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资料辑录(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之一 吐谷浑专传

一、《晋书·四夷传》内《吐谷浑传》

《晋书》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7—2542页。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遣其长史史那楼冯及父时耆旧追还之。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楼冯遣从者二千骑,拥马东出数百步,辄悲鸣西走。如是者十余辈,楼冯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止。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注释】

① 《宋书》、《魏书》的《吐谷浑传》慕容廆作若洛廆。《晋书》卷一○八《慕容廆载记》、《太平御览》卷一二一引《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云:“慕容廆,字弈洛瓌。”瓌、廆音同,则若(弈)洛廆当为慕容廆字。

② 《宋书》卷九六《鲜卑吐谷浑传》作“弈洛韩”;《梁书》卷五四《诸夷·河南传》作“弈洛干”。

③ 《北史》卷九六《吐谷浑传》、《宋书·鲜卑吐谷浑传》均作“分户七百”。

④ 按,《资治通鉴》卷八一谓涉归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

⑤ 《晋书》卷九七校勘记[五]云:“‘易’,各本均作‘异’,但《宋书》、《魏书》、《通典》、《北史》、《通志》一九五均作‘易’,今据改。”

⑥ 《太平御览》卷五七○引《前燕录》作“于是遂西移八千里”。

⑦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及《太平御览》卷五七○《前燕录》均作 “乙那楼”;《北史·吐谷浑传》作“七那楼”。按,《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四方诸姓有“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七那楼、一那蒌、乙那楼皆同音异译,三字姓,史或乙之讹,冯即其名。《资治通鉴》卷九○作“乙那蒌冯”较确。

⑧ 吴仕鉴《晋书斠注》(以下简称《吴注》)卷九七云:“《御览》五百七十《前燕录》曰: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子歌》(子为干之讹)。及儁、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水经·河水注》二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干。《水经注笺刊误》曰:全氏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


吐谷浑谓其部落曰:“我兄弟俱当享国,廆及曾玄才百余年耳。我玄孙已后,庶其昌乎!”于是乃西附阴山。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然有城郭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幂。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其婚姻,富家厚出聘财,窃女而去。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诸嫂。丧服制,葬讫而除。国无常税,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杀人及盗马者罪至死,他犯则征物以赎。地宜大麦,而多蔓菁,颇有菽粟。出蜀马、牦牛。西北杂种谓之为阿柴虏,或号为野虏焉。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曰吐延,嗣。


【注释】

① 阴山,即今内蒙古阴山山脉。

②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作“遭晋乱”,即指延续到晋怀帝永嘉七年(313)左右的“八王之乱”,以及匈奴刘氏的起兵反晋等。

③ 陇,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以西。

④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浑既上陇,出罕幵、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幵,今枹罕县。”又云:“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平郡,治今青海西宁;枹罕,即今甘肃临夏县。甘松是以其地有甘松山而得名,地当在今白龙江上游,洮水之南。隋于此地设甘松郡,唐初改为芳州(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芳州”条)。参照上引《宋书》,知“……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一句不确,可能有脱讹。此句应为“据有西零、甘松,已西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则全句可通。

⑤ 《周书》卷四九《异域·白兰传》云:“白兰者,羌之别种也。其地东北接吐谷浑,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那鄂,风俗物产与宕昌略同。”北周时,吐谷浑中心在青海湖一带,则白兰当在青海湖西南,即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详细考证参见周伟洲、黄颢:《白兰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⑥ 《北史·吐谷浑传》云:“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此或系吐谷浑以后的官制,故与初期异。

⑦ 《吴注》卷九七:“《寰宇记》一百八十八作以幂罗为冠。”

