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马尔代夫宪法规定,马尔代夫的国教为伊斯兰教。目前,伊斯兰教是马尔代夫全国信奉的唯一宗教。
(一)主要教派
马尔代夫的伊斯兰教徒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是逊尼派,二是什叶派。马尔代夫的伊斯兰教徒中的大多数人属于逊尼派,由于人数众多,其影响力在马尔代夫也最大。在马尔代夫的伊斯兰教徒中,只有少数人是属于什叶派的,那就是居住在马累岛上的印度商人。由于这个教派的人数较少,因而在马尔代夫的伊斯兰教中没有什么影响力。
(二)宗教圣地
马尔代夫陆地面积不大,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按理说其宗教设施,尤其是要占用土地资源的清真寺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但情况正好相反。在马尔代夫,大部分有人定居的岛屿上,都有好几座清真寺。首都马累虽然总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但清真寺就多达35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马尔代夫就有724座清真寺和266座妇女清真寺,全国清真寺总量达到990座。
马尔代夫的清真寺一般都是白色建筑,用珊瑚石砌成,顶部以波形铁皮或椰树叶等植物叶覆盖,清真寺的尖塔雄伟壮观,使这个岛国的风光别具一格。
马尔代夫比较著名的宗教圣地有以下几处。
伊斯兰中心(The Islamic Center)该中心位于首都马累,为三层建筑,于1984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是马尔代夫最为著名的宗教设施之一,该中心包括星期五大清真寺(Grand Friday Mosque)、伊斯兰教图书馆和会议厅等。
星期五大清真寺 该寺是马尔代夫最大的清真寺,位于首都马累,和伊斯兰中心处在同一位置。该清真寺建于1984年,由海湾国家以及巴基斯坦、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出资修建,是目前世界上一流的清真寺。寺内有精美的木雕和阿拉伯书法作品,并安息着民族英雄和皇室成员,星期五大清真寺以金碧辉煌的圆顶闻名于世,是人们到达马累后能见到的第一座建筑物。星期五大清真寺可以同时接纳5000多名朝圣者。几乎所有到马累的游客都会到这里一览,朝拜这一伟大的历史圣地。
古清真寺 亦称“胡库鲁清真寺”,始建于1656年,是马累最古老的清真寺,以其精美复杂的石刻而闻名。该清真寺的内外墙均用珊瑚石砌成,墙上雕刻着许多阿拉伯艺术作品和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顶部、窗户边框均为木质构造,其木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柚木、红檀香木和红木在内的各种名贵木料。寺内有丰富多彩的珊瑚雕刻和大量的漆质工艺品,梁和天花板等最为显著的地方大多采用漆质工艺制成,寺内还立有大量的古碑,以纪念历史上有名的苏丹、英雄和贵族。1984年以前,这里是马累人民进行星期五大祈祷的主要场所。
穆穆亚鲁尖塔 这是一座白色建筑,高八层,由苏丹易卜拉欣·伊斯坎达尔建于1675年,现已成为古清真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84年马尔代夫伊斯兰中心建立之前,马累伊斯兰教大祈祷主教一直在这里宣布祈祷时间,召集教徒进行祈祷。
麦杜·兹雅拉斯圣殿 这是一座为纪念阿布尔·巴拉卡特·约瑟夫·阿尔·巴巴里而建的建筑,位于古清真寺的对面。据称,巴巴里是一位来自非洲北部的伊斯兰传教士,1153年成功地使马尔代夫人民皈依了伊斯兰教。为纪念他的功绩,马尔代夫修建了这一圣殿。该建筑的形状与马尔代夫的各类建筑完全不同,整个建筑面积不大,也不很高,呈多面形,墙面为数个灰白相间、十分规则的竖形图案,图案对称均匀排列,形状就像竖粗横细、横划众多的“丰”字。顶部呈坡形,坡度较小,就像一把没有尖的“伞”;门厅上方是一个双层三角形,门厅外侧是一个“人”字形装饰的“屋顶”, “人”字中央立有一个像剑一样的装饰物,“剑”的正中与“人”字项部相连。
朱马清真寺 该寺是马尔代夫较为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建筑虽然不高,但有白色、天蓝色的柱状楼塔和装饰美丽的回廊。
二 民俗
马尔代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勤劳、俭朴的马尔代夫人民。他们的民族风俗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在生活习惯上有别于一般的阿拉伯人。
