为“工业革命”,本章所做的理论综述也引用这一译法在多处使用“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和“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等说法。然而,实际上,无论是上述英文专著还是本章的讨论,涉及的行业覆盖范围都不止于工业部门。或许是为了强调这一“革命”远不限于工业领域,国内学界更多地用“产业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说法。为便于与国内学界交流,除个别情况外,本书后面各章节将一律使用“产业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说法。


[1]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最早于1912年以德文出版,后译为英文于1934年在美国出版。199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文版。以上三个版本的信息如下:Joseph Alois Schumpeter,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klung,Leipzig,Duncker & Humboldt,1912;Joseph Alois 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193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Joseph Alois Schumpeter,Business Cycle:A Theoretical,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s,2 vols,New York,McGraw-Hill,1939.

[3] “康德拉季耶夫波”又称经济“长周期”,或称经济“长波”,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年或略长时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通常认为,该理论由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于1925年在美国发表的论文“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中首次提出,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根据后来的多项考证,荷兰马克思主义者范格尔德恩(van Gelderen)在1913年就明确阐述了经济“长周期”的概念,因而更应被视为创始人。大约与此同时,包括帕累托(Pareto)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也注意到,长期价格变动、利率、贸易波动等呈现出一种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周期性运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1920年代,作为莫斯科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康德拉季耶夫为阐释和推广这一概念所做的工作的确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参见Chris Freeman and 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The MIT Press,1997,p.25。

[4] 康德拉季耶夫将资本主义经济“长周期”主要归因为资本积累而非技术变革,其观点参见Nikolai Kondratieff,“The Long Wave in Economic Life”,English Trans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Vol.17,1925,pp.105-115。

[5] Chris Freeman and 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The MIT Press,1997,p.19.

[6] 虽然首批蒸汽机在18世纪初就已用于欧洲的煤矿中(仅限于矿井抽水),瓦特在18世纪末又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但是在1840年代之前,蒸汽机使用的数量还十分有限。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作坊和工厂所使用的主要是水力而非蒸汽动力。到了第二个长波时期,蒸汽机的使用才得以大规模推广。参见Chris Freeman and 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The MIT Press,1997,p.21;G.N.von Tunzelmann,Steam Power and British Industrialisation to 186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51。

[7] 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的英文版于2011年在美国出版,此后相继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不同国家出版。该书简体中文版于2012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节的归纳总结主要基于中文版的内容。该书英文版和中文版的信息如下:Jeremy Rifkin,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Palgrave Macmillan,2011;〔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一书的英文版于2012年出版,简体中文版于201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节的概述主要基于该书中文版的内容。该书英文版和中文版的信息如下:Peter Marsh,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Consumers,Globalization and the End of Mass Produc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英〕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Lean Production)的说法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约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管理学论文中提出。此后,吉姆·沃马克等人在1991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对“精益生产”做了较为细致的总结,令这一术语广为人知。参见 James P.Womack,Daniel T.Jones and Daniel Roos,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the Story of Lean Production,Harper Perennial,1991,另见〔英〕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65~70页。

[10] 个性化量产适用于那些需要与众不同以满足个人特殊需求的产品。例如,专门针对某个人的特殊情况而制造的药品。参见〔英〕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71页。

[11] BCG,Industry 4.0:The Future of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pril 2015.

[12] 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的英文版于2016年出版,简体中文版于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部分的概述主要基于中文版的内容。该书英文版和中文版的信息如下:Klaus Schwab,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World Econoic Forum,2016;〔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3] Carlota Perez,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e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2.

[14] Carlota Perez,“Capitalism,Technology and a Green Global Golden Age:The Role of History in Helping to Shape the Future”,in Michael Jacobs and Mariana Mazzucato(eds.),Rethinking Capitalism:Economics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Wiley-Blackwell,2016,pp.191-217.

[15] “长期停滞”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Alvin Hansen)在1930年代提出,美国前财政部长、经济学家萨默斯(Larry Summers)2013年重拾这一说法,用以描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或将陷入长期低增长甚至零增长的发展趋势。

[16] Chris Freeman and Luc 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The MIT Press,1997,pp.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