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第一

实践第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14]坚持实践第一,辩证理解实践与理论的内在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哲学内涵。

第一节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摸规律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1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正面回答“摸着石头过河”的具体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内容的丰富与发展。它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看到“实践出真知”的客观性与重要性,而且使人们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内涵与认识论意义有了更准确的把握,特别是针对“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内在关系,也做出了辩证的阐释与正面的解答。

实践出真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认识论立场。坚持实践出真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什么是实践?所谓实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是人们“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116]。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主张“实践第一”,注重实践对于认识的本源意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发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弄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钥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环节。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与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积极肯定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117]这段论述清楚地表明,我们不仅要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立场,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实践出真知”就是要坚持“在干中学”。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坐等不来的,只有先干起来,才有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可能。否则,获得真知只会是一句空话。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行动至上”的思想。他说:“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118]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向浙江人民提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这就将实践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使人们深刻领悟到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不是坐等而来的,人们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认识总结中,才能使之得以实现,并逐步完善。

坚持“实践出真知”,就是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119]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不断坚持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事业,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来源于实践,改革开放中的矛盾与问题也只能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加以解决。在这里,人们深入地看到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与宗旨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真理,也是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他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要抓实、再抓实”[120]。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所谓落实,就是把中央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实践证明,抓落实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落实而不实等于白抓,一定要在求实、务实上下工夫。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落实。从实践与认识的内在关系来看,抓落实并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还是出思想、出观念、出点子、出方法的重要环节。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121]

在实践中摸规律。“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摸规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践角度对“摸着石头过河”的高度概括和准确定义,是对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的“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充分肯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性。从“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这一提法中人们可以深入地看到,“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一种随意性行动,而是有着明确目的,勇于在实践中摸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活动。大力探索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最终目标。

“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被广泛应用到各方面改革之中,成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122]这不仅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意义,而且也肯定了它的方法论意义。“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主动、积极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边干边摸索经验,边干边提升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学、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与实践。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24]针对“摸着石头过河”,一定要看到,它是实事求是原则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方法论体现,强调人们必须始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改革的步伐和重点;是一种有原则性的探索,强调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经验规律,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改革;是一种有目标性的探索,强调人们要有的放矢而不是茫无目标,积极稳妥而不是盲目冒进;是一种有规则的探索,强调人们一定“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125]。正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实践、认识实践,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有更大的勇气、更大的热情推动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反映对实践的重视;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是对实践的尊重。“摸着石头过河”,是做好顶层设计的实践基础。没有在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再好的顶层设计也会失去原有的重要意义,在探索过程中迷失方向、背离实际、丧失根本,甚至会由此走弯路、入歧途。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能够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更多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经历不同的实践阶段来完成不同的任务,以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们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调整和补充,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只有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探索性,既具有谋划性又具有突破性,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顶层设计”原本是工程学的一个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全局谋划和部署改革,加强对改革开放进行总体性的设计、全局性的谋划,整体地、全方位地为改革提供一种指导性的方案。顶层设计解决的是实践的前瞻性问题,所设计的是主要原则、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基本规划等,对于作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如果说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还需要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关键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要有的放矢,抓核心、抓重点,改什么、如何改,目标和方向必须明确。一些不具有全局意义的短期性问题、非关键性问题和日常性问题不必列入顶层设计的内容。二是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运用创新性思维指导进一步的改革,设计出适应中国未来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实施方案,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

“摸着石头过河”侧重实践范畴。顶层设计侧重认识范畴,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和基本规划。“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就是实践与认识相结合。这种结合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126]

第二节 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127],要坚持问题导向,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28]。他告诫全党同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129]这些论述既让人们进一步看到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统一原则,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理论与实践上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殷切告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则。实践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性、能动性活动,本质上是属于人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天然统一体,实践与人的精神活动和认识活动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人类的认识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又必然是主体的、能动的、批判的、创新的。所以,我们探究与把握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研究与把握人类的认识活动,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构成社会实践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科学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在充分的意义上实现它的能动性、批判性与创新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认识论原则。

一切真知都出自实践,因此,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一切实践都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因此,实际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际是实践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130]在此,可以看到我们党的理论的正确性,与积极将理论的基础落实到客观实际、真正做到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紧密相连。理论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外部实际对象加以反映的结果。有怎样的实际对象,才会有怎样的实践内容,从而也才会有怎样的理论内容;而理论内容是否正确地反映实际对象,正确的程度如何,是受主体所处的实际环境制约的。理论的内容与形式,永远不会超越实践的范围;而实践也永远不会跳出由客观实际所划定的界限,客观实际通过规定实践而最终规定理论。因此,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影响从严治党的因素更加复杂,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从严治党的认识。”[131]又说:“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132]在这里,人们不仅深入地看到把握客观实际的重要性,而且还对中国的当前最大的客观实际有了具体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始终坚持的根本内容。如果我们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中忘记了客观实际,其结果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133]如果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主观与客观相分裂,在这种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会归于失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13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将研究理论与实际问题,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135]“带着问题学”非常重要。由于问题意识来自客观实际,又会反作用于客观实际,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强调人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使理论在正视与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中实现创新性发展,而不是盲目自信或故步自封。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136]。增强问题意识,就是增强对客观实际的重视程度,将关注客观实际具体落实为以注重现实实际问题为特点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37],“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38]。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为了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认识论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指出:“共产党里闹别扭的有两个主义: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是经验主义。”他还曾经一针见血地说道:“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139],是主观主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历史上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两种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割裂开来,因此,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只有在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加以实现与完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的问题,使人们看到了当前形势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140]在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如果采取教条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会在思想上脱离实际,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141]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摸索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从重视经验极端地发展成为经验主义,势必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形成严重的危害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教条主义的同时,也严肃地批判了经验主义。在当前,经验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闭门造车”,认为经过40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不需要再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国外的东西。例如,针对法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142]像“关起门来搞法治”,就是“闭门造车”,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14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从总体上看,反对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二是不能搞“全盘西化”;三是不能搞“全面移植”、照搬照抄;四是不能搞唯书、唯上。反对经验主义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不能搞闭门造车;二是要加强全面学习,不仅要学习直接经验,而且还要学习间接经验;三是不能重经验而轻理论;四是不能重个别而轻一般。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144],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增强理论自信