(一)宗教习俗
马尔代夫有着800多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伊斯兰神学、法规和习俗在马尔代夫根深蒂固,与其他阿拉伯世界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将穆罕默德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奉为典范,既反对禁欲主义,又不是好色之徒。伊斯兰教义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规范了真主和人的关系,而且也统辖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马尔代夫,每个伊斯兰教徒有5项基本义务,即背诵入教誓词(“沙哈达”)、执行5种日常祈祷仪式、实行施舍、谨守斋月期间斋戒和去麦加朝圣。这5项义务是马尔代夫伊斯兰教的5大支柱。
马尔代夫伊斯兰教虽有严格的教规,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它既可豁免那些因重要原因而不能履行义务的人,又允许教徒在去麦加朝圣的途中经商,以减轻他们此行经济上的负担。
伊斯兰教是一个十分重视法律的宗教。在现代法律体系建立之前,教徒中曾有许多类型的法律专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奎迪”(即法官)、“法奎”(即律师)以及“穆夫蒂”(即解释法律的人)等。他们既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修改者,同时也是法律的解释者和执行者,他们还负责执行审判。在马尔代夫,法律(“沙里赫”)事务一般由伊斯兰教的传统法律专家负责管理。
马尔代夫人是虔诚的穆斯林,不论在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宗教气氛和宗教色彩。在学校里,学生要学习伊斯兰教的教理和《古兰经》;在官方文件和科学著作中,有来自《古兰经》的语句;广播电台在每天开始和结束播音时,都要向安拉祈祷;就连总统、议员、部长和其他高级官员以及法院的法官和证人,也都要向真主和《古兰经》起誓,以表示自己的忠诚。
在马尔代夫,居民每天都要做5次祈祷,国家广播电台每天5次向穆斯林市民报告祈祷时间。这种祈祷是在一个被称为穆迪穆(Mudimu)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祭司的主持下进行的。该祭司在寺院的尖塔上,召集人民进行祈祷。每逢祈祷时间到,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马上停止,路上的汽车、自行车和行人都停在原地,所有人都在祭司的带领下向麦加方向虔诚地祈祷,甚至大部分商店里的人和政府机关办公室人员在每次听到祈祷号令后也都要关门15分钟进行祈祷。在马尔代夫,清真寺是最受人尊敬的地方,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地。
在马尔代夫的许多岛屿上,到处都有装饰着白旗的伊斯兰教圣徒的墓地,人们往往十分自觉地在这些坟墓前虔诚地祭礼,充分体现了马尔代夫人对伊斯兰教的虔诚。
在马尔代夫,人们除了信仰伊斯兰教外,还有部分人相信巫术、魔法等其他非伊斯兰教的东西。他们相信精灵和神怪能纠缠人并引起疾病。为了防止这些灾难,他们常常求助于符咒、巫术和驱魔逐妖的人。因此,在马尔代夫,念咒祈福和占星术等仍有一定的市场。
(二)生活习俗
1.住房
马尔代夫人民的住房的构造一般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炎热多雨的气候,二是岛上可以利用的建材有限。马尔代夫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不但烈日直射,而且暴雨频繁,居民建房首先要考虑防止烈日照射和暴雨的袭击。由于马尔代夫各岛屿面积甚小,土层较浅,土质又差,不适宜高大乔木生长,岛上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十分有限。因此在马尔代夫,居民的住宅一般以平房居多,除首都马累外,岛上楼房十分少见。这种平房多用椰子树和珊瑚石做建筑材料,一般的居民住宅均就地取材,用椰子树树干做柱,用树皮、树叶编织成席子覆盖房顶,以便减少烈日的照射并在暴雨过后能迅速排水。墙面一般用珊瑚碎石砌成。现在有些富裕人家的住宅则模仿阿拉伯、斯里兰卡或西方的式样,用砖、瓦和珊瑚石建造更加坚固、美观的房屋。室内大多为泥土地面,条件稍好的铺水泥地面。室内陈设一般比较简单,摆设不多,极少家庭有木质家具,人们睡觉均以席子为卧具,席地而卧,白天将席子卷起置于墙角。马尔代夫人酷爱鲜花,每所住宅都有一个带围墙的院子,栽种着一些树木和花卉,显得清爽、洁净。
