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4/26133354/b_26133354.jpg)
五、结语
确实还不能断言,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事实上问题没有解决——这里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所谓新问题,不是新近才出现的问题,而是本来就存在却一直没有被当作问题来看待。具体而言,“后人文主义”和网络文艺均处于未完成状态,当下所能切实把握的只是两者在这一时刻所展现出来的存在状态,至于两者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根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仔细追究的话,其伤害是致命的。试想,一座设计奇特、建造精美的建筑,如果其地基选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那么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这里的问题就是,作为地基存在的“后人文主义”和网络文艺本身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未完成性甚至是不合法性,这无形中给质疑者以充足的理由。
面对质疑,一切申辩都是苍白的。
因为,那些质疑有理、有据。
质疑者首先对“后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有所非议,理由是,“后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两者之间没有根本性的抵牾,所谓批判、反思和超越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后人文主义”仅仅是“人文主义”的某种简单的变形,所以“后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分歧与对抗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虚假命题。可以参看这一段话:“近30年的事实证明,一种后人文主义的文化纯属子虚乌有。沿着人文主义的老路走,我们找不到法农所说的‘新的方向’。我们清理人文主义思潮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往往难以分割。”姑且不论质疑者对于“后人文主义”的偏见,得承认,“后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厘清的。“后人文主义”首先源出于“人文主义”,或者准确地说,“人文主义”是“后人文主义”出现的直接诱因,不难指认“后人文主义”中确实有“人文主义”的血脉。既然如此,“后人文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力度将大打折扣,并有论者认为,“后人文主义”只会让我们重蹈“人文主义”的覆辙。言外之意是,“后人文主义”并不能带来人类历史的新文明,我们对新文明的期待需要期待其他思想、概念的提出。有论者把这种新的思想和概念寄希望于生态主义:“生态主义(ecoism)是继人文主义之后一种新的‘思想范式’。”“我在讨论这一‘思想范式’时不用‘中心’一词,是有意回避‘反人类中心主义’(antianthropocentrism)、‘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和‘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等现成术语,因为这些词本质上具有笛卡尔认识论的特征,摆脱不了一种‘笛卡尔式主体’(‘我思’)。也就是说,这些词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生态主义能成为21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这是因为生态危机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
很难否认会有比“后人文主义”更适用于未来人类世界的思想、概念出现,如果真的是那样,当然表示肯定并接受。现在的问题是,在还没有这样的替代性思想、概念出现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把“后人文主义”中容易遭受质疑的因素剔除?理论上是可行的。那么,把“后人文主义”同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批评放在一起加以讨论,对“后人文主义”而言,恰好是一次校验、调整的机会。如果“后人文主义”真的不具备合法性,那么很自然也就不可能为网络文艺及其批评提供价值参照,所以,一切针对“后人文主义”的质疑都有必要加以严肃对待。
对网络文艺的质疑并不比“后人文主义”少。鉴于前面已经对网络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过讨论,此处不再赘述。需要总结一下,由于大众文化的属性、缺乏经典作品的属性决定了对网络文艺的“文艺”身份的质疑。也就是说,网络文艺究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艺的新的文艺形式,抑或只是一种大众狂欢式的娱乐形式,时常作为话题出现在相关讨论中。而且,持后一种看法的论者大有人在。不难看出,网络文艺的存在也是险象环生的。庆幸的是,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当下网络文艺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生态环境不断改良,对于网络文艺自身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比如“‘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句话走进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网络文艺的重要性。这句话也被媒体敏感地提炼了出来,成为新闻标题……发展网络文艺,首先要为它‘正名’,不把网络文艺放在正统文艺的对立面,不把网络文艺污名化。网络文艺诞生于商业时代,天生带有利益元素,但网络文艺的商业化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文艺类型的快速成熟……发展网络文艺,要给它提供更为包容的发展环境。这种理想环境的形成,应包括政策的支持、管理的多元、创作上的鼓励,以及其他一切有利于网络文艺发展的做法。”再比如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繁荣发展网络文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地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握传播规律,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建设,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对于网络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确实是绝佳的发展契机。尽管如此,网络文艺如果要改变被指责、被质疑的现实,还是要经历一番努力的。
构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批评的价值参照体系这项工作的内容以及困惑、难点至此已较为明晰,这项工作的最终完成,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论证“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的合法性。
论证“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相结合的可能性。
推出网络文艺精品力作。
以“后人文主义”价值思想为依据,展开网络文艺批评实践。
在批评的基础上反思“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
关注、思索当下人类所遭遇的一切危机和难题。
构建新文明。
……
由此可见,以“后人文主义”为基点,试图构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批评的价值参照系的工作远远不是本文能够独立完成的。除了学理层面的探讨,同时也还需要创作者、批评者的共同参与、实践。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当这一项工作完成的时候,人类文明将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态也都趋于理想化。当然,在目前这一切都还只能停留在我们的憧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