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个时代讽刺文学的风采
——《张天翼讽刺小说》编者的话
以讽刺小说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姿而获得较高成就和声誉的,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作家张天翼。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号一之。祖籍湖南湘乡,生于南京,六岁时随家定居杭州。1922年,在杭州读中学时,开始以张天诤的笔名在《礼拜六》等刊物上发表滑稽与侦探小说。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并于年底在《晨报副刊》开始以张天翼的笔名发表小说创作。1928年11月写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于翌年发表于《奔流》杂志上。从此他便步入文坛,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他创作勤奋而丰富。先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清明时节》、《万仞约》、《追》、《速写三篇》等;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洋径浜奇侠》;童话《大林和小林》、《金鸭帝国》等。
在小说领域里,张天翼堪称为笑的艺术的创造家。他曾经说过:“笑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他抱着对现实人世最热烈的关注,用他那把严肃而犀利的解剖刀,“把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开露出了真面目”。他要破坏那些虚伪和丑恶,“用笑来杀害它”(《什么是幽默——答文学社问》)。在张天翼的笔下,为我们描写了那些灰败世界中各色人物的虚伪、丑态、可笑和矛盾。这里有残忍狡诈而又腐烂虚伪的乡绅地主和城市官僚,有庸俗空虚而又软弱无聊的小知识分子和市井小民,有在可怜的不幸和可悲的愚昧中挣扎辗转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那些灵魂和肉体一起被旧势力的淫威吞噬的劳动妇女。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构成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广泛而丰富的艺术世界。人与兽、美与丑、高尚与卑微、渴欲与满足、“爬上去”与“跌下来”、享乐的天国与苦痛的深渊,这些绝然相反的品格和命运,都经过他那冷峻而诙谐的笔,描绘成启人深思的讽刺画面。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灰色人物的行列”。“作家打趣他们,嘲笑他们,甚至作践他们,好像他一个一个地扭着他们的耳朵送到读者前面,说:‘看罢,这么一副尊容!'”(胡风:《张天翼论》)读者不能不发出笑声。有的笑声里会可能掺杂着辛酸的泪水,有的笑声中会融汇着鄙视,有的笑声里会饱蘸着怜悯与同情,更有的笑声中则会燃烧起撕裂人心的愤火。而透过这一切,我们同时也会看到作者内心中的炙热的岩浆——它将流向那“灰暗王国”毁灭后的黎明的曙光;鞭挞和讽刺丑恶的作家在谛听美好生活脚步声音的到来!
这里选的几篇作品虽然不能代表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全部成就,但可以借一斑而略窥全豹。《皮带》写邓炳生企图依靠裙带关系谋得一官半职的“向上爬”思想的幻灭。《稀松的恋爱故事》,用轻松嘲讽的笔调和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写出了罗缪和朱列这两个小知识分子可笑的恋爱方式和庸俗空虚的灵魂。《包氏父子》是揭示和批判小市民“向上爬”心理和生活境遇的名篇。老包的望子成名以至忍辱奔波、哀告幻灭的性格心理,包国维的愚妄无知,恃强骄横,以至堕落无救的可悲劣迹,都写得栩栩如生而又淋漓尽致。《砥柱》和《华威先生》更是两篇绝妙的讽刺佳品。前者是写一个乡绅道学家的丑恶、无耻和虚伪。后者写的是借抗战之机飞黄腾达的文化新贵。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来源于他对生活真实挚着的观察和对艺术方法的顽强探索。张天翼曾有机会接触广泛的社会生活。他十分熟悉他所描绘的那个灰色王国里的人情世态。他较早地染指于幽默小说的艺术,又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诚恳的教诲,去掉了过多的“油滑”而朝“切实”方面努力,因而形成了自己幽默而不失严肃,滑稽而不落轻佻这样冷峻嘲讽的艺术风格。张天翼同鲁迅、老舍等作家一起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讽刺艺术美学的道路。
198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