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史
马尔代夫的官方历史记载始于1153年。此前,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此很难具体了解马尔代夫古代历史的发展情况,人们是通过传说、考古发现和外国旅游者的零星记录以及社会学家对马尔代夫种族、语言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才逐步了解古代马尔代夫的。
公元前5世纪,斯里兰卡和印度移民陆续来到马尔代夫群岛定居。这里的人民原信仰佛教。公元5世纪后,阿拉伯人常航海到此,使之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民间接触日益频繁。此后,一些阿拉伯学者、旅行者及伊斯兰教教徒们也先后来到这里,伊斯兰教逐渐盛行起来。1153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并经历了6个苏丹王朝。
1557年葡萄牙利用在印度沿岸建立的基地,开始向马尔代夫群岛扩张势力,从1558年起马尔代夫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酷爱自由的马尔代夫人民和殖民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573年在民族英雄塔库鲁法努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光复了祖国。
18世纪,荷兰入侵马尔代夫。1752年,马尔代夫为抵御印度马拉巴尔远征队的侵略,便“邀请”法国出兵帮助,法国趁机侵入马尔代夫。1887年,马尔代夫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成为英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马尔代夫人民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斗争空前激烈。1932年,苏丹被迫批准了马尔代夫的第一部宪法,建立了马尔代夫历史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1934年,英国正式承认马尔代夫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尔代夫人民为实现真正的独立与民主继续英勇斗争。1952年推翻了苏丹的统治,1953年1月第一次宣布成立共和国,并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但由于殖民者的残余势力和国内的保守势力相勾结,1953年8月,马尔代夫发生政变,议会于1954年决定废除共和国,重建苏丹国。1960年,根据双边协定,英国租用甘岛基地30年,马尔代夫的国防、外交大权仍由英国控制。1963年马尔代夫以独立国家的名义参加了开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科伦坡计划。1965年7月26日,马尔代夫宣布完全独立,并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1968年11月11日,马尔代夫宣布改苏丹国为共和国。1976年3月29日,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马尔代夫。
第一节 古代历史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1153年)
一 种族的起源
远古时期,马尔代夫只是一个灌木丛生、遍地荒芜的群岛,岛上没有人居住。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马尔代夫最早的居民到底来自哪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500年来,马尔代夫群岛就一直有人居住,其中包括马尔代夫最早的土著居民,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被迫来此安家的外来移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些航海家、船员甚至冒险家为寻求财富一次又一次地驾船远行。由于马尔代夫在印度洋上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就成为一些船只补充生活用水和其他供应品的中途站。碰上恶劣天气,一些航海者也可能在马尔代夫等上几个月,一些人也因为船触礁或是在马尔代夫水域搁浅而被迫留在马尔代夫。也有很多国家的人因种种原因在别无选择或走投无路时,到马尔代夫寻找栖身之地。
关于马尔代夫种族的起源,有人认为今天的马尔代夫人来自阿拉伯国家,有的认为来自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有的甚至认为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非洲地区。那么,今天的马尔代夫人到底是怎样产生并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呢?我们认为,必须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语言和人体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马尔代夫的迪维希语与印度的德拉威语(Dravidian Language)和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联系密切。马尔代夫一些岛屿的名字和海事术语起源于印度的德拉威语。当地的一些故事传说和人们的传统习俗,也与印度西南部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尔代夫有关诊病、天文学和其他一些技巧方面的知识也来源于印度。据说这些移民属于雅利安人的分支(Aryan Stock),语言学家同意迪维希语起源于梵语这一说法。马尔代夫王室的一些传统习俗和相关词汇也可以追溯到古时候印度西南部所拥有的传统习俗和词汇。