2.服饰
马尔代夫紧邻印度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居民不但在体貌上与印度南部地区和斯里兰卡的居民相近,而且在民族服装上也与南部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相似。因气候炎热潮湿,马尔代夫男子上身常穿一件薄薄的白色衬衫或汗衫,偶尔也穿西式的夹克,下身常常围着一条长至膝盖的围裙,多数人穿布鞋或拖鞋。头饰不拘,人们戴着各种类型的帽子或头巾。有身份的人,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专职人员,常穿阿拉伯式的长礼服、围头巾。伞是当地居民的常备之物,除用以遮日挡雨外,还用来表明身份。另外,除了宗教领袖和虔诚的信徒外,大多数男人不蓄发,而是剃光头。近年来,一些现代服饰相继传入马尔代夫,西装、休闲服、运动服等大众服装日益流行,因此男子的衣服式样也日渐丰富起来。近年来,阿拉伯风格的服装和戴头巾的习俗在马尔代夫已开始流行。
在马尔代夫,女孩子穿着西方式样的短上衣。青年妇女喜欢穿着色泽鲜艳的服装,轻质的上装,长长的裙子,腰部很高,袖子很长,领子也很高,领口较大。有的喜欢穿巴基斯坦式的束腰连衣裙,有的常常穿着大开襟宽披领连衣裙,或着浅色前开襟紧身衣。她们把头发编成长辫,有的还戴纱巾。此外,马尔代夫的姑娘们还喜欢在穿着上模仿印度音乐或印度电影中的女孩。外岛妇女的传统着装十分简朴,不戴面纱,通常穿着单一颜色的服装,但饰品样式丰富多彩。老年妇女仍旧保持着古老的穆斯林装束,身穿条纹布做的长裙或其他深色厚土布做的围裙,外面再穿一件宽大的长至膝盖的长袖外衣,头发左右侧梳成馒头状,用围巾扎牢。在首都马累,妇女们常常穿着色泽艳丽的紧身长裙,政府部门的女职员常常还在头发上辅以一块小方巾。不同年龄的妇女都爱佩戴一些金、银、铜制首饰。
3.饮食
首先,马尔代夫居民的饮食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马尔代夫,居民们有两样禁食。一是禁酒。整个岛上的居民禁止饮用烈性酒和啤酒,只可以饮用一种含有极少量酒精的甜棕榈酒。二是禁吃猪肉。不吃猪肉是所有伊斯兰教徒的共同特点,在马尔代夫也不例外。由于不吃猪肉,人们食用的肉类主要是牛肉。由于岛上牛的饲养量十分有限,所需的牛肉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因而价格十分昂贵。部分居民用餐不用筷子,也不用匙,而用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把食物搓成丸放进嘴中。
其次,马尔代夫居民的饮食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马尔代夫,鱼是人们吃得最多的食物,随手拈来就有煎鱼、咖喱鱼及鱼汤等,餐餐有鱼为伴。市场上常见的食用鱼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以海鱼居多,马尔代夫人较少食用淡水鱼,不吃无鳞鱼。此外,马尔代夫各岛上的居民还常常吃些家禽、羊肉、蛋类和蔬菜。
除大米和一定数量的红薯、芋等淀粉食物外,马尔代夫大部分居民以椰子和木薯为主食。热带丰富的水果和四季常青的蔬菜,使马尔代夫人享有充分的副食。除香蕉较少外,其他如面包果、椰子、菠萝、杧果等水果终年不断。
马尔代夫居民喜欢吃辛辣食品,每顿饭都要佐以一定量的辣椒。因此,马尔代夫当地食物普遍偏辣。当地最有名的菜肴有古鲁(gulu)、库里玻阿绮巴(kuli boakiba)、弗尼玻阿绮巴(foni boakiba)和基露撒巴特(kiru sarbat)等。古鲁是一种用金枪鱼和椰子为原料做成的油炸丸子,又称炸鱼球,香脆可口;库里玻阿绮巴是一种辛辣的鱼糕,吃后可使人胃口大开;弗尼玻阿绮巴是一种用椰奶加米饭做成的布丁,基露撒巴特是一种甜奶饮品。
马尔代夫最盛行的一种小食是杜法意翅泰(dhufaa echetai),这种小食以槟榔果、槟榔叶、丁香及酸果、烟叶等为材料,是岛上居民每天饭后的日常零食。在大街小巷的茶店里,也可以品尝滚烫的热茶及美味可口的糕点小食。当地著名的饮料是一种用棕榈树干榨汁制成的甜香的多迪(toddy)。当地人还喜欢嚼用槟榔、椰子叶卷成的椰子果碎块,所以当地人的牙齿常被染成黑色。
(三)禁忌
一是严禁走私毒品。走私毒品在马尔代夫会被处以最严厉的处罚。
二是严禁私自在岛上钓鱼、采摘或践踏珊瑚,违者罚款可达5000美元;严禁在酒店房间内煮食,违者罚款可达5000美元。
