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
左传
【题解】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只身来到敌营。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抓住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对方的利害立言,终以唇枪舌剑折服了秦穆公,于是秦国单独与郑国媾和,罢兵回国。在这种形势下,晋军也只好撤退。
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6]。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越国以鄙远[8],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来[10],共其乏困[11],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5],又欲肆其西封[16]。若不阙秦[17],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24];以乱易整[25],不武[26]。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中部。
[2]以:因。无礼:晋文公为公子时曾流亡各诸侯国,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3]贰:两属,这里是依附的意思。
[4]军:作动词用,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氾(Fàn):水名,指东氾,早已淤塞,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5]佚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6]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7]执事:敬辞,左右办事的人,这里实际是指秦穆公本人。
[8]鄙:边疆。
[9]东道主:东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
[10]行李:外交使者。
[11]共:通“供”。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
[12]赐:恩惠,指秦国支持晋惠公、晋文公取得君位的往事。
[13]焦、瑕:晋国二邑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
[14]济:渡河,指晋惠公渡河归国事。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防御工事。晋惠公为报答秦君,曾许给秦国焦、瑕二地,但回国后马上赖账了。
[15]封:疆界。这里作动词用,即“以……为疆界”的意思。
[16]肆:放肆,指极力扩展。
[17]阙:损害。
[18]说:通“悦”。
[19]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大夫。
[20]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
[21]微:没有。夫人:指秦穆公。
[22]敝:损害。
[23]所与:同盟者,与国。
[24]知:通“智”。
[25]乱:这里是分裂混乱的意思。易:代替。整:这里是联盟的意思。
[26]武:英武,与“仁”一样,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国君对晋文公曾有过失礼的行为,而且又依附楚国,对晋国怀有二心。当时晋国的军队进驻函陵,秦国的军队进驻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却推辞说:“老臣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事啦!”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用你,现在有急事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你也很不利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进行这次战争吧!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会懂得这是很难办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假如保留下郑国,作为您的东道主,贵国的使者来往经过这里,也能供应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曾经对晋惠公施与恩惠,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您,这些您都是知道的。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那时候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又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增强晋国,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就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留守在那里,自己率领大军回去了。这时狐偃请求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当初没有这个人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得过人家的帮助,反而去伤害人家,这是不仁;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智;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出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