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
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马克思这些意味深长的断语应该怎样解释呢?
我们认为,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与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意思基本上相同。所谓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意思是说,精神现象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格尔哲学的奥秘的钥匙。什么是这种关键和秘密呢?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这也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所谓“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在贯穿着“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这一概念上。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就是“按照实际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去加以研究”,因而“掌握这种知识的科学”。换句话说,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的科学。马克思也洞见到精神现象学作为研究意识形态的科学,也就是以研究人或自我意识异化的各种不同形态为对象。他写道:“人的异化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也就只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的形态。”
由于马克思抓住了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达的“异化”——“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关键和合理内核,他还进一步肯定“精神现象学里面包含有‘批判的成分’”。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潜伏着黑格尔后来的著作中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无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萌芽”,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是潜蕴着的、自身还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是他却独具只眼地发现了里面的批判成分说道:“但是,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一切的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这就是说,“异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颠倒、剥掉其神秘的外壳,就可以“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这就预示着发挥出他自己的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的道路了。精神现象学中的批判成分,在于黑格尔分析各种意识形态时,即指出其矛盾,往往把后一意识形态看成对前一意识形态的批判,把前一意识形态看成由于自身矛盾而向后一意识形态过渡。马克思曾具体指出:“‘苦闷的意识’‘正直的意识’‘高尚和卑劣意识’的斗争等等,这些特殊篇章包含着整个范围的批判的成分。”我们应重视精神现象学中的批判成分,同时还须批判其神秘化和无批判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于抓住“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亦即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时,立即肯定“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的伟大的地方……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这种“伟大的地方”只有“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才能揭示出来,同时才能立即揭露和批判“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于“黑格尔所认识的并承认的劳动乃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换言之,黑格尔虽说“把劳动认作本质,认作人的自行证实的本质”,但他所了解的“劳动”乃只是思维的过程,乃只是自我意识自身异化又克服异化的精神活动,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了解的革命的实践,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于批判黑格尔片面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的唯心主义原理时,还积极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马克思揭穿黑格尔所讲的自我意识的自身异化又克服异化的过程,乃是一种“思辨的创世说”。马克思认为,对象、自然、事物不是片面的自我意识的创造或主体的异化。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与对象、精神与自然是对等的或者相互的异化。这就是说,对象是主体的异化,主体也是对象的异化;自然是精神的异化,精神也是自然的异化。归根到底,一切都是自然、客观存在的相互异化、相互建立。这世界是客观世界、对象的世界,也就是存在与存在、对象与对象相互异化、相互建立、相互联系的世界。譬如,以太阳和植物的关系来说,可以说“太阳是植物的对象……同样植物也是太阳的对象”。再譬如,就我的自我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来说,马克思指出:“只要我有了一个对象,则这个对象就以我为它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是我的异化,我也就是对象的异化。“一个没有对象的存在〔亦即一个不异化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不真实的、非感性的、只是空想的或虚构的存在,一个抽象的存在。”马克思进一步取消“自我意识”作为第一性的地位,而建立以自然、客观存在作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写道:“客观的存在能创造、建立对象,只因为它是被对象建立起来的,因为它原来就是自然。”换言之,一个人、主体、自我意识,如果他能异化他自己,创造、建立对象,这只因为他是被第一性的东西、对象世界、自然建立起来的,也只因为他是“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因为“一个存在〔包括人、自我在内〕,如果没有它外在的自然,就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它就没有参加在自然的存在里。一个存在,如果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异化说,而建立起以自然、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存在、对象相互建立、相互异化说。这就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对于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人的劳动本质和自我异化活动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的理解,而取得的积极的成果。这是马克思批判吸收黑格尔的异化原理、否定性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而摧毁其唯心主义、神秘化的体系的关键性的例子。因此费了较多的篇幅,也可能对马克思的理解有不恰当的地方。