三是严禁携带失事船只残骸碎片或珊瑚出境,购买由海龟制成的物品也属违法行为。游客不可擅自收集沙滩或海中的贝壳,严禁携带贝壳出境。
四是必须严格遵守伊斯兰习俗,严禁携带酒类饮料、猪肉制品或其他伊斯兰教忌讳的东西进入马尔代夫。尽管在各景点也可以购买和饮用酒水,但严禁将酒精饮品带到居民岛上。此外,游客不得在公开场合宣扬伊斯兰教以外的教义,进入清真寺时要衣着端庄,衣服必须蔽盖双手及双脚,走进清真寺前一定要先脱鞋。男士在进清真寺时不能穿短裤,女士不可穿短袖或无袖衣服、短裤及短裙。男士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与当地女性打招呼或拉手。马尔代夫严厉禁止裸体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裸体,更不能裸泳,若被发现,将会处以巨额罚款。游客不能在沙滩上穿着比基尼或其他单薄的沙滩服装,这有违当地伊斯兰教的风俗民情。
马尔代夫还有其他一些禁忌,游客到马尔代夫后一般都要向当地人询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 历法
马尔代夫实行公历和伊斯兰教历两种历法形式。
伊斯兰教历又称希吉来历,属于阴历的一种。
公元639年,伊斯兰教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罕默德于622年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决定把该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并将伊斯兰教历命名为“希吉来” (阿拉伯语“迁徙”之意)。以阿拉伯太阳年岁首(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希吉来历元年元旦。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月亮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单数月份即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为“大建”即大月,30天;双数月份即2月、4月、6月、8月、10月为“小建”即小月,29天;12月平年为“小建”即29天,闰年为“大建”即30天。这样,平年354天,闰年355天,伊斯兰教历不设闰月。
伊斯兰教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另19年为平年,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公历年平均天数为365日5小时49分,伊斯兰教历平均每年比公历年少10日21小时1分,每2.7个公历年,伊斯兰教历就少1个月时间,每32.6个公历年,伊斯兰教历就少1年时间。
伊斯兰教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与农历不同。
伊斯兰教历的星期,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法(与日本相同),逢金曜即公历的星期五为“主麻日”,穆斯林在这一天举行“聚礼”。
伊斯兰教历自创立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是伊斯兰国家纪年和世界穆斯林的通用宗教历法,在马尔代夫非常流行。
四 主要节日
(一)宗教节日
圣纪日 即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这是所有宗教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全国各岛最隆重的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第3个月的第12天。
开斋节 亦称“库地开斋节”(Kuda Eid),伊斯兰教历第10个月的第1日到第3日,是教徒们的“开斋日”,人们庆祝斋戒月的结束。
祭礼节 在斋戒结束后的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的第10日到第12日。在这个节日里,信徒们向安拉献祭,赞美安拉的崇高与伟大。
斋戒日 亦称“斋月”,马尔代夫居民很守斋戒,从伊斯兰教历的第9个月第一天开始的30日内,人们从黎明到天黑禁止用餐,天黑以后才能进食。斋月的起止时间每年都不一样,它完全依赖月亮的周期。也就是说,它是以新月亮的开始为起点,到下一轮新月亮的开始才告结束。在斋戒月,人们要摒除一切享乐,专心向安拉赎罪。斋戒期间,饭店一般都在白天关门歇业。