一些学者认为,“马尔代夫”这个名字源自梵语的“马拉德维帕”(Sanskrit Maladvipa),意为“岛屿组成的花环”。由于马尔代夫的语言和文字有相当一部分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马尔代夫的种族和语言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史籍和文献记载,僧伽罗人的先民是公元前6世纪从古印度迁移而来的雅利安人。当时,印度次大陆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雅利安人大规模移民斯里兰卡后,雅利安人征服了斯里兰卡岛上原有的土著居民并与他们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民族——僧伽罗族。因此,马尔代夫的种族,很有可能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南部地区,今天的马尔代夫人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人类学著名学者克拉伦斯·马罗内(Clarence Maloney)在《马尔代夫群岛人民》(1980年出版)中,对900个马尔代夫岛屿的名称和其他地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4个地名是阿拉伯或伊斯兰名称。可以肯定的是,伊斯兰教传入以前(公元1153年),也即佛教是国教或更早的时候,整个马尔代夫只有一种文明体系”。克拉伦斯·马罗内的调查说明,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阿拉伯人对马尔代夫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在远古时代,阿拉伯人并不是最先到达马尔代夫的。因此可以肯定,马尔代夫民族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人。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印度次大陆西南部地区是距马尔代夫群岛最近的地区,人们到达马尔代夫较为容易。据考证,古印度河流域文明覆盖了印度现在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部分地区,这里的居民过去经常坐船往返于古吉拉特邦和马尔代夫之间。从考古发掘的货贝分析,在公元1400年前,罗塔尔港口、古吉拉特邦两地同马尔代夫已经有了相互往来。因此,马尔代夫的早期居民从古印度次大陆西南部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移居而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从人体特征上看,今天的马尔代夫人更接近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阿拉伯人、马来人和非洲人。19世纪末,一份关于马尔代夫人文情况的调查表明,当时马尔代夫的居民来自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以及非洲地区,今天的马尔代夫人实际上是这些地区移民的后裔。
从考古的角度看,马尔代夫最早的定居者是一个名叫雷丁(Redin)的船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尔代夫政府组织了一些著名探险家和考古专家着手研究本国早期的航海资料,托尔·赫叶尔达尔(Thor Heyerdahl)开始挖掘远古遗址。托尔·赫叶尔达尔的研究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马尔代夫就处于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贸易船运线上。赫叶尔达尔确信,马尔代夫最早的定居者是一个名叫雷丁的船员。雷丁是太阳神的崇拜者,所以直到现在,马尔代夫的很多清真寺仍是向阳而建,而非麦加。因为建造的空间和材料有限,后来的清真寺都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建造的。赫叶尔达尔的许多考古发现,如伊斯兰时期以前的石像和雕刻等,都被马尔代夫国家博物馆收藏。
对于马尔代夫民族的起源,尽管扑朔迷离,难以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今天的马尔代夫族人是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有的是因海难事故)从印度、阿拉伯国家、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移居而来的印第安人、僧伽罗人、达罗毗荼人、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从进入马尔代夫的时间上看,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是最先到达马尔代夫的,迁入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达罗毗荼人也是原来居住在印度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迁入马尔代夫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阿拉伯人迁入马尔代夫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5世纪以后。来自非洲的黑人迁入马尔代夫的时间最晚。当时,非洲黑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马尔代夫群岛的。阿拉伯人曾有贩卖黑人的历史,因此,进入马尔代夫的黑人应该在阿拉伯人迁入之后。16~18世纪以后,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少数人陆续来到马尔代夫,主要有少数马来人,以及人数更少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人和英国人等。来自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由于长期共同生活,他们在各方面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乃至最后完全消失,形成了今天统一的马尔代夫民族。
