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我的史家村

我和另一位同班同学李铁成分到第六生产队,就是史家村。

史家村有35户人家,135口人。离公社5里,离县城15里。地处丘陵,山上有地,一般种植耐旱的小麦、玉米和小米。当时亩产也就三四百斤。山上有几孔窑洞,养着队里的上百只羊。山上还有几十棵梨树,上百棵柿子树,还有香椿、荆条,等等。从山上有一股泉水流下来,水量不大,但足以推动水磨。磨坊终日不停,全村社员磨面都在这个水磨坊。浇地时水是按规矩平均分派的。山脚下就是史家村的居住地。每户人家,不论面积大小,都有一个院落,院墙是干打垒的土墙。连着村落的是一片树林,有几十棵香椿树。紧接着是一大片一漫坡的百余亩旱地,主要种小麦和棉花。其间阡陌小道上是一排排的杨树、杏树、苹果树、柿子树。我们队工分值不高,每天10分,合一两毛钱。平原地区的生产队分值有达到一块多的。但是,村民还比较满意,因为比偏远山村要好很多。山上的姑娘愿意嫁到村里来。叫作“比下不足,比上有余”。

我们村由崔、李、杨三姓组成。轮流坐庄。我们刚去的时候,队长姓崔。两年后队长姓杨。但是,生产队重大事项都由队委会决定,队委会里面包括生产副队长、政治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出纳。他们同时也是村党支部的委员。此外,还有民兵排长。说到崔、李、杨三姓,崔家人成分比较低,有几名复员军人,腰杆比较硬,从说话口气上就能听出来。杨家人成分比较高,他们善于做生意,鼓励孩子读书。但是,他们对我们知青都很好,经常说,外来人,不容易。后来读《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才知道,在古代,我们的身份是“氓”。但是,外来人也有外来人的优势。队里很信任我们,把看青等重要工作交给我们做。而且,有事外出,只要跟队长打个招呼,你就是个自由人。

在我们插队的第三个年头,杨家人当了队长。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知青盖房。队里先是买了木料,接着打“糊结”——用泥和麦秸混合做成的土坯,然后动工。新房的位置正好挨着队里的库房,风水先生说,这样就可以聚财了。这恐怕称得上是知青对史家村的第一个重大贡献吧!

史家村的四季很漂亮,春天杏花开,蜂蝶舞,夏天一片翠绿,秋天柿子金黄,冬天下雪,成了银白世界。

史家村是中国数不清的农村的一个剪影。早上,雄鸡唱,犬儿吠,炊烟起,羊儿跑。晚上,杳无声息,天地一色,农舍机杼之声相连,纸窗一灯如豆。经历了多少世代,朴实的北方农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中,最不为世间社会风潮和功名利禄所动的,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