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左传

【题解】

宋国太宰华督杀死了宋殇公,这在当时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很可能受到鲁、齐等诸侯国的干预。因此,华督便向这些诸侯国行贿。鲁桓公接受了华督贿赂的郜鼎,并把它陈列在太庙里。为此,鲁国大夫臧哀伯就向鲁桓公进谏,指出了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夏四月[1],取郜大鼎于宋[2],纳于大庙[3]。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4]:“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5];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6],大路越席[7],大羹不致[8],粢食不凿[9],昭其俭也。衮冕黻珽[10],带裳幅舄[11],衡紞纮綖[12],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3],鞶厉游缨[14],昭其数也。火龙黼黻[15],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6],昭其物也[17]。钖鸾和铃[18],昭其声也。三辰旂旗[19],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20],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1],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22]。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23],义士犹或非之[24],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25]

周内史闻之[26],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27],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夏四月:指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季四月。

[2]郜(Gào):国名,在今山东成武东南。鼎:原为炊器,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古代统治者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国家政权的象征。宋: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鲁桓公二年春,宋太宰华督杀死宋殇公,为避免鲁、齐等诸侯国的干涉,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

[3]大(tài)庙:帝王的祖庙,这里指鲁国始祖周公姬旦的庙。

[4]臧哀伯:鲁大夫,又名臧孙达。臧僖伯的儿子。

[5]临照:显示,示范。

[6]清庙:古代庙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清净,所以叫清庙。茅屋:这里指用茅草装饰清庙的屋顶。

[7]大路:玉路,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路,或写作“辂”。越(kuò)席:用蒲草织成席子。越,通“括”,结成。

[8]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不致:不用五味(泛指各种作料)调和。

[9]粢(zī)食(sì):古代供祭祀用的各类食物。凿:动词,细舂,将糙米加工成精米。

[10]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黻(fú):古代用作祭服的蔽膝,用皮革制成。珽(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

[11]带:古人束衣的革带。裳:下身衣服。幅:邪幅,即绑腿布。舄(xì):古代一种不怕泥、不怕湿的复底鞋。

[12]衡、紞(dǎn)、纮(hónɡ)、綖(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种装饰品。衡,使冠冕固着在头发上的横簪。紞,系瑱(冠冕上垂于两侧、用以塞耳的玉)的带子。纮,冠冕上的纽带,由颔下挽上而系于笄的两端。綖,覆盖在冕上的布。

[13]藻率(lǜ):也写作“藻繂”。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垫子,用皮革制成,上绘花纹。鞞(bǐnɡ)、鞛(běnɡ):刀鞘上的装饰品。鞛,又写作“琫”。

[14]鞶(pán)厉:古代衣服上的大带。鞶是束腰的革带,厉是腰带的下垂部分。游(liú):通“旒”。旌旗下边悬垂的装饰品。缨:马胸前的装饰品,即马鞅。

[15]火龙:画在或绣在衣服上的火焰和游龙。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绣的图案。黑白相间,称黼。黑青相间,称黻。

[16]五色比象:古人把车服器械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所谓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以玄色间于赤黑之间,不在正色之列,所以只称五色。

[17]物:这里指车服器械等。

[18]钖(yánɡ)鸾(luán)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的四种有音响的金属装饰品。钖,系在马头上。鸾,系在马勒上。和,也是一种铃,一说系在轼上,一说系在衡上。铃,这里指系在旂(qí)上的铃。

[19]三辰:指日、月、星。古人把日月星画在旗上,象征事业光辉灿烂。旂旗:这里泛指旗帜。有铃或画交龙的,称旂;画熊虎的,叫旗。

[20]纪:通“记”,标识。

[21]象:效尤,即学坏样子。

[22]章:显著。

[23]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后成为传世之宝。夏朝灭亡后,殷商承受,殷商灭亡后,周武王迁九鼎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后来,周成王建成王城,定鼎于此。

[24]义士:指伯夷一类的人。周文王死后,周武王伐纣,伯夷叩马相谏,后来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25]公:这里指鲁桓公。

[26]内史:周朝官名。相传掌书王命之事。

[27]有后于鲁:指臧哀伯在鲁国后继有人。臧僖伯曾劝谏鲁隐公观鱼,臧哀伯发扬其父敢于进谏的精神,又劝谏鲁桓公纳郜鼎于太庙事。

【译文】

鲁桓公二年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并把它搬进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

为此,臧哀伯进谏说:“作为一个国君,应宣扬美德,防止违反礼制的行为,并以此为准则来显示于各级官吏;即使这样做,还担心或许仍然会有所违失,所以要宣扬美德,用它来教育子孙后代。因此,祖宗的庙寝要用茅草装饰屋顶,华丽的玉辂要铺块草席做垫子,太古风味的肉汁不加任何作料,祭祀用的糙米不经细舂,这是为了表明节俭的美德。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衣带、衣裳、邪幅、鞋子,横簪、瑱系、帽带、头巾,表明尊卑的法度。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腰带旌旗飘带以及马鞅,表明尊卑的等级。礼服上绘绣的火焰、飞龙、黼黻图案,是表明尊卑的花纹。五色象征天地四方,表明器物的颜色。钖鸾和铃,表明声音。旗帜上的日月星辰,表明光彩。因此,所谓美德,就是节俭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级。以花纹和物色作为标志,以声音和光彩作为象征,把这些显示给各级官吏,各级官吏这才谨慎警惕起来,而不敢忽视纲纪法律。可是,现在您却抛弃德行,炫耀违礼的行为,把贿赂的器物安置在太庙里,公然将它显示在各级官吏面前。假如各级官吏效法,还怎么去责备他们呢?一个国家的衰败,总是由官吏违反礼制的行为开始的;而官吏的美德一旦丧失,那些徇私图贿的行为就会公开化而无所忌惮。把郜鼎摆在太庙里,那么,徇私图贿行为的公开化还有比这桩事情更严重的吗?武王战胜殷商,把九鼎搬到洛邑,有些义士尚且非难他,更何况把表明违礼乱法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怎么能行呢?”鲁桓公没有听臧哀伯的规劝。

周朝的内史听到了这件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人啊,君主违礼时,没有忘记以美德进行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