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春
吕凤春(1933~),男,汉族,出生于吉林九台,中国共产党党员。吕凤春于1951年进入吉林电石厂当工人,历任组长、车间主任、吉化公司龙山化工厂党支部书记,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59年,他先后进行过20多项技术革新,成功地研制出一氯醋酸、敌百虫等8种化工新产品,仅改进三氯化磷工艺流程一项,一年就为国家节约资金180多万元。吕凤春于1959年、1960年两次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1年,吕凤春进入吉林电石厂当工人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吕凤春也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由于表现优异,他被评为厂、市、省的劳动模范和工业标兵,也曾出席过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和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8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号召,当时的厂领导让吕凤春到三氯化磷工段当组长。这时“大跃进”已经到达高潮,生产捷报不断传回党委办公室,但是三氯化磷工段却落后于兄弟工段。这个工段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自动化的,但这些复杂的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生产情况非常不好,产品质量总是不合格,更严重的是氯气外漏,工人很容易中毒。因此有一些同志不安心工作,要求离开,厂领导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也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进行改进,但是没有解决问题。另外,三氯化磷是农药、染料、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全国各地急迫需要,三氯化磷一天不能供应,就会影响十五万八千元的产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凤春出于对集体事业的高度责任感,非常焦急,他暗下决心,一定会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让现在不愿意来这里工作的人,以后都愿意来这里工作。
下定决心之后,吕凤春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够解决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只念过三年书的人能解决这样大的问题吗?技术人员都没有解决,我能解决吗?”但随后他又想到:“要想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再大的困难也不应该害怕,有党组织的支持,只要大胆革新,难关终究会被突破。”[22]经过他多次研究,苦战了几个昼夜,改进了设备,但由于技术不熟练,发生了事故,他受到了车间主任的批评,不再让他掌握主要设备,他怕自己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主动要求不做组长。这时党组织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力量,从此吕凤春开始顽强地学习。对操作技术不懂,就向老工人请教;对设备和仪表构造不理解,就向技术人员学习;边学习、边摸索,经常连续几天不回家或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经过刻苦钻研之后,吕凤春对三氯化磷工段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了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如果做一个蒸馏锅,进行二次蒸馏,就有可能解决问题。这个建议虽然开始被质疑,但是最终被采纳,经过苦战,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产品质量关过去之后,设备腐蚀和中毒现象还在严重地威胁着生产和工人。通液体氯气的钢管不够严密,经常跑气,厂房周围的植物也都坏死,原本健康的工人们,也都逐渐黄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同志们一起研究其他工厂生产三氯化磷不跑氯气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用液氯气化的方法,以胶皮管代替通氯钢管,用蒸汽加热液氯钢瓶,这样不仅保证了氯气系统严密不漏,保证整个工段的正常生产,也省去了承受槽、蒸发槽、事故放出槽等七台设备,简化了工序。后来他又和工人、技术员共同研究,用U形玻璃管盛上水银,代替了许多复杂的贵重仪表,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整个生产系统的造价也由原来的二十万元降低到三万元,为以后建厂提供了条件。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庄严的号召:我国工业要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化学工业部部长也提出化学工业要同资本主义国家较量较量。吕凤春经过学习之后,对完成这一任务充满信心。从此他有了创造新产品的念头。但是由于自己学识有限,对于试制什么产品,叫什么名字,他都不懂,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工作。当时,上海派来实习队,学习三氯化磷技术,准备生产农药敌百虫,并带来一份资料,这对吕凤春的思想启发很大。他与实习队的一位同志互相帮助,学到了很多东西,实习队的同志还告诉他,有一种产品“二四替”,是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能够使植物提早半个月成熟,它还是一种除草剂,一公斤原粉能够杀死一公斤稻田的野草。但是试制这种产品极不容易,需要很多设备、劳动保护和时间。本来原定是在这位同志的帮助下进行,但是尚未开始,实习同志就回去了,增加了试制困难。最终靠着吕凤春的炽热之心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了试制。一次失败了再做第二次,有的反复试制六七次,而且整个试制工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的试验要连续七昼夜才能做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苦战,终于试制成功了二氯酚、一氯醋酸、二四替、氧氯化磷、三甲酚磷酸酯、敌百虫六种产品。
在1958年大搞钢铁运动中,他和同志们建成了一座1.5立方米的小高炉。这个小高炉连续生产三十二天,出铁三十八吨,获得了“长寿炉”的光荣称号。吕凤春在完成炼铁任务的过程中被评为钢铁尖兵。1959年是继续跃进的一年,该厂一车间集中产品的生产指标都有很大提升。当时很多人认为要完成指标,就必须增加设备、增加人员。而吕凤春却认为,应该进一步发挥设备潜力,设法改进设备。经过多次研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受到领导的认可和工段同志的支持。改进之后的设备发挥了显著效能,产量提高了20%~50%。同时也对其他方面进行了改进,为检修设备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工作生产中,吕凤春总是能最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看到车间环境不好,四周磷烟弥漫,到处是磷泥、磷渣,他就想到将这些磷烟回收起来做成磷酸,经过大家共同献智献策,多次实验后,终于提高了回收率,制成浓磷酸。吕凤春很注意节约原材料和降低成本。气化工序的通氯胶管是很不好买的材料,并且成本也高,于是他和工人同志们在一起研究用铁管代替胶管,经过几次试验效果良好,节约了很多胶管,又采用了液氯钢瓶内计量的方法,去掉了磅秤设备,胶管、磅秤等一年的节约价值可达八万多元。吕凤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并且具有不断革新的精神。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决议的公布,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为了响应国家增产节约的号召,吕凤春又改进了三氧化磷的设备,提高了冷却效率,使产量显著提高。
吕凤春同志虽然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尽管当时的很多政策存在错误,但是就吕凤春本人而言,他始终干劲冲天、意气风发,大胆革新创造,有很多惊人的事迹。同时他善于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给国家创造和节约了大量财富,不愧为化学工业战线上的尖兵、技术革新的能手。他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新时代的工人以及整个社会应该学习的。
编辑:田鹏颖 李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