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 为有趣增加逻辑思维

虽然逻辑在很多时候都是严肃的,但如果我们的幽默没有逻辑,那所产生的“笑”果将是不可预料的。毕竟,思维的转向,会让同一件事情产生诸多面,我们站在这面看是正常的逻辑,一旦转向另外一面,那就成了混乱的逻辑。许多人会把同一种思维强加给不同情境中的人和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脑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思维。若某些呆头笨脑的人总是喜欢保持惯有的思维,那定会笑料百出。


有一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用“你、我、他”造句。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说道:“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是你的同学。”然后让他们活学活用。

放学后,一个学生很高兴地跑回到家里,告诉爸爸说今天上语文课,老师让他们用“你、我、他”造句。

爸爸问道:“哦?那你是怎么造句的呢?”

这位学生说道:“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然后一指旁边的妈妈,继续说道:“她是你的同学。”

爸爸听后很是气愤,骂道:“我怎么会是你的学生!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她是你妈妈。”

这个学生听后很是委屈,第二天跑到学校,和老师说道:“老师,昨天你教错了,回去后我爸爸告诉我你教的不对。”

“哦?那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呢?”老师好奇地问道。

“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说着一直旁边的同桌,“她是你妈妈。”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和父亲都保持着一种思维,这样的思维只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发挥作用。随着情境的变化,他们不懂得语言的表达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便有了可笑的因素。


音乐家鲁宾斯坦在波士顿举办音乐会,他的演出很受欢迎,票也很早就销售一空。

但在演出前几天,有一位当地很有身份的贵妇来到后台,趾高气扬地向鲁宾斯坦要票。鲁宾斯坦最瞧不起这样的人,便冷冷地说道:“对不起,夫人。我也没有票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座位了。”

这位贵妇人一听很高兴,想到既然能拿到票,回去后也可以和姐妹们吹嘘一番,就说道:“一个座位也可以,但是我告诉你,我需要最前排的。”

“没问题,绝对是最前排的。”说着,鲁宾斯坦用手一指舞台,“您看到了吧,就是钢琴旁边的那个座位,是最前排吧?”


巧妙运用思维的转折,善于打破常规,会创造出不一般的幽默效果。案例中,那位自命不凡的贵妇本来的目的是想听演出。所以,当她用定势思维去思考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认为对方所说的“最前排”是她以为的“观众席的第一排”。然而,鲁宾斯坦却不被贵妇人的逻辑牵着走,而是将贵妇人口中的“座位”偷偷转换成了另一层含义,于是当最后答案揭晓时,嘲讽的幽默效果就达到了顶点。


一位老人想给孙女做一个别致的小板凳,于是画了图纸,找了木匠来做。可是没想到这个木匠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二把刀。整整忙活了一天,才把这个板凳做好。这位老人看到做完的这个板凳,很不满意,就对木匠说:“你做的是什么活儿,干得又慢,最后做得还这么差。这样吧,你在我这儿白吃了一天的饭,就抵你的工钱吧。”

木匠一听就不干了,说道:“凭什么不给工钱。你没听过慢工出细活吗?这个板凳是我耗费了一天的时间做的。”

老人一听,又说道:“那这样吧,你用了一天时间做了这个板凳。这是你慢工出细活的精品,那就用这个板凳抵你的工钱吧。”

木匠一听更不干了,说道:“谁要你这破板凳。缝隙那么大,四个腿还不一样高,这个能值什么钱?”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幽默故事,众所周知,说话是不能自相矛盾的,这是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当一些人说出自相矛盾的话时,我们巧用他话语中的漏洞,借机反驳他,即可既幽默又有力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