二 马尔代夫货贝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贝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证,马尔代夫使用货贝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马尔代夫的货贝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长有一个贝壳的单壳贝类,生活在热带海洋里,近于卵圆形,呈淡黄色或金黄色,背面常有两道灰色的横纹,极为光亮。这些贝壳由于种类的不同具有各种不同的花纹,非常好看,犹如人工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在古代还没有黄金和货币的时候,货贝是亚洲和非洲东部海岸人民的流通货币。根据考古发现,在基督纪元多年以前,马尔代夫的贝壳作为货币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古印度、阿拉伯世界和非洲东部沿海地区。马尔代夫当时是整个亚洲和非洲东部海岸货贝贝壳的主要来源地,并且因为地处印度洋的主要海运航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货贝贝壳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
在印度河流域的罗塔尔港口,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约公元前1400年前的古代文明遗址,并在废墟中发现了很多马尔代夫贝壳,从而断定,早在公元前15世纪,马尔代夫货贝就已流传到了古印度,该地区的罗塔尔港口居民过去一直使用这种马尔代夫贝壳。从货贝的形成和货贝的流传情况看,马尔代夫在远古时期就有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商贸。
三 阿拉伯人的进入
由于马尔代夫地处阿拉伯各国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丰富的货贝资源极大地激发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对马尔代夫的兴趣,因此,公元前5世纪,不但有古代的阿拉伯商人和航海者经常访问马尔代夫,还有部分阿拉伯人在此定居。公元5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常航海到此,并在印度西南海岸和斯里兰卡沿岸建立了许多采购站,马尔代夫便成为这些商业活动的要冲,由此,马尔代夫与阿拉伯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此后,一些阿拉伯学者、旅行者及伊斯兰教教徒们也先后来到这里,伊斯兰教逐渐在马尔代夫盛行。
四 早期社会制度
马尔代夫的历史文献关于早期的社会制度的记录很少,我们从外国历史学家的零星记录中,找到一些有关马尔代夫早期社会的蛛丝马迹。
罗马历史学家 A.马塞利诺(Amianus Marcelinus, 320~390年)在著作中最早记述了马尔代夫人的出访情况,简要记载了公元362年一个马尔代夫使团出访罗马的情况,并说使团还给当时的罗马皇帝带去了礼物,儒略·凯撒大帝在宫廷里接见了“代夫”使节。能够派遣使节前往罗马帝国的宫廷,这说明,公元4世纪,马尔代夫已经存在某种社会制度。
据马尔代夫历史文献记载,公元658年和公元662年,马尔代夫国王巴拉迪蒂亚(Baladitiya)曾给中国唐朝的高宗皇帝(Kao-Tsung, 649~683年)带去了礼物,礼物由马尔代夫人直接带进了皇宫。这也说明,公元7世纪,马尔代夫已经建立了封建王国,有了自己的国王,并且同中国有了较为密切的外交联系。
公元990年以前,马尔代夫建立了索勒(太阳)王朝(Sol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Adeetta Vansa),其统治范围并不包括现在的马尔代夫全境。索勒(太阳)王朝的历史记录在一些名为马阿帕纳萨(Maapanansa)的铜盘上。索勒(太阳)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苏鲁达萨鲁纳·阿迪蒂亚(King Soorudasaruna-Adeettiya)是被放逐的羯陵伽王国(Kalinga)的王子,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女王达马哈尔(Queen Damahaar)。
达马哈尔嫁给羯陵伽王国的王子巴拉迪蒂亚后,成为马尔代夫的新统治者,并建立了前奴尼尔(月亮)王朝(Early Lun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Soma Vansa)。前奴尼尔(月亮)王朝的第三位国王马哈·桑杜拉(King Maha Sandura)有一个女儿卡曼哈尔公主(Princess Kamanhaar),后来她被放逐到现在的阿杜环礁的米杜岛,并带走了那些铜盘子。后来铜盘子被埋了起来,这就是现今历史学家对索勒(太阳)王朝和前奴尼尔(月亮)王朝知道甚少的原因。
公元974年,阿拉伯旅行家兰马·马斯·奥齐在旅行日记中写道:马尔代夫人民是偶像崇拜者,统治者是女王,群岛没有受到外国控制。大量资料表明,12世纪之前,马尔代夫确实曾经由女王统治过,其政治制度与当时的斯里兰卡类似,是斯里兰卡政治制度在马尔代夫群岛的翻版。当时,马尔代夫实行的是一种君主政体,权力高度集中,对各个领域实行系统的管理,对政敌常常实行流放政策。在马尔代夫的整个历史中,这一特色十分突出。
12世纪初,斯里兰卡僧伽罗王族的柯伊马拉·卡罗亚(Koimala Kaloa)和他的妻子,分乘两艘小船从锡兰岛(Ceylon Island)出发到达马尔代夫,并在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的拉斯格蒂姆岛作短暂的休息,当地善良的马尔代夫岛民们听说来自锡兰岛的两位贵宾莅临,便盛情邀请他们留下来。公元1117年,柯伊马拉被拥立为拉斯格蒂岛的国王,从入侵的印度人手中收回北方的环礁后,成为第一位统治马尔代夫全境的国王,并建立了奴尼尔(月亮)王朝(Lunar Dynasty)。后来柯伊马拉·卡罗亚和他的妻子移居马累岛,同时也将马累环礁的土著居民迁至马累岛,并派遣两艘船只返回斯里兰卡将大批僧伽罗族人接来马尔代夫定居。
