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堡镇在民国及以前的主要交通路径
中堡镇位于武平县境内东北部,东临客家母亲河汀江,境内山林茂密,水系纵横,前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刘泰隆写有《中堡史略》:
张畲古道 李国潮 摄
中堡自古长汀地,宋初建县归武平。原名上中堡,区乡名上中。墟场在中堡。东界圆通庵,西至梁山顶;东南临紫金,北到大水坑。境内拥有两大山,梁野仙山与观狮山。两山孕两水,高坊大坪溪。溪流入远富,合成中堡河。通航不方便。发电数岭头,西北多高山,盛产竹、松、杉。草纸和木材,远销至潮汕。中央属平地,良田无涝旱。一年产大米,足食两年余……
刘泰隆先生在《中堡史略》中基本概括了中堡的山川地貌、历史沿革、邻域边界及主要物产情况。但千百年以来,主要在民国及以前历朝历代,中堡居民出行的主要道路有哪些并没有描述。为了粗略勾勒近代及古代中堡出行路线图,笔者访问了多位年纪在70多岁的老人,特别是访问了中堡村的石福德老人(93岁)和乌石村的石荣麟老人(77岁),对此作些简略概述。
采访石福德老人,他说过去中堡到汀州府(今长汀县)主要走以下路径,路途长240里左右,并且有路径歌谣(下画线为地名)。
檀岭过去珊瑚乡,九下(浦)七里(山)到官庄;
马屋龙下(溪)樟福浦,斜英唐桥岬里上;
新垫(浦)梅(子)坝到水口,石壁(浦)三洲腾(跟)河上;
庵子窑下走了过,河田塅上乱茫茫;
黄管塔山到南塅,风流(山)画眉(桥)到汀州。
石福德在民国时期有多年到汀州府经商的经历。据他说,古时武平人考秀才、做生意也是走这条路线,他还说,其中唐桥过后二三十里,无人居住,极为荒僻。石壁浦是专门做钓具的地方,庵子窑出产陶器,远近闻名。风流山上有亭,其中有一传说,有一挑着满担黄豆的汉子上山时见前面有一漂亮女子,女子远远回头脉脉传情,男子挑着百多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追上那女子,成就露水夫妻,事后伤风而死,留下风流(山)的名字。画眉桥周围有人家居住。中堡到汀州壮汉单程需走两天半时间。
中堡到武平县城有多条路径,那时多为石砌道路。路径一:朱坊—中堡(石屋)—河鲤凹—高岽—袁畲—大岭脑(桥)—牛轭岭—东岗—三多亭—县城,路程大约60里。路径二:是从悦洋为起点,悦洋—下青迳—生下隔里—廖屋—中间堂—上畲—袁畲,袁畲过后走的路途同上,这条路有70多里。
中堡到武北的路径有二。路径一:中堡—高坊—罗助—牛尾岭—孔厦凹。这条道路以前也非常热闹,牛尾岭途中有亭,周围有一大寺庙,好像叫金山寺。这条路到孔厦凹有40多里。路径二:中堡—远富—大坪—佛子高—林坊—章丰大凹—桃溪新兰,这条路从中堡到章丰大凹也有50里左右。
中堡到上杭县城也有两条路径,一条走旱路,一条走到上杭河上迳口坐船走水路。
走水路的路途是,朱坊店下—朱坊凹—狗形地脚—大坪里—万石亭—乌石头下—牛皮礤—中间堂—五坊—藤岽岭—石下—迳口,水路合计70多里。
走旱路的路途是,朱坊店下—朱坊凹—狗形地脚—大坪里—万石亭—乌石头下—牛皮礤—中间堂—五坊—狐狸凹—汤坊(川坊)—寨背—下庄—严迳(谐音)—兰地—上杭城,这条路大约60里。
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当地军阀钟绍葵曾开辟一条从高梧到官庄的可通汽车的公路,从高梧到官庄的路径大体是,高梧(界碑头)—石田—寨背岗上—车子前—五坊—中间堂—乌石头下—羽然亭(小岭、乌石交界)—小岭—三井—芳洋—珊瑚—官庄。这条路打通武平到长汀的北面出口,连通武平—上杭—长汀三县,可惜因为战乱,只修到乌石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