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以浙江温州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问题提出及意义

任何一个给定社会都要根据它所存在的特定时代来理解。无论怎样界定“时代”,在给定时代流行的制度、意识形态、各种类型的男女众生都构成了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的研究,也要放在给定社会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结构中去,因为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的变迁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迁。正如社会结构多种多样,历史变迁的原则也是各有不同的。

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还有这几个方面值得反思。首先,民居之“民”即当代民众的心理诉求被忽略。近20年来,对传统居住空间“是什么”“如何是”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鲜有关注民众主体心理认同的研究。其次,对居住空间与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研究不够。已有研究没有能够把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古村落的保护与民众主体的认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去审视;另外,这种整体审视应被放在历史的维度里。第三,民居空间研究的视域单一。居住空间认同即转型期的民居“将会是什么”问题,以及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应被置于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视域下进行深入研究。总之,在以上三个方面应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据此,本书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境下,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铺展将对中国传统民居空间文化生态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居住空间重构之于民众文化心理认同和传统民居文化延传的重要性;有助于廓清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和谐人居环境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次是本书研究的理论价值。传统民居空间的延传在当代历史情境下出现较为严重的断裂现象,中国式的乡愁几乎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积淀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的历史感渐趋碎片化,民居空间认同也因此发生“磁暴”,亦即无所谓认同了。若把本书的研究放在较长的历史时段里看,民居空间认同问题是不是特例?它与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关系?毋庸置疑,传统民居空间变迁是深度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本书即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视域下,审视考量民众主体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心理认同及由此而被建构的公共生活。这对民俗学理论谱系建构和民族志书写,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