奴尼尔(月亮)王朝,也有人将之称为“前蒂穆格王朝”,是马尔代夫早期社会制度较为完备的王朝,国王就是传说中的柯伊马拉·卡罗亚王子,即位时间为1117年,1141年退位,在位达24年之久。当时,马尔代夫全国盛行佛教,境内庙宇林立,信徒络绎不绝。
五 宗教信仰的改变
(一)对太阳神和自然神的崇拜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马尔代夫居住着一个名为“雷丁”的神秘部族,他们崇拜太阳,建造了大型寺庙,而且留下了与古代印度河文明相似的头像和文稿。1982年,挪威古人类学家兼探险家赫叶尔达尔在马尔代夫最南端的一个岛上发现了太阳神庙的历史遗迹。这座庙宇修建在一连串正方形的、装饰着太阳神浮雕的平台上。由于年代久远,庙宇本身已完全塌毁,但考古学家在其南墙上发现了一个按星座方位排列的斜坡。人们从马累的古代遗址中还挖掘出了古时候祭神时使用的神像,据此,也有人认为,在远古时期,马尔代夫的居民还信奉过自然神。由于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资料,马尔代夫人信奉自然神的历史已无从考证。
(二)佛教的传入
考古学家发现,12世纪以前,马尔代夫人民先后信奉过印度教和佛教。根据目前发掘出来的古迹考证,当时的居民如何信奉印度教不甚明了,但信奉佛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马尔代夫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建造过不少佛教庙宇,至今,仍有部分佛像保存完整。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的,马尔代夫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通过对马累环礁卡希杜岛佛教庙宇废墟的考证,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庙宇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或者4世纪。考古学家推测,因为当时马尔代夫在该地区享有盛名,奉印度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阿育王(Ashoka,公元前265~公元前238年)之命在南亚各国传播佛教的使团也极有可能到过马尔代夫。因此推断,佛教可能在阿育王当政期间就传播到了马尔代夫。有人认为,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后,斯里兰卡和印度移民已经到达了马尔代夫。部分历史学家确认,到公元4世纪,马尔代夫人民逐渐皈依起源于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
通过对马尔代夫发掘出的一些佛教庙宇废墟的研究,考古学家发现它们分属于各个不同的时期。通过对马累考古遗址的研究,人们发现,马累在公元12世纪以前已经建起了佛教寺庙,并且崇拜佛像。公元12世纪之前,佛教是马尔代夫的国教,在全国非常盛行。许多考古学家证实,佛教盛行时期的马尔代夫,境内庙宇林立,信徒众多。在目前一些未被开发的岛屿,尤其是南方岛屿,已发现了许多佛教文化遗迹,并被证实为公元10世纪前的历史遗迹。
(三)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佛教的消亡
公元1030年,伊斯兰教的贤者比鲁来到马尔代夫传播伊斯兰教。于是,伊斯兰教信仰在马尔代夫逐渐盛行。公元1153年,阿拉伯传教者、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阿布尔·巴拉卡特·约瑟夫·阿尔·巴巴里来到马尔代夫,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使马尔代夫国王达鲁马范塔·拉斯盖法努皈依了伊斯兰教。自此,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马尔代夫的国教,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关于马尔代夫人民是如何由信仰佛教转变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目前仍不清楚。但长期以来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梗概是:
当时,马尔代夫有一个迷信的风俗,认为有个魔鬼每月要从海上来群岛一次。在他出海上岸的这天晚上,人们必须给它献上一个处女作祭品,否则整个群岛就会遭受灭顶之灾。这个少女是由居民抽签决定的,当晚,被抽中的少女被关在海滩旁的一座庙宇里。第二天清晨,人们去探望少女时,总是发现少女已经被魔鬼奸污而死。
巴巴里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个魔鬼。于是,在魔鬼将要出现的那天晚上,他来到了平时关押少女的庙宇里,一到庙里,他便开始背诵《古兰经》。当魔鬼出现后,他沉住气大声地背起《古兰经》来,魔鬼一听到诵经的声音,便慌忙潜入水下,当天晚上再也没有出现。翌日清晨,居民们照例来到庙里给少女收尸,却惊奇地发现庙里有一个陌生男子,村民们立刻将巴巴里带进了皇宫。当国王问他事情的经过时,他便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如何到了庙里,如何背诵《古兰经》,以及魔鬼如何听到诵经的声音便消失在大海之中,等等。讲完之后,他便奉劝国王信奉伊斯兰教。国王答应如果下个月魔鬼还不出现的话,他便改信伊斯兰教。可是还没等到下个月魔鬼出现的时候,国王和朝廷里的官员们都已信奉了伊斯兰教,国王还命令全国的居民都像他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并派人到别的岛屿上去宣传。当各岛上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以后,这个可怕的魔鬼就再也没有出现。
