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整体素质上是否真正能够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否真正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却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以学科教育代替职业教育的倾向,即参照普通大专甚至本科的专业计划来设置课程和进行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这种倾向基本得到了纠正。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规划课程,以岗位要求为标准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疑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许多高职院校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甚至以单纯的技能学习来代替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些高职毕业生虽号称受过高等教育,却学识浅薄,不懂历史,不读名著,不能接纳和理解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待人接物之道都不懂,这样的员工绝不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具有先进知识的人才,而首先在于培养具备合格人格素养的社会成员。高职教育和任何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教育对象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技术的生命载体、技术的奴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更要为他们提供民族文化传承、个人心智教化和创新能力培育的服务,教会他们知道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教会他们放眼全球、心怀世界,教会他们宽容、平和、谦虚、高雅,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更新知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拓展人生领域、如何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新的创造,教会它们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总之一句话,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

开设人文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高职院校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俗语有云,读诗可以明其志,读史可以明其事,读书可以明其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彻底抛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育人观,通过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课程的开设,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智慧经验、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应该是每个中国人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不仅仅代表文学,它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进化、发展的一面镜子。学习古典文学,不但能增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同时也能使我们从过去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历史曾经辉煌,它让我们信心满怀;历史曾经屈辱,它让我们不再重复跌倒的命运。本书编写的初衷,就是希望中国古典文学能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帮助高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必要的古典文学知识和欣赏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成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素养的合格人才。

本书按体裁共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1.总论,主要介绍该文学形式的发展概况、艺术特点及欣赏方法。2.原文、注释。3.作品赏析。4.知识库,主要列举一些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基本的文学史常识。第一部分总论(心灵的歌)、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由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郭常亮同志负责编写;第二部分总论(哲理与情思)、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由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涂为国同志负责编写;第三部分总论(生活的图画)、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由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人杰同志负责编写;第四部分总论(人生的舞台)、知识库由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刘丽同志负责编写,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由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温春东同志负责编写;第一至第三部分的知识库内容由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侯昌芹同志负责编写。全书基本框架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和最后的统稿、修改工作由郭常亮同志完成。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李虎同志和各位编辑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的刘军同志也为前期文稿的校对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或文学欣赏课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学生及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日常读物,还可供语文老师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许多缺陷和错误,还望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郭常亮

2005年11月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