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坚持。”[145]在此,人们不仅看到了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作用问题的提出,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性。

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对于理论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实践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决定了认识必须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必须积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因此,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在于它能为人们的实践指出明确的方向,规定自觉的任务,指明正确的道路,从而帮助人们以高度的自觉性能动地改造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正在从事的振兴闽东的宏伟大业,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146]他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他特别要求,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7]他还强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反复琢磨、深刻领会。当前应特别注意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像陈云同志说的‘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学好哲学,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148]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作用,是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实现,如果不反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就是无法得到全面、完整的实现的,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只有依靠学习,才能走向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149]他告诫全党领导干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50]人必须学习一辈子,要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要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做到海纳百川,不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获得除直接经验之外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破除经验的束缚而接纳更多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我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的个别性的认识才能与一般性的认识相结合,成为更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理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51]学习是我们每个人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增强理论自信,提升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提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自觉的根本保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理论自信,我们就会既不能达到“真学真信”,更无法实现在实践中对它的自觉运用。在谈到中国发展道路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地打了一个比喻:“‘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52]毫无疑问,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他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5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154]。但是,“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155]在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增强理论自信,真正做到在理论上不动摇、信仰上不摇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用足用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自信,理所当然地包含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信,来源于对实践的科学把握,来源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充分认识。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156]由此可见,针对理论自信,一定要看到它与实践、人民以及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功,来自人民群众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积极肯定与大力支持,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一步一步地坚实地走向成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的产物,在此我们也绝对不能犯盲目自信的错误。

增强理论自信包括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理论自觉。理论自觉体现为对理论重要作用的自觉认识,对理论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对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自觉应用,对理论创新的自觉坚持;理论自信体现为对科学理论真理性、正确性的坚信,对科学理论民族性、人民性的坚守,对科学理论实践性、创新性的坚持。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增强理论自觉可以促进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信则可以深化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157]这是对如何做到理论自觉的充分强调。

第二个维度是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58]这一论述充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同时也是增强理论自信的重要路径选择。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不断增强,不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盲目相信,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性真理性,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具体思想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中喷发出旺盛的理论活力,成为我们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保证。

第三个维度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59]以人为本是增强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从理论发展上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理论研究中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回答好时代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解决好民族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0],用朴实、生动、真切的语言表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目的。

第四个维度是实践检验。理论一旦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就可以更加自信。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第五个维度是综合创新。综合创新是增强理论自信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161]增强理论自信,进行综合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探索形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内容,又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民族形式,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62]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63]。这一论述不仅谈到了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而且还在实事求是与理论创新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从实事求是的高度把握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一方面,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真正体现了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有没有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决心与行动,是一个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性问题。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他还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64]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从理论创新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说,这是一个直接关涉能否真正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从客观实际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问题来加以研究、探讨与解决。在谈到实践与物质的关系时,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使人们确信物质是客观的存在。”[165]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并不在于否认物质第一性观点的存在,而在于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物质是第一性的。由此可见,坚持辩证理解理论创新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也是正确理解实践与理论关系的重要前提。认识来源于实践,但是,实践的根本在于它是对物质客观性的进一步确认,所以,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强调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我们的理论与认识符合客观现实,而不是远离或背离客观现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防止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把“假学问”当作“真学问”来做,把“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来研究,由此一来,我们不仅不能实现理论创新,反而会误入认识的歧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2015年2月13—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66]我们不仅看到了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了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创新思想的提出源于马克思。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科学创新和科学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以至社会关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充分阐明了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原因与意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也永无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我们党的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67]

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现实中,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168]。离开了实践创新的支持,空洞的理论创新因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会被束之高阁,最终沦为一纸空文。离开了理论支持的实践创新也容易陷入盲目,且易偏离方向,或者探索成本较高,也就是“找到一条路是很不容易的”。人们在进行理论创新时,既要具备一种执着探索、创新改革、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敏锐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也要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谨防出现空洞无物、脱离实践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169]这既是对我们过去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所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美好展望。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回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一次创造奇迹的背后,都有着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下为其提供的强大理论支持。我们不能因为现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故步自封。相反,要在面向现实、“走向未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我们的理论真正结合中国的国情,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其有用的功能。

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实践则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能为了维持理论的相对稳定性,而对大量涌现出来的实践创新,采取漠视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希望克服的弊端。另一方面,不能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为了适应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以至于不断地变动理论,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从而使理论丧失了其相对稳定性特点。关于这一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170]

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普遍性,而特定范围的实践则具有具体性。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因为理论的普遍性,认为通过创新涌现出来的理论具有包治百病的功能,从而忽视任何实践以及实践创新所具有的具体性与特殊性,以至于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犯“教条主义”错误。也就是说,拿着理论创新的成果当作“教条”去要求实践创新,从而使实践创新丧失其应有的活力。二是不能因为实践的具体性与特殊性,认为实践创新的成果是具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特点的,从而强调“白马非马”,认为任何理论创新都无法全面、准确地概括实践创新的成果,从而在实践创新中犯“经验主义”错误。在经验主义错误存在的情况下,大量的实践创新成果可能无法上升为理论创新成果,如此一来,不仅导致理论创新受阻,同时也会使实践创新在新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理论创新的指导而走入歧途,甚至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