⑧ 按,吐谷浑一称“阿柴虏”,又见于《北史》、《宋书》等。《南齐书》卷五九《河南传》云:“河南,匈奴种也。汉建武中,匈奴奴婢亡匿在凉州界杂种数千人,虏名奴婢为赀,一谓之‘赀虏’。鲜卑慕容廆庶兄吐谷浑为氐王。”《南齐书》此段源于《魏略·西戎传》。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丁谦《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云:“吐谷浑开创事详晋、魏诸书,其国至阿豺始强,故人称为阿柴虏,阿柴即阿豺也。”日人松田寿男等认为:“赀虏即省去词头‘A’,应如《通典》卷一九○记作‘阿赀虏’为是。自晋末至十六国时,河西、陇右一带赀虏很多,成分复杂,鲜卑自辽东移入该地的也不少。永嘉乱后,其中一支吐谷浑移至阴山,得以称霸于阿赀虏中,故阿赀虏成了吐谷浑的别称。”(见《吐谷浑遣使考》上,《史学杂志》48编12号)事实上,所谓“阿赀虏”应指东汉建武时逃匿在河西等地的各族匈奴奴婢之总称,而《南齐书》撰者误将吐谷浑与赀虏混为一谈了。吐谷浑之称为“阿柴虏”或“阿赀虏”,当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如下文中的“野虏”意相近。

⑨ 《水经注》卷二《河水》云:“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

⑩ 《资治通鉴》卷九○记,吐谷浑卒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吐延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性俶傥不群,尝慷慨谓其下曰:“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使名垂竹帛,而潜窜穷山,隔在殊俗,不闻礼教于上京,不得策名于天府,生与麋鹿同群,死作毡裘之鬼,虽偷观日月,独不愧于心乎!”性酷忍,而负其智,不能恤下,为羌酋姜聪所刺。剑犹在其身,谓其将纥拔泥曰:“竖子刺吾,吾之过也,上负先公,下愧士女。所以控制诸羌者,以吾故也。吾死之后,善相叶延,速保白兰。”言终而卒。在位十三年,有子十二人,长子叶延嗣。


【注释】

① 《北史·吐谷浑传》作“昂城羌酋姜聪”,《宋书》本传作“昴城羌酋姜聪”,《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前燕录》作“帛城羌酋姜聪”,不知孰是。按,昴(或昂)城,地在今四川阿坝。

② 《北史》作“绝拔泥”,《宋书》作“绝拔渥”。

③ 《宋书》本传此句后有“年三十五”四字。

④ 《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前燕录》作“长子业”,疑脱一“延”字。


叶延年十岁,其父为羌酋姜聪所害,每旦缚草为聪之象,哭而射之,中之则号泣,不中则瞋目大呼。其母谓曰:“姜聪,诸将已屠鲙之矣,汝何为如此?”叶延泣曰:“诚知射草人不益于先雠,以申罔极之志耳。”性至孝,母病,五日不食,叶延亦不食。


【注释】

①《宋书》本传此句作“射中则喜,不中则号叫泣涕”。又《北史》本传作“射中则嗥叫泣涕”。

②《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前燕录》“先雠”作“先公”。


长而沈毅,好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司马薄洛邻曰:“臣等不学,实未审三皇何父之子,五帝谁母所生。”延曰:“自羲皇以来,符命玄象昭言著见,而卿等面墙,何其鄙哉!语曰‘夏虫不知冬冰’,良不虚也。”又曰:“《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在位二十三年卒,年三十三。有子四人,长子辟奚嗣。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九四晋成帝咸和四年(329)胡注云:“《左传》鲁众仲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杜预注曰:‘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② 按,《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辟奚”作“碎奚”,《宋书》、《北史》亦同,是“辟”为“碎”之讹。


辟奚性仁厚慈惠。初闻苻坚之盛,遣使献马五十匹,金银五百斤。坚大悦,拜为安远将军。


【注释】

① 按,《晋书·苻坚载记上》云:“吐谷浑碎奚以杨纂既降,惧而遣使送马五千匹、金银五百斤。坚拜纂(应为‘奚’)安远将军、漒川侯。”


时辟奚三弟皆专恣,长史钟恶地恐为国害,谓司马乞宿云曰:“昔郑庄公、秦昭王以一弟之宠,宗祀几倾,况今三孽并骄,必为社稷之患。吾与公忝当元辅,若获保首领以没于地,先君有问,其将何辞!吾今诛之矣。”宿云请白辟奚,恶地曰:“吾王无断,不可以告。”于是因群下入觐,遂执三弟而诛之。辟奚自投于床,恶地等奔而扶之,曰:“臣昨梦先王告臣云:‘三弟将为逆乱,汝速除之。’臣谨奉先王之命矣。”辟奚素友爱,因恍惚成疾,谓世子视连曰:“吾祸灭同生,何以见之于地下!国事大小,汝宜摄之,吾余年残命,寄食而已。”遂以忧卒。在位二十五年,时年四十二。有子六人,视连嗣。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一○三“晋简文帝咸安元年五月”条云:“长史钟恶地,西漒羌豪也。”胡注:“羌人据漒川之地,分为东西。”


