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价值反思:微创新VS颠覆式创新,如何提升成功率、化解风险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新零售金科玉律,更没有标准答案。无论你是进行零售的微创新,还是另起炉灶,颠覆式地创造新物种,都有可能成功。
在上马新零售的问题上,我们既需要大胆地行动,也需要思考得更广泛、更深入一些。比如以下这些关键的零售问题:
如何更快地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提供怎样的便捷支付方式?是否能够营造出更愉悦舒心、更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购物环境?在客户服务上还能怎样提升?店里是否能够提供让人心动兴奋、更有吸引力,并且更能让人满足的产品陈列?
1.微创新VS颠覆式创新
企业零售端的变革从来没有突破“人、货、场”这三大要素构成的逻辑。此前的零售,厂家把商品生产出来,选择合适的渠道与场所卖出去,产品种类越多,生产量越大,零售渠道与场所也就越多。卖场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各种商品都卖的百货,到后来的专业品类卖场,比如国美、苏宁、物美、欧尚,再到社区便利店、写字楼的便利店,而如今,又有大量综合业态、跨界业态的零售场所产生。
而新零售的逻辑跳出了这个框架,没有太明确的规律,在没有商品的情况下,先经营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内容、社群经营粉丝,到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店、选商品,同样能够成功。比如,在制造产品这件事情上,厂家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而是搞C2B、搞众筹,从社会上征集产品创意。
旧零售关注的核心点是场,也就是选择销售场所,争取搞定最有价值的零售点;而新零售的真正变革就是将关注重心调整为“人”,同时对数据资产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客户端开始进行数据资源的积累与运营。
新零售还有一个变化,即线上、线下两条线都会加速推进,前端体验与后台效率都有新的提升。我们要注意的是,无论搞什么样的零售创新,都要想清楚我们在什么范围内、在什么程度上展开创新,也就是微创新与颠覆式创新。
接下来看看几种微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典型情况。
(1)死磕渠道效率的提升。这既可以走微创新的道路,比如增加一种销售渠道,或者优化原有的渠道组织结构,或者部署信息化管理工具,提高渠道沟通与客户管理效率;也可以上升到颠覆式创新,比如彻底调整原有的销售渠道,从线下转到线上,单独设立电商公司,或者走C2B的按需定制路线,渠道逆向。
(2)营销上的一些创新技巧。既可以用微创新实现细水长流的顾客积累,也可以引爆一场流行,用营销的颠覆式创新打赢新零售之战。比如店面与IP合作就有这两种玩法。
良品铺子与星座领域的内容超级IP“同道大叔”,一个是拥有2000万粉丝的星座领域强势IP,一个是坐拥2300家门店、3000万名会员的零食王国,就有过两种层面的合作。以前搞过IP合作的微创新,推星座巧克力;后来进行颠覆式创新,联手在武汉开了一家线下主题联名店,同道大叔亲临现场,很多粉丝索要签名。生活馆里有零售商品、同道大叔12个星座形象,馆内还有主题房。
(3)大手笔的会员增值服务。这是在微创新层面就能实现的,但站在企业角度,可能是颠覆式的,毕竟运营成本比较高。雅戈尔花大价钱建了雅戈尔之家,用微信公众号沉淀粉丝,成效比较显著;而且成为雅戈尔的会员后,如果是VIP会员,则可享受到更丰富的服务。比如,在杭州武林银泰商厦的汉麻世家(雅戈尔旗下汉麻系列品牌)门店,有几间私密性很强的咖啡厅,VIP会员可以免费使用。据公开报道,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雅戈尔龙马汇的会员达到270.44万人,较年初增加60.55万人;会员消费金额超过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61%。
(4)业态跨界。如果是在原有店面里增加几款新产品,那不算什么;而如果是业态的相互交融,情况就不一样了。仍以雅戈尔为例,据说要在自营旗舰店里开设中信书店。管理层还有这样的想法:会员能够在门店里开派对、办画展、开小型演唱会。
(5)还有一种脑洞大开的颠覆式零售创新。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曾提出“遥控器电商”,认为这是继阿里系的自由市场电商、京东的百货市场电商、小米式连锁电商之后的第四种电商模式。意思是说,如果搭建起一个生态圈,硬件产品都通过一套系统互联,用一部手机就能够控制,手机就是遥控器;如果需要更换生态圈里的某个硬件,则只需在手机上购买即可。
比如小米的生态圈,用小米手机就可以控制,用户买了小米净化器,要更换滤芯,只需在手机上购买即可。又如,能用电饭煲卖大米,电饭煲能够推荐购买某种大米,通过手机购买就可以了。
(6)通过门店、网店平台建立社交圈。现在已经有企业在这样做了,典型的做法就是社群,想办法聚合一批粉丝或会员,在互动与活动中产生订单,但其操作难度还是不小的。比如小红书,先做的是购物心得分享社区、海外购物攻略指南,在沉淀了大量用户后,切入跨境电商领域,直接卖起了商品。
2.如何提升新零售的成功率,并化解风险
无论是颠覆式的零售创新,还是在传统零售范围内修修补补,小步微创新,都会涉及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新零售的成功率,并化解因创新而导致的风险?