这虽是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但是由于阿布尔·巴拉卡特·约瑟夫·阿尔·巴巴里的传教,促使马尔代夫人民由信仰佛教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却是事实。
当然,宗教信仰的改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也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并非像上述传说中叙述的那样简单。事实上,改变宗教信仰,只不过是上层人物基于国家经济关系的考虑,为了同印度洋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结盟而已。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要能成为伊斯兰国家,就可以加入阿拉伯贸易网,因此也能交换到稀有奢侈物品,而且在严格的伊斯兰法典下,极权贵族的地位也能得以巩固,统治过于分散的各岛屿也变得容易许多,从此国王利用伊斯兰教教义,进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国王杜维米也改名为苏丹达玛斯·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Sultan Dharmas Mohammed Ibn Abdullah),同时也将国号奴尼尔(月亮)王朝改名为蒂穆格王朝。
1153年,伊斯兰教在马尔代夫占据统治地位后,国家对佛教采取禁锢政策。一时间,国家焚烧经书,拆毁寺庙,捣毁佛像,驱赶甚至杀戮僧人,全国处在一片宗教恐怖之中。据传,在宗教信仰转换期间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不少佛教徒仍对佛教念念不忘,有的人偷偷拜佛,有的人则拒不改教,有许多人被抓砍头。许多佛教寺庙被迫拆毁,并在原来佛教寺庙的遗址上堂而皇之地建起了清真寺,寺庙的仆人直接为清真寺服务。所有岛屿包括最远的胡瓦杜环礁都要和以前一样以进贡的方式给清真寺募捐。由于政府的高压政策,人们只好放弃对佛教的崇拜,从此佛教在马尔代夫彻底被伊斯兰教取代,并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改信伊斯兰教后所产生的影响
宗教信仰的改变,是马尔代夫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使马尔代夫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风俗等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马尔代夫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改变了马尔代夫的社会政治体制。随着伊斯兰教取代佛教,古代马尔代夫原有的政体发生了彻底改变。原来拥有特权的旧贵族从此失势,国家利用伊斯兰教教义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过去的国王成为独揽大权的苏丹,将全部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华丽的苏丹宫、庄严的清真寺取代了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马尔代夫得到广泛传播。
二是改变了马尔代夫的对外关系。宗教信仰的改变导致马尔代夫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尔代夫和原来关系密切的佛教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等逐渐疏远,同阿拉伯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阿拉伯人的不断涌入,对马尔代夫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人甚至做了马尔代夫苏丹的顾问。为了加强与阿拉伯人的联系,不少马尔代夫人不断到开罗等地进行访问和参观见学,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麦地那朝圣的人也日益增多。
三是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状况。古时候,阿拉伯人的频繁到来,使外部世界新的物种和新的耕作方式大量引入马尔代夫,外国新的产品、新的物资大量流入,外国新的方法、新的技术不断得到吸收。特别是阿拉伯人在马尔代夫从事的各种商务活动,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们以捐赠、纳税等多种形式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马尔代夫经济的繁荣。随着伊斯兰教的对外扩张,穆斯林在世界各地港口城市的巨大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这些贸易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马尔代夫史料记载,从11世纪到14世纪,卡利卡特的扎莫里恩斯(Zamorins of Calicut)在印度西南部海岸地区的富足,很大程度上与阿拉伯商人和马皮拉斯(Mappilas)的商务活动密切相关,他们缴纳的关税是这一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阿拉伯商人和马皮拉斯给马尔代夫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
四是宗教信仰的改变,还极大地改变了马尔代夫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人们从信仰佛祖变成信仰真主,从原来的吃斋念佛变成做礼拜,甚至连纪元方式都发生了彻底改变,伊斯兰教历成为人们新的纪元方式。总之,宗教信仰改变之后,马尔代夫在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