我们主张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与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分别开来谈。说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是指其异化原理和否定性的辩证法,前面已略加剖析。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起源德文原文为Geburtsstadt,直译为“诞生地”,也有泉源的意思),据我们的理解,是说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着后来黑格尔全部哲学的雏形、萌芽和主要的观念,也就是说,黑格尔以后的著作都是精神现象学某些思想的发挥、发展,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首先前面已说过,精神现象学可以认作他的逻辑学和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而《精神现象学》的导言就有人认作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宣言。这篇序言写于《精神现象学》全稿完成后两三个月,总结了精神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并启示了当时业已在望的逻辑学的观点和方法。譬如,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概念的自身运动和“真理按照它的本性是自己运动的”等逻辑学中的观点,都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
大家都承认《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有作为《哲学全书》的一个环节的“精神哲学”的主要轮廓,即由主观精神发展到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三大阶段。差别在于“精神现象学”是先于逻辑学作为导至逻辑学的导言,而“精神哲学”则后于逻辑学,是作为“应用逻辑学”而出现的。“精神现象学”贯穿着历史事实,而“精神哲学”则与历史发展较少联系。
很多人(包括费尔巴哈及海谋)都说“精神现象学”与自然哲学无关。但是仔细摸索内容,就可看出,黑格尔在开首谈感性确定性时就接触到“这里”和“这时”等空间和时间范畴。在论“知性”一节里,又谈到物质、运动、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内在核心等问题。在“观察的理性”一题下,黑格尔费了很长篇幅讨论到生理学、生物学把自然当作有机整体的观点,并曾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面学和头盖骨学。而且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原理,也曾在序言中鲜明地提出来,并应用来说明精神现象学的转化过程。这些都是有关自然哲学的重要材料。
在讨论“理性”,特别是“精神”部分时,结合到历史发展,涉及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和由希腊、罗马到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世界史问题,因此可以说是他后来的“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诞生地或泉源。所不同的,道德、伦理和历史事变在“精神现象学”中是作为在发展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来处理,被当作过渡到哲学或逻辑学的前提,而在“法哲学”和“历史哲学”中就是作为逻辑学的应用和“补充”(马克思语)。
《精神现象学》在美学上受到德国当时浪漫文艺思潮的感染和浸润,复超出了美学上的浪漫主义,对有一些意识形态的分析批评都是以当时一些重要文学名著为根据的,很多地方表现了歌德、席勒对他的影响。当讨论到希腊的伦理世界时,黑格尔首次提出悲剧起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并接触到希腊悲剧中的“命运”问题。于讨论“道德”时,黑格尔论述了“美的灵魂”这一意识形态,而“美的灵魂”这一理想则是出于席勒。他这时虽还没有提出认艺术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的看法,但当他谈到艺术的宗教时,区分出抽象的艺术品、有生命的艺术品和精神的艺术品,和他后来在“艺术哲学”中,把艺术的发展分为象征的艺术、古典的艺术、浪漫的艺术三个阶段有密切联系。可以简单说,《精神现象学》有许多地方体现了黑格尔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表现了许多文学家对他的影响,而且《精神现象学》中某些描写典型的意识形态的篇章还饶有文学趣味。
最后,须指出的就是《精神现象学》涉及宗教的地方很多。著名的论“苦恼意识”的章节是对中世纪出世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深刻的分析批判。第七章专论“宗教”一章,其轮廓分为自然宗教、艺术的宗教和天启的宗教,与黑格尔死后出版的《宗教哲学演讲录》中所提出的宗教发展三个阶段:1.自然宗教;2.精神的个体性的宗教〔艺术的宗教列为其中的一个环节〕;3.绝对宗教〔即天启宗教〕是大致相同的。
根据以上这些材料看来,《精神现象学》实在可以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和哲学著作的源泉或诞生地。这就是说,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的萌芽思想和基本纲领大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基本上同意海谋如下的一些说法:“看来精神现象学同时包含体系的一切部分。”“黑格尔的体系后来发挥成为许多环节的全体只是包含在现象学中的东西之展开与完成。”同时,我也大体上同意新近一位英国资产阶级黑格尔研究者芬德莱(J. N. Findlay)所说的话:“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主要报酬在于看出:黑格尔以后体系的每一个概念和原则没有不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可以找得到的,而且常常是在更透彻、更有启发性的形式中找到。”这表明《精神现象学》内容很丰富,有启发性,可以引导人进一步钻研他的其他著作。同时也就由于许多线索的思想涌现并挤紧在一本书里,但还没有达到体系成熟、概念严密明确的境地,因此表现出文字生硬晦涩、各个阶段和意识形态的过渡和联系常常显得武断勉强等种种缺点。
最后还须指出,精神现象学之所以能成为黑格尔以后哲学的泉源,启发并导向以后的哲学体系,还由于它是前此黑格尔的思想和著作的总结、总汇和集中表现。我们知道在撰写《精神现象学》以前,黑格尔已写成但没有发表的著作有:《早期神学著作》、《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耶拿实在哲学》、《黑格尔的政治和法律论著》(内有《论德国宪法》和《伦理学体系》等著作)。而迄1806年黑格尔已发表的著作还有《费希特、谢林异同论》及另外在他和谢林合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五六篇文章。因此可以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特定的个人生活和新的时代形势的鼓舞下,第一次宣布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和体系,总汇他过去的哲学思想,启导他后来的哲学体系的一本关键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