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要着眼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把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的任务,就从根本上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划清了界限,意味着精神文明这个领域再也不能搞“大批判开路”那一套错误的做法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并且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着眼于建设这个根本指导思想,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
共同理想的树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中首要的内容。有了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全民族团结一致的坚实基础,才能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协调共同的行为,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理想教育历来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理想的树立,只能是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违背这个原则,或要求过高,或操之过急,或采用生硬简单粗暴的方法,或轻率地否定排斥人们在各种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理想奋斗目标,或采用运动式的方法,一曝十寒,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已经为多年的经验所证明。
当前,理想教育要着眼于建设,是从时代的要求出发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只有经过若干不同的历史阶段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好比盖房子,有了第一层,才有第二层、第三层,否则岂不成了空中楼阁?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首先着眼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以此作为自己当时的奋斗目标。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也是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上。如果不是这样,就谈不上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只不过空谈而已。现在,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当前的理想目标当然要集中到建设上来,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我们知道,共产主义只有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只有生产力极大发展才能做到。过去的革命,为的就是打破对于生产力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使我们取得了直接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讲理想,怎么能离开建设,离开发展生产力呢?
理想的实现只能是有步骤、分阶段的。理想的树立,也有一个由近到远的过程。理想当然是关于未来的美好的设想,但是它又不同于空想、幻想。不同之处就在于理想是合乎科学的设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因为它是从已有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所做的判断。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称作“发现”。就是说,人类社会最终要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去,是有客观的必然性的。但是,这种客观的必然前途,并不是同时被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认识清楚的。人们的认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这也是客观规律。在中国,在现阶段,我们当然要扩大共产主义的宣传,帮助人们从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再向前进,争取有更多的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肯定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积极的认识和行为,并且用绝大多数人可能接受的认识,作为现阶段向全体人民进行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就是说,首先要集中力量来树立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理想,才是着眼于建设的理想。
理想教育要着眼于建设,还包含另一方面的含义,这就是,树立这种理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说建设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不等于说这样一种共同理想自然地会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常见的一种障碍就是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什么世界先进水平、全国先进水平一概不知道,对自己的状况自满自足,扬扬自得,或者得过且过,自然也就谈不到什么奋斗目标了。我曾经和一个山区乡村的干部座谈,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过只有400多元,可是大家似乎都很满足,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可干的,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要求。这种精神状态才真是可怕的。但是,要改变这种精神状态,靠批评,靠讲一些抽象道理,都不见得有用。还得靠向他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使他们看见活生生的差距,看见别人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才能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志气,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企业靠一两个王牌产品独占国内市场,取得可观的利润,全厂上下都以此自豪。可是,有一个单位进口了一批美国的同类产品,一下子就把市场抢过去了。这样的企业,与其埋怨别人进口美国产品是不保护民族工业,就不如想一想这样的问题:美国工人的年工资在10000美元以上,资本家还要攫取高额利润,产品经万里迢迢运到中国,我们的海关还要征收关税,居然价钱卖得比中国产品还便宜,而我们中国工人的年工资才只有1300元,这是什么道理!哪一天我们的工资也能达到这么高,我们的产品能卖得比美国货更便宜呢?这当然不是一天能做到的,也许10年都做不到。但是我们总还可以不断前进吧!类似的事例是极多的。问题是我们的耳目太闭塞。为了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就要运用各种渠道,建设起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经常地、源源不断地使人们了解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先进水平的数据,并且和我们自己的情况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要使这种做法形成制度才好。
当然,只有这一条还不足以保证人们一定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差距可以鼓起人们奋起直追的志气,也可能使人自惭形秽,失去自信力。因此,在理想教育中,还需要建设起一个能够激励人们上进的参照坐标系。办法就是搜集和运用前人和当代先进人物的榜样。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光荣奋斗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近代以来,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难,有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采用各种方法,帮助我们的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了解和熟悉历史上的这些篇章,对于增强人们的自信力,肯定是会有效的。北京市从今年开始,在重要纪念日组织优秀少先队员轮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烈士站岗,使孩子们把荣誉和先烈走过的道路联系起来,在孩子的心灵中刻上深刻的印记。经验证明,这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做法。类似的做法还可以设想出很多种来。许多博物馆,许多文化遗址,许多历史电影和戏剧,许多传记文学,用好了都会有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利用得太不够了。
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民族、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更容易为当代的群众所理解,也更容易激起人们澎湃的心潮。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就是一个证明。我们各个地区、各条战线都有无数这样的风流人物。可惜,他们的知名度往往还很不够,还远未达到为人们熟知的程度。如果每出现一位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母校就请他们回校去和同学见见面,发表一次演说,举行一次座谈,并且把他们的事迹载入光荣册,长期陈列展览有关的材料,对于整个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环境,肯定也会是有益的。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既然是建设,就要一块块砖、一片片瓦、一扇门、一扇窗地做起来。树立理想也是这样。小学校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每次周会都唱国歌,持之以恒,就可以帮助人们把爱国主义的感情从小注入心田。不要嫌这些事情具体、零碎。在方针已经明确以后,需要的正是把方针变成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方针才是实在的。让我们一件一件地把具体的事情做下去吧,只要是扎扎实实地做,而不是搞形式主义,而又坚持不懈,那就总归可以建设成一种有利于人们树立共同理想的格局。
(《理论月刊》198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