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理论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 研究宗旨

本书是教育部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下的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最终成果。本项研究的宗旨,就是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党中央在21世纪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覆盖整个社会科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量研究,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经济学方面则侧重于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的研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刘国光研究员曾经警示我们,教育界与经济学理论界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展理论创新,同时还要从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展理论创新。

纵观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必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将工业文明推进到未来的生态文明,这个大趋势是与人类社会必然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如果说,近几年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应对生态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能为人类带来美好未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机会的话,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抓住机遇,锻造更科学、更有力的经济学理论武器,就取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创新。本课题立足于当前最重大、最紧迫的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研究党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将我国这一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更好地适应与指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铺路垫石。

二 基本主题词解说

本项研究包括五个基本主题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解说上述主题词的含义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项研究开章明义的第一要事。

1.科学发展观是要求和指导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它是理论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发展成果。本项研究中,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主题,它所反映的实践要求,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以科学发展替代非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行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多个要点:(1)端正与明确发展目的,将“以物为本(包括以GDP为本、以资本为本)”让位于“以人为本”,并更新国家的发展目标,体现正确的发展目的。(2)将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坚定地依靠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依靠科学决策、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上来,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3)树立发展的综合效益理念,发展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4)科学认识、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反对只要规模、速度的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要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以上要点,同时就是科学发展的内涵。

2.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方面,自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就实际存在。但作为人们明确认识、自觉开展的领域,是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独立出来的。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并列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正如其他三项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例外,而且具有创新性的相互关系。

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要求。得到独立认识的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时代新意。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境界也必然在丰富、充实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思想引领与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

在本项研究中,科学发展是总纲,它覆盖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本书的内容以两条主线来论述科学发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两条主线殊途同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看似只涉及经济、生态两个系统,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都要融入社会系统的工作当中。现实的大局已经单独划出了一个以社会建设为内容的主线,但在理论上给予新的系统阐述尚待时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但如何转变、转变的程度与标准,要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而生态文明建设则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理论中特有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武器的性质,具有本质分析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的理论特点。从《资本论》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经过几次演进,在概念体系方面更加丰富。科学发展观侧重应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其理论阐述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是正确解读与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必要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本身不断得到发展的极好机会。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来阐述科学发展观,揭示社会经济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矛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 方法论

本书阐述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使读者理解本书的理论观点,这里要对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作如下说明:

1.归纳法

从大量现象中归纳出若干理论命题,总体结论要由这些理论命题来支撑,因此有必要明确提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看就能理解的理论命题,重要的不是逻辑论证或数学论证,需要的是典型事例论证,当然也可以用数据描述、说明,加以印证。如“1978年之前没有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命题,就不是靠理论论证,而是用数据说明,让绝大多数人一看就可接受。有些命题经归纳之后,将平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存在、但处于模糊状态中的想法,更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就能更强烈地动员起人们的行动。如果归纳出来的命题是些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与人们的常识相反的论点,本来是可以不理会的。因为这类论点既然与绝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根据科学规则,是由谁提出来则须由谁论证的。但有时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都可接受的命题,也要论证,其论证方式一般不用逻辑论证,而是用数据论证。在这个场合,原来用于描述用的数据就变为论证用的数据。

由于本书主要问题是针对前几年特别严重的非科学发展现象,所以在数据论证中,有意保留了前几年的数据。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非科学发展现象有所缓解,但未消失。本书运用最严重时期的数据研究有助于揭示非科学发展。

2.演绎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从概念推出概念”,用于两种场合。一是将原来不起眼的概念赋予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本来就包含在原有概念当中,理论发展需要将其深化、细化、充实。二是依据学术上通常为公认的概念、原理,推导出新的概念或原理,从大概念推出小概念、从此原理推出彼原理。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某个理论体系的完善,概念、原理的补充。在此当中,往往还要伴随使用纠错法,针对理论界有错误使用原有概念的现实,用演绎法来论证、说明对原有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或者新的理解。

3.逻辑论证法

这一方法是使某些不准确或错误的观点凸现出来。这些观点的不准确或错误,只要一经推论,就会与事实不相符合,或者与明显有共识的观点相悖。逻辑论证法的推论是应用形式逻辑,观点的不准确或错误必然会在形式逻辑的推论中显现出来。某些被否定的观点,本身不一定有形式逻辑的错误,只是借助词语的花式来掩盖其真实的立场观点。运用逻辑论证法,就是将其易于被语言掩盖的观点,按照自身的规定性寻找到等价的明显的观点,用这一方法就能阻止某种真实观点在词语的花式掩盖下推行。在我国理论界,对付鼓吹私有化的理论,用逻辑论证法进行批判就有上述两种场合。一种是否定公有制经济的观点,只要一经推论就会发现其与事实或常识不相符合;一种是将私有化的鼓吹用词语花式掩盖起来,这就需要有理有据地摆出其等价的真实观点。

4.规范分析法

这一方法的含义就是以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进行理论阐述。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在两种场合。一是扩展价值判断的命题,结合现实情况,将大的价值判断细分为小的价值判断,以便丰富规范体系。在这一场合的方法运用,主要目的就是丰富研究中所要倡导的理念,以便深入和准确地进行说理。这在我们的研究弘扬“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生态意识的领域中十分必要。这样的规范分析是要结合运用演绎法的。二是以理论的价值判断来对照现实中的流行观念以及一些通常的理论观点,开展归谬分析,以此来进行批判。规范分析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否成立。在我们依托的价值判断中,来自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得到理论界共识的命题,包括党和国家长期倡导,并与理论界高度一致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均成为理论依据。但它们还要经过学科方面的演绎修订,使其概念更加严密。

四 内容结构

本书的内容分为理论铺垫、批判与思考、核心理论与全面理论阐述、对策思路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铺垫分别对三个主题概念: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范式、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解说。其中,既有对理论界已有观点的汇集、梳理,也有笔者对这些现有理论题材进行学习的体会。

第二部分是批判与思考,针对科学发展的对立面——非科学发展开展批判,并从中对科学发展相关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思考,也就是对我们走过的发展之路与将要走的发展之路进行反思与审视。其中,进行了两个论证:一是论证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立的西方经济理论所内含的意识形态,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论证传统的经济常识与理论观点已无法解决当前浮现出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矛盾,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精髓并创新,才能给中国与世界展现好的前景。此外,勾画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进程,从理论上揭示这个进程如同其他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似性,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人类可以对其改造与调节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对科学发展核心理论与全面理论进行阐述,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是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系统,为此做了创新性的理论构建与阐述。对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颖的大视野与具体的理论指导。这部分内容,是立足经济学学科研究来阐述三维系统,也就是说,立足于经济学科来探讨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系统的问题,而不是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混杂。为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本书用经济学意义上的综合效益概念作为替代GDP概念的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对策思路原则上说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来展开。但根据本书论述的具体思路,有灵活处理。情况是:(1)对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涉及教育经济、卫生经济等与人的再生产直接相关的经济问题,本课题组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对相关部门经济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统筹区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经济学界就已有强烈意识与大量论述,本书没有多少新见解,就不再徒费笔墨了。因此,这两个统筹,我们没有更多的展开,就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章节中一起阐述了。(2)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这三个统筹,分别在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阐述。当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本书论述主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还在其他章节中有所涉及。(3)另外增加的是独立论述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管理,这是统揽五个统筹的基本前提。鉴于这当中的论述主要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放在第九章论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后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