视连既立,通聘于乞伏乾归,拜为白兰王。视连幼廉慎有志性,以父忧卒,不知政事,不饮酒游田七年矣。钟恶地进曰: “夫人君者,以德御世,以威齐众,养以五味,娱以声色。此四者,圣帝明王之所先也,而公皆略之。昔昭公俭啬而丧,偃王仁义而亡,然则仁义所以存身,亦所以亡己。经国者,德礼也;济世者,刑法也。二者或差,则纲维失绪。明公奕叶重光,恩结西夏,虽仁孝发于天然,犹宜宪章周孔,不可独追徐偃之仁,使刑德委而不建。”视连泣曰:“先王追友于之痛,悲愤升遐,孤虽纂业,尸存而已。声色游娱,岂所安也!纲维刑礼,付之将来。”临终,谓其子视罴曰:“我高祖吐谷浑公常言子孙必有兴者,永为中国之西藩,庆流百世。吾已不及,汝亦不见,当在汝之子孙辈耳。”在位十五年而卒。有二子,长曰视罴,少曰乌纥堤。


【注释】

① 《晋书》卷一二五《乞伏乾归载记》云:“吐谷浑大人视连贡方物。”《资治通鉴》卷一○七系此事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且云:“乾归拜视连沙州牧、白兰王。”

② 《晋书》卷九七校勘记[六]云:“‘罴’,各本均作‘熊’,今据下文及《魏书》、《北史》《吐谷浑传》改。”

③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视连“在位十五年,年四十二”。

④ 按,《北史·吐谷浑传》谓视罴为视连弟,而非子。


视罴性英果,有雄略,尝从容谓博士金城骞苞曰:“《易》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刚柔靡断,取轻邻敌。当仁不让,岂宜拱默者乎!今将秣马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苞曰:“大王之言,高世之略,秦、陇英豪所愿闻也。”于是虚襟抚纳,众赴如归。

乞伏乾归遣使拜为使持节、都督龙涸已西诸军事、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不受,谓使者曰:“自晋道不纲,奸雄竞逐,刘、石虐乱,秦、燕跋扈,河南王处形胜之地,宜当纠合义兵,以惩不顺,奈何私相假署,拟僭群凶!寡人承五祖之休烈,控弦之士二万,方欲扫氛秦、陇,清彼沙、凉,然后饮马泾、渭,戮问鼎之竖,以一丸泥封东关,闭燕、赵之路,迎天子于西京,以尽遐藩之节,终不能如季孟、子阳妄自尊大。为吾白河南王,何不立勋帝室,策名王府,建当年之功,流芳来叶邪!”乾归大怒,然惮其强,初犹结好,后竟遣众击之。视罴大败,退保白兰,在位十一年,年三十三卒。子树洛干年少,传位于乌纥堤。


【注释】

① 按,龙涸又作龙鹤、龙鹄、龙格,即今四川松潘地。

② 沙州,据《水经注》卷二《河水》引段国《沙州记》云:“浇河西南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若人委干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资治通鉴》卷一○七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胡注亦云:“河西张茂以敦煌、晋昌、西域都护、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吐谷浑未能有其地也。李延寿曰:此以吐谷浑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地当在今青海贵南北穆格塘一带。

③ 《资治通鉴》卷一○七系此事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十月。

④ 按,此“河南王”指西秦乞伏乾归。《晋书·乞伏乾归载记》云:“国仁之死也……乃推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

⑤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记乾归伐视罴事甚详。《资治通鉴》卷一一○系视罴退保白兰事于晋隆安二年(398)。

⑥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作“年四十二”。又《资治通鉴》卷一一一记视罴卒于晋隆安四年(400)。


