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真出世了!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并不是每一种都有一样的词汇分布的。举个例子,我有一次跟英国美食家谈话,很惊讶地发现:人家把不同种类的海藻都叫做“seaweed”,而根本不分昆布、若布、海苔、羊栖菜的。
日文的“出世”不是出生的意思,而是晋升、成功的意思。所以,说“出世鱼”就是会晋升的鱼儿了。
鱼儿怎么会晋升呢?在爱吃鱼的日本人看来,越大的鱼儿越有吃头,因此越了不起。不过,出世鱼并不是大鱼的意思。
出世鱼是一级一级晋升的鱼。比如说,在寿司店常见到的鱼,那是晋升以后的名称。最初,全长还不到十五厘米的时候,它叫做“”,不过只有钓鱼的人有机会看到。长到十五厘米,才会在鱼市出现,这个时候的名字是“若子”。再长到三四十厘米,则是夏天人气很高的“”了,往往在鲜鱼店里整条地出售,带回家后一半做刺身吃,另一半则跟萝卜块一起煮,保证会觉得很划算。这种鱼真会成长,不知不觉之间,会长到六十厘米左右。这么大了很难在家中厨房自己处理,一般都在鱼市场买砍成两半去掉骨头的鱼肉块,此时的名字为“”。在日本,只有全长九十厘米以上的才叫做“”,既是冬天刺身的首选,照烧(红烧)起来味道又特别美,因此商店里最好的位置摆着堂皇的鱼排卖。
也就是说,虽然是同一种鱼,市场价值很不一样,因此以不同的名称出售。
又例如沙丁鱼,不到一厘米的鱼苗叫做“”,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仔”吧,日本人则煮熟后晒到半干,撒在白米饭上吃。我小时候,是每两天一定上饭桌的家常便饭,现在不那么便宜了,算是大人的下酒菜,经常跟生萝卜泥一起吃。至于几厘米长的小沙丁,就叫做“”或“”,银色的小鱼干看起来很漂亮,当零食吃也不错,西日本人做味噌汤,经常用这种小鱼提味,到了元旦更成为年菜“田作”的材料。“”的中文名称好像是丁香鱼,也就是台湾小菜花生鱼干里的小银鱼。在日本,长到十厘米左右,才真正算是沙丁鱼,称之为小羽沙丁。到了十五厘米就叫中羽沙丁,二十厘米的则叫大羽沙丁。如果是小羽做刺身,一条只能取两片。但是大羽的话呢,一条能取八到十片,可当作一人份晚饭主菜了。在日本人眼里,鱼苗和大羽沙丁根本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忽然注意到它们原来是同一种鱼的不同阶段,说不定真有人感叹道:哎呀,你真“出世”了!
听说,住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关于冰雪的词汇特别丰富。日本人由于是爱吃鱼的岛国民族,关于鱼类的词汇可不少。你知道吗?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并不是每一种都有一样的词汇分布的。举个例子,我有一次跟英国美食家谈话,很惊讶地发现:人家把不同种类的海藻都叫做“seaweed”,而根本不分昆布、若布、海苔、羊栖菜的。我赶紧提问了:“明明是不同的东西,怎么可以只有一种名字呢?”他果然说:“因为我们哪个也不吃,所以不需要知道个别的名称。犹如杂草,你只知道统称是杂草就够了。”实在没想到,在古代日本身价昂贵到可以当货币通用的昆布,到了西洋不过是海里的杂草。
言归正传。在日本,随着成长名称变更的出世鱼,除了鱼和沙丁鱼以外,还有鲈鱼和乌鱼等。也有些鱼,例如鱼,四五厘米长的鱼秧新子算是日本山珍海味之一,七八厘米的小鳍亦可以说是东京寿司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但是到了成鱼阶段却不怎么受欢迎。它的身价不是越来越高,反而是越来越低,因此不被称为出世鱼。
另外一些鱼,例如鲔鱼,虽然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大小,都有不同的名称但也不算是出世鱼,因为无论大小,鲔鱼始终是鲔鱼,没有从银鱼经丁香鱼到大羽沙丁,或者从若子、小鳍到鱼那种戏剧性的变化。看来,被日本人承认为“出世鱼”,除了改头换面以外,还要具备鲤鱼跳龙门一般吉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