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造就道德的光明
《工人日报》组织的这场有关道德问题的讨论,历时一年而不衰,有8000余封来信参加,可见这是抓住了社会上大众关心的一个热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对此,大家是高兴的。同时,许多人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不甚满意,有些也可以说是很不满意。有的为“道德滑坡”大声疾呼;有的认为这是经济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有的认为在经济转轨时期有些现象难以完全避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情况会有所好转;有的认为现在再讲道德已经过时了,社会只需要金钱、利润这样一个标准。种种不同的议论本不足为怪,关心的人这么多,正反映了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期盼。
可以说,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离不开道德。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以群体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人的一生,每日每时都免不了要和他人打交道。这种打交道的行为,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说任何个人离不开道德,也包括那些最不讲道德的人在内。骗子希望骗到手的是真钞票,制造伪钞的人不希望买到的是伪劣商品。他们自己不讲道德,可是他们的生存还是要以他人讲道德为前提。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职业道德问题凸现了出来。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分工。职业,就是社会分工的固定化。专门职业的分工有利于新技术、新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种劳动,就其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说,并不是直接为劳动者本人消费的,而是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劳动,需要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职业分工才能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得到发展。就是说,某种职业分工的存在,是以对他人、对社会有利为前提的。否则,社会就会宁可不要这种分工。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道德就是职业的灵魂,是各种职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并不是从外面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本身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铁饭碗”端不下去,滥竽充数越来越不好混,人们对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也会越强烈、越自觉。
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同的行业各有不同的特点。从宏观来研究,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一是从业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同业之间的关系;三是企业内部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条,谁的服务好,热情周到、细致,尽可能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价廉物美,讲信誉,谁就能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第二条讲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市场竞争讲优胜劣汰,同行往往成为冤家,但这种竞争也要讲规则,不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同时,同业之间又必然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又需要讲团结,讲协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企业内部的关系包括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各道工序、各种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凝聚力、荣辱观,对待企业内部纪律的态度等等。在这个环节上,职工个人的职业道德成为企业法人的职业道德的基础,整个企业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为企业全体职工带来光荣和实际的利益。
在一定的社会中,法律的规定同道德的规范,在总的价值取向上,也就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违法行为的判定与不道德行为又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行为虽然还没有触犯法律,不为法律所禁止,不受法律的制裁,但仍然属于不道德的。法律是强制的,但只有在某种行为产生违法后果时,才能依法进行干预。道德则更着眼于人的各种行为动机。某种行为具有不道德的动机,就要受到教育或者谴责。但这种教育和谴责又往往不具备行政的强制力。
那么,道德教育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原来,道德的维系主要靠两种因素:一是人的内心判断,或者叫作良心,也就是自己愿意做某种事,不愿做某种事。一是社会舆论的制约。有些人虽然不能做到独处暗室而不欺心,但是还得顾脸面,畏人言,怕被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社会赞扬、称颂某些行为,指责、唾弃某些行为,自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某些商品质量伪劣,某些商店常卖假货,必然会倒牌子,门庭冷落。做得好的,好酒不怕巷子深,口碑相传,在社会上自然站得住脚。
道德教育的作用,最重要的就在于唤醒人们的良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同祖国、民族、集体以及他人的关系,认识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利益以及实现这种利益的途径,了解人生的价值。道德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至少在若干重要问题上争取尽可能多的人达成共识,建立信心。
道德和法律、纪律是互为支撑的。法律和纪律的制定和推行,都必然要同社会主流的道德取向相一致。否则,正确的法律和纪律就难以制定,制定了也会难以推行。另一方面,如果纪律松弛,人们对保持社会道德水准就容易失去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也正在日益完善。同时,人们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呼唤更强烈,认识逐渐深化。社会道德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应当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进步相适应,并且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促进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对于道德和经济的关系,人们已经逐渐能够透过转型初期眼花缭乱的迷雾,看到两者之间更加本质的关联。这种认识使人们对搞好道德建设的信心有了客观的依据。
人类诞生至今,百万斯年,总的趋势是不断地进步。5000年的文明史,更为我们提供了确实的证据。道路无论怎样曲折,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经济要进步,道德也要进步。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努力,就可以看见,到处都有一颗颗明亮的心。把每一颗心的光明汇聚起来,何愁造不成大光明。
(《工人日报》“热切的呼唤”——关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讨论结束语。《工人日报》,199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