乌纥堤一名大孩,性懦弱,耽酒淫色,不恤国事。乞伏乾归之入长安也,乌纥堤屡抄其境。乾归怒,率骑讨之。乌纥堤大败,亡失万余口,保于南凉,遂卒于胡国。在位八年,时年三十五。视罴之子树洛干立。


【注释】

① 按,晋安帝隆安四年(400),乾归为后秦所败,西秦亡,乾归后降后秦,至长安。

② 按,《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晋义熙元年(405)记乞伏乾归击大孩,大孩“走死胡园”。如此,乌纥堤在位仅六年,而非八年。又“胡园”即“胡园戍”,在今甘肃武威南。


树洛干九岁而孤,其母念氏聪惠有姿色,乌纥堤妻之,有宠,遂专国事。洛干十岁便自称世子,年十六嗣立,率所部数千家奔莫何川,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化行所部,众庶乐业,号为戊寅可汗,沙漒杂种莫不归附。乃宣言曰:“孤先祖避地于此,暨孤七世,思与群贤共康休绪。今士马桓桓,控弦数万,孤将振威梁、益,称霸西戎,观兵三秦,远朝天子,诸君以为何如?” 众咸曰:“此盛德之事也,愿大王自勉!”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胡注:“莫何川在西倾山东北。西倾,亦名嵹台山。”可是,莫何川在西倾山东北何处,历来众说不一,有谓在今甘肃洮河上游之波尔波河(博尔拜郭勒),有说即今北注入青海贵德西边黄河的巴卡尔河(见佐藤长:《西藏历史地理研究》,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214—215页)等。考其方位,在今贵德西巴卡尔河(今名莫渠沟河)较确。

② 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158页)云:“《一统志》亦云:‘漒水出嵹台山,兼漒川之名。其地亦谓之洮漒。其西接黄沙,亦渭之沙漒。’然则漒川之名包括洮漒(即今洮河中上游)与沙漒而言。”如此,沙漒地当在今洮河中上游之西,接沙州。


乞伏乾归甚忌之,率骑二万,攻之于赤水。树洛干大败,遂降乾归,乾归拜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又以其弟吐护真为捕虏将军、层城都尉。其后屡为乞伏炽磐所破,又保白兰,惭愤发病而卒。在位九年,时年二十四。炽磐闻其死,喜曰:“此虏矫矫,所谓有豕白蹄也。”有子四人,世子拾虔嗣。其后世嗣不绝。


【注释】

① 按,此赤水应为《水经注》卷二《河水》所记之“索西城”,“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则地当在今甘肃岷县东北。详细考证见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② 据《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记:“乾归入枹罕,收羌户一万三千。因率骑二万讨吐谷浑支统阿若干于赤水,大破降之。”此事应即本传所云乾归攻赤水事,但所击对象不同:一是树洛干,一是吐谷浑别部阿若干。从乾归进攻吐谷浑的地点及后予以的封号来看,《晋书》云击树洛干误,应为别部阿若干,两名形近而讹。详细考证见周伟洲:《吐谷浑史》,第21—22页。又“层城”,《水经注》卷二记:“洮水又东北流径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层城即曾城,地在今甘肃临潭附近,临洮水。

③ 据《晋书·乞伏炽磐载记》、《资治通鉴》卷一一六、一一八等,炽磐曾于晋义熙九年四月、六月、九月三次击吐谷浑,至晋义熙十三年(417),最后一次击吐谷浑,树洛干退保白兰,发疾而死。

④ 据《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树洛干即位于晋义熙元年(405),同书卷一一八记树洛干卒于晋义熙十三年(417),则其在位共十三年,非九年。

⑤ 《晋书·乞伏炽磐载记》云:“炽磐闻而喜曰:‘此虏矫矫,所谓有豕白蹢。往岁昙达东征,姚艾败走;今木弈于西讨,黠虏远逃。境宇稍清,奸凶方殄,股肱惟良,吾无患也。’”

⑥ 据《魏书》、《北史》、《宋书》等吐谷浑本传,云树洛干死后舍其子拾虔而立弟阿柴,阿柴死,乌纥堤子慕璝立,均未言有立拾虔事。《晋书》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