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稀缺性与经济学

1.1.1 资源的稀缺性

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资源是无限的,对经济学的研究就没有多大的意义,经济学也就不会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在经济学中,资源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资源按其是否可以自由取得而分为自由资源(free goods)和经济资源(economic goods)。自由资源是可以无代价取得的资源,如空气、阳光;经济资源是指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取得的资源。在现实社会的资源中除了自由资源,其他资源都可以定义为经济资源。

在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常将资源分为4类,即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土地是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矿产、森林、河流和土地等。劳动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资源。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再投入到进一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企业家才能是指某些人具有的整合资源生产产品、创造商业机会和财富的特殊能力。当这些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时,又被称为生产要素。在现实社会中,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的。欲望(want)又称为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东西的愿望或要求。人们的欲望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于一定的资源来实现。根据心理学理论,欲望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无限性。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所以,资源的稀缺问题无处不在。

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是相对于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于满足人们各种各样欲望的资源是稀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资源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甚至自由资源也会变成经济资源。比如空气,虽然是取之不尽的,但新鲜的空气是有限的,人们为了获得新鲜的空气,就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满足。人们面对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必须做出选择,以决定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人们的欲望。在任何国家,无论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稀缺性都是一个基本特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没有无限的时间、金钱和资源让我们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说明了稀缺原理,即人的需求无限,但可获得的资源有限。因此,对一种商品拥有越多,必然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拥有越少。

1.1.2 面对稀缺的资源选择

稀缺原理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的选择是指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寻求妥协。经济学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解决这样的交易或选择,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很简单:当且仅当收益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进行交易或选择。在研究稀缺条件下人们的选择问题时,我们通常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行为合乎理性的人称为经济人(economic man),即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选择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做出决策时的出发点就是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个人利益目标,并会尽力去实现这些利益目标,并不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假如你要到学校附近的一家书店去买一本书,其价格是25元,这时你的同学告诉你,在市区的另一家书店,同样的书售价只有15元。但到市区的另一家书店需要走30分钟,你应该在哪里购买这本书呢?成本收益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收益超过成本就到市区购买;反之,就在学校附近购买。到市区购买书的收益是10元,去市区书店的成本只要大于10元,你就会选择在学校附近书店里购买。但是,面对这种选择时,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他们估计的成本是多少。这就引出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某种特定的经济资源一般可以用于多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例如,一块面积一定的土地,既可以用来种粮食,也可以用来建房子;既可以修公路,也可以放牛羊。我们面对稀缺资源的多种用途,必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而选择的同时就会产生机会成本。由于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由个人、企业、国家所做出的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假定一个国家欲将其既定的资源用于军用品和民用品两种产品的生产。在技术条件不变、既定的资源得到充分而又有效的利用的情况下,该国要想增加军用品的生产,就必须减少民用品的生产。增加一单位军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民用品生产的数量。个人与企业在既定的资源下进行选择时同样会产生机会成本。一个人将其既定的收入用于购买某种消费品或用于某项投资时,就不能将这笔收入用于购买另一种消费品或用于另一项投资。一家企业将其拥有的既定资源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将这些资源用于生产其他商品。一个人将某一段时间用于从事某一种活动,就不能同时将这段时间用于另一种活动。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就等于放弃了谋求正式职业的机会。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是不读研究生而工作所能够挣得的收入。所以,经济学是在既定的资源下进行选择而产生机会成本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机会成本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用途密切相关,只有具有多种用途且相对稀缺的资源才有机会成本,当一种经济资源只有一种用途时,则不存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在成本理论里我们还会进一步说明。

总之,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各种资源配置之间做出最优选择,以满足我们的不同需要。

1.1.3 经济学的定义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及选择的重要性。由于资源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个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反映了人们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都必须进行选择。因此,将人们的经济活动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生产什么(what)和生产多少(how many)。这是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多种不同商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必须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选择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二是如何生产(how),这是一种产品生产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选择的标准应该避免使用低效率的生产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各种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替代关系,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是生产效率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以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生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三是为谁生产(for whom),这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也就是由谁来享受生产的成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在社会成员间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得到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这3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和选择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经济学的定义是一个争议性较大的问题。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有关经济学的定义。从经济学的产生看其含义是广泛而丰富的。到底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观点。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有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人从经济主体为既定目的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有人从有限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一门学科,等等。较为普遍且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相互竞争的用途中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1.1.4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在理论上被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但在现实中,要完全区分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容易。当我们考察现实经济活动时,宏观经济的结果依赖于微观行为,微观行为又受到宏观结果的影响。只有准确理解了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行为原因(微观经济学内容),才能理解整个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宏观经济学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要了解那些总体意义上的市场是怎样运行的,必须了解厂商、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正是它们组成了这些市场。因此,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总体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可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是诸如国民收入、就业、总产量、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及政府的财政、货币、收入政策和传导机制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等重要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问题,它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决定过程,分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探索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能力长期稳定增长的方法和途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节省和经济效率,获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区别主要在于各自的研究重点和论述方式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总产量、价格总水平、总就业量是作为已知变量看待,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微观经济学假定不变的经济总量。如果宏观达到充分就业,又实现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微观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的经济也就达到了福利最大化。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好比研究一片森林的构成、性质和变化,而不去考虑一棵棵树木;而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森林中的个别树木的性质和特点,在考察时以森林的状态不变为假定前提。如果要对整片森林有充分的认识,则这两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