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帕尔的春天
诺鲁孜节是春天的节日。新疆的南部,一个充满神秘而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生活着约900万维吾尔族同胞。丝绸之路从乌帕尔乡通过,经济带沿线上连接着许多共同欢度诺鲁孜节的人们。2016年3月21日,我们来到了乌帕尔乡,辖属的16个村的人们全都来到这里一起庆祝诺鲁孜节。
距离喀什市疏附县30多公里的乌帕尔,是维吾尔族著名学者、《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1008~1105)传经、生活的地方。他的陵墓就在这里。在诺鲁孜节期间,我们来到麻赫穆德陵墓来瞻仰这位先哲,当地有过节期间在此诵诗纪念他的传统。
我们来的前一天,这里下了雨,但当我们来到陵园的时候,天晴了。陪同我们的人中有一位是县文化馆的翻译买买提力,小伙子汉语说得很好,还能够熟练演奏乐器萨塔尔和热瓦普,演奏的同时还唱着动人的木卡姆。他说话也很幽默,当我们谈起天下雨了,他说:“哎(āi,新疆话中这个发音一定要长),下雨不多,下沙子嘛挺多的。”进入春季,疏附县常常连日沙尘,在南疆流传着“每天一人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顺口溜,据说人均一年要吃进一块砖大小的沙土。
这片陵墓连片占据着高低错落的几个小山坡,麻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陵墓在最高的地方。其他地方山丘多裸露,植被较少,而这里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相传麻赫穆德·喀什葛里从巴格达学成回来前,曾问导师自己将埋骨何方,他的导师说,你手中的拐杖在哪里生根发芽,哪里就是你的故乡,也是你的埋骨之地。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回到家乡传经,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日渐老去。一天,他做礼拜时将拐杖插在地上,做完礼拜后看到拐杖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并且旁边有泉水流出,后来他去世后就被葬在了这里。树木参天,林静风轻,走在斑驳的树荫下,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麻赫穆德的画像前,买买提力很认真地招呼大家要认真看,并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我们看了一会儿,他急切地问:“看明白了吗?看出什么了?”看到大家一脸的迷惑,他指了指自己的脸,然后又指了指麻赫穆德的画像,我们惊异地发现:太像了!买买提力和画像中的麻赫穆德非常像,都是浓眉深眼、鼻子挺拔、胡须浓密,就是没有戴帽子。买买提力看到我们的表情非常开心,他非常喜欢麻赫穆德,麻赫穆德就是他们的祖上,长得像麻赫穆德让买买提力感到无比自豪。
这一年,乌帕尔的诺鲁孜节集中展示了妇女的艾德莱斯服饰和多民族炫舞。来自16个村的数百名妇女身穿艳丽的艾德莱斯裙装,在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其中有《手鼓舞》《诺鲁孜之歌》《诺鲁孜来了》《热克木卡姆》《农民麦西莱甫》《达瓦孜》等节目。当地乡党委的王委员介绍说,16个村都有舞蹈队,其中10个村的舞蹈队还参加了今年县上的春节晚会。今年的诺鲁孜节主要是妇女参加,男人们大部分都去植树造林了。疏附县文化馆的王馆长说,今年的舞蹈最大的特色是5个民族的舞蹈被编在一起跳,她们来自下属的各个村,都穿着色泽鲜艳的艾德莱斯裙装,像春日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极为美丽。今年的活动似乎很受重视,在我们访谈和拍摄期间,来了好几拨人,有领导还有电视台的“长枪短炮”,从上午到中午,妇女们的炫舞跳了好几遍。
初春的太阳在正午时分越来越刺眼了,好不容易等到了诺鲁孜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分享诺鲁孜粥。乌帕尔15村的帕提曼和4村的帕西亚古丽在上午11点半左右就已经开始为诺鲁孜粥做准备了,小山丘似的诺鲁孜粥食材堆在桌子和案板旁。粥的食材中有麦子、红辣椒、西红柿、香菜、绿豆、羊肉、鸡肉、恰古木、鸽子肉等近30种。诺鲁孜粥主厨59岁的买买提·依明说:熬粥的食材一定要挑好,荤素搭配,且食材不能少于7种;熬粥时的火力大小要控制好,要用稳火慢慢熬制;食材放入的顺序也很有讲究,要先放恰古木、鸽子肉、羊肉等肉食,然后再放南瓜、鹰嘴豆、麦子、杏干、蔬菜等素食;最后要掌控盐的量。
诺鲁孜粥要熬制两三个小时,粥熟了,乌帕尔乡的人们会围着锅进行虔诚的祈祷,感谢能够吃到诺鲁孜粥,希望新的一年能够丰收富足。粥煮好后由6村6组的艾力江·玉苏甫为大家分粥。分粥时,会先分给老人、孩子和宾客。已经63岁的阿西木·卡迪尔是诺鲁孜节故事和习俗的讲习人。阿西木在十二三岁时,便学习了都塔尔、坦布尔、热瓦甫等乐器,还学会了唱歌。他的父亲、爷爷、曾祖父都会讲故事,都会组织大家熬制诺鲁孜粥。他的父亲在世时,每次过节都会在麻扎为大家分粥。阿西木·卡迪尔有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他已经教会了他最小的儿子——32岁的阿里木江·阿西木熬粥。2013年,阿里木江曾经在他家熬制了诺鲁孜粥,很多乌帕尔乡的人都去了他家喝粥。
在演出现场,阿西木上台朗诵了《诺鲁孜之歌》的诗,他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在嘈杂的现场,他的诵诗依然富有感染力,仿佛唤醒了春天的绿色。望着广场边上刚刚长出新苗的绿油油的麦地、溪边新抽出鹅黄枝条的垂柳,我感到阿西木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诺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目前已被列入我国《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诺鲁孜”一词来自波斯语,意为“春丽日”,有“送旧迎新”的含义。它流行在欧亚、中亚、西亚、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区。目前,把“诺鲁孜”作为新年开始的有伊朗和阿富汗两个国家,此外至少还有15个国家把“诺鲁孜”定为国家节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在一同庆祝诺鲁孜节,全球过诺鲁孜节的人口超过3亿。2009年,诺鲁孜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而且联合国大会于2010年通过决议,将3月21日定为国际诺鲁孜节。我想呼吁将诺鲁孜节纳入新疆法定假日中,让节日回归民间,让节日回归传统,节日就是过日子,让南疆同胞们的日子如节日一般,自然、祥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