笔者发现,迷茫的企业很多,新零售这么热,连续带动跟风潮,即使不是新零售,没有什么创新价值,也喜欢打上新零售的标签,使得老板自己都觉得踩准了风口。事实上,运营成本并没有节省,效率并没有提升,顾客量也没有显著增长,只不过借了新零售的概念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确实也有一些企业非常努力,在探索零售创新与改造的道路,想尽办法破解传统零售的天花板,也想着如何借助新零售的思维、工具与方法提振业绩,但成功并不是必然的。
以达芙妮为例,店面一度开遍每个商圈,共开了6000多家店,营收直奔100亿元。但仅仅是在电商这条道路上就饱受摧残,先是代运营,后来经营电商公司“爱携”,接着投资耀点100,都没有起色。它的CRM系统里沉淀了500多万名会员,也想方设法激活,但都没有找准自己的电商节奏。
笔者觉得,新零售的成功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有计划。是做电商,还是提升现有店面的购物体验,抑或是搭建与运营线上线下揽客的营销闭环,必然拿出清晰的计划来,并且要坚守这份计划,先坚守3年再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不考虑自己的运营能力与资源支撑力度,高估了自己的信心,误判了零售的走势,制定了一些很难推行的策略,导致走不远,很快就放弃,比如达芙妮的电商计划就是非常典型的个案。
二是有效创新。有人说,创新的有效性很难判断。没错,创新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是那种无效创新,则会导致企业误入歧途。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在实施零售创新之前并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有效创新也是有经验可参考的。第一种方式是延续性创新,即在原有的产品、服务、流程、方法、工具与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苹果的iPhone,从第1代一直升级到第8代,再到iPhone X。
第二种方式是逆向性创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当下的视角对以前的产品、服务与流程等进行分析,取舍、整合,再加上新的。相当于以现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加以筛选,加上现有的,从而完成创新。
第三种方式就是颠覆式创新,从现在的情况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与业态,比如无人店就带有这种颠覆式的表现。
三是击中心理。笔者认为,无论新零售如何变化,击中消费者的需求与心理这一条肯定是变不了的。即使再多的时髦观念、再黑的科技,如果没有击中消费者的心理,那么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四是效果动态评估。上马新零售工具、运用新零售方式、创造新零售业态等动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见效的过程,或短或长,对这个过程进行动态跟进与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你能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各种指标是否进步,然后采取应对之策。
要想提高新零售改造升级的成功率,我们还得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继承与发扬什么,传统零售里的一些东西必然继续坚守;二是要改造与创新什么,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搞明白为什么出发、怎样出发。
先来说继承与发扬,品牌、匠品、体验与用户满意,这四点永远都不能丢。具体来讲,就是品牌的口碑好不好、用户评价高低;品牌名气大不大、影响力大小;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优劣、稳定性、耐用性等;从购物到应用、售后整个过程的体验如何,能否让顾客满意,能否创造惊喜与感动。
互联网拓展了人们的社交可能,在互相连接之后,进一步地形成了由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共同信仰等行为属性进行自然分割的不同社群,就如同其他生物靠气味来识别同伴一样。
而在移动时代,社群特征更加明显,这对于传统采用会员制的零售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机会。在电商领域,以社群会员制为导向的电商模型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获取成本,还可以做到尽可能地从用户需求出发组织货品,即所谓的C2B;也很可能不需要渠道,直接对接品牌,大幅降低渠道成本,甚至完全直销。微商模式在本质上也是社群会员制的一种。
传统零售行业的很多品牌虽有会员制之名,但无会员制之实,办一张会员卡无非是积分或者打折,既不与会员互动,也不能跟上时代,利用网络社群特性提高消费者黏性,仅靠传统零售的玩法(如选址、陈列、促销、店内服务等)已经不能更好地取悦新的消费者,所以其下滑之势不可避免。
所有新零售业态的产生、发展和壮大都基于两点:一是成本效率,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格实惠,比如沃尔玛;二是用户体验提升,享受一站式购物体验,比如家得宝、巴诺书店垂直品类杀手,以及靠近社区的7-11便利店等。当然,一个成功的零售业态往往二者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