升天节 这是纪念穆罕默德从麦加旅行到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升天的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第7个月的第27天。
宿命之夜 在伊斯兰教历的第9个月的27日上夜,伊斯兰教徒认为这是宿命之夜,信徒们在这一夜向安拉请求今后一年的恩赐。
星期五 这是马尔代夫穆斯林最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全部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做礼拜,礼拜一般从12点30分开始。根据伊斯兰教的习惯,马尔代夫的政府机关和学校,每周星期五为假日。
马尔代夫的过节方式比较特别,除一些必要的集会外,人们常常是到清真寺举行礼拜仪式,诵读《古兰经》,并举行各种规模的宴会。
(二)传统节日
在马尔代夫,还有一些节日与历史相关,这些节日虽然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庆祝活动中都充满了宗教的气氛。
驱逐葡萄牙侵略者纪念日 1573年,马尔代夫起义获得成功,驱逐了葡萄牙侵略者,结束了葡萄牙人在马尔代夫长达15年的统治。为了庆祝这一胜利,马尔代夫在伊斯兰教历第3个月的第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独立日 7月26日,庆祝1965年马尔代夫脱离英国保护获得完全独立。这是当地最重大的节日,届时全国各岛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国庆日 11月11日,庆祝1968年成立马尔代夫共和国。
马尔代夫新年 7月16日,伊斯兰教历的元旦。由于马尔代夫通行公历和伊斯兰教历两种历法,因此他们每年要庆祝两次新年。
此外,每当国家举办重大活动,如国民议会开会的日子和总统的诞辰日等,马尔代夫也作为节日来庆祝。
(三)过节方式
马尔代夫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尊心的民族,对所有节日都十分重视。每逢过节,各家各户不分男女老幼,不但积极参与准备各种美食、服饰和文娱节目,同时也尽情分享这些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极大乐趣。
在马尔代夫,大部分庆典仪式都有各种文娱表演。这些文娱节目既有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节日里,人们先跳起欢快的民间舞蹈,用一些木制乐器演奏各种民间音乐,随后表演一些现代的爵士舞蹈和演奏流行音乐。各种职业的人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从四面八方涌向庆典现场参加庆祝活动。
在马尔代夫,宗教节日和传统节日是按不同的历法举行庆典活动的。在一般情况下,宗教节日的庆典按伊斯兰教历举行,而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则按公历举行。
马尔代夫的宗教节日已成为穆斯林接近安拉、行善积德和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机。在节日里,马尔代夫人民完美地展示了互助与友爱。马尔代夫人民对过节十分重视,节日里通常都要打扮一新,穿上华丽的服装,吃着安拉赐给他们的佳肴美食,互相问候、互相拜访,以加强相互之间的友爱和情谊。
在进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过节的气氛特别浓厚。每逢独立日,马尔代夫的国家机关和学校往往都要放假数天。几乎每个假日,各主要街道都挂满了马尔代夫国旗,就连一般的居民私家宅院也不例外。在一些特别重大的节日里,有时还组织一些游行活动。节日游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乐队游行,游行队伍一边吹奏各种欢快的乐曲,一边缓缓地在大街上列队行进;二是由孩子们组成的游行队伍。特别是7月26日的独立日和11月11日的国庆日,政府一般都要在共和国广场举行隆重的庆典。庆典不但有由国防部队和国家学生军训队表演的阅兵分列式,有数百名身着彩装的学生表演的各种集体操和传统舞蹈,而且还有彩车以及表现传统和现代主题的游行队伍,常常引来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的好奇和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