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力产权研究对产权理论的传承和超越

程言君 李芳

(徐州市委党校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人力产权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

产权范畴作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下简称新自由主义),沦为当代垄断资本集团攫取全球财富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全盘否定公有制经济,主张全面私有化、一切市场化和极端自由化,其核心范畴是产权。而产权范畴的鼻祖被认为是科斯。其实,虽然科斯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产权概念的学者,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构建完整科学的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不是科斯而是马克思。著名经济学家吴易风通过对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系统的比较研究,论证了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构建完整科学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深化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应按照马克思产权理论揭示的“否定的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74页。规律决定基本历史趋势,坚持和不断发展完善“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其具体实现形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新自由主义的西方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注意到了企业高管人员的人力产权实现,开始由金钱至上的物本主义向异化复归的人本主义迈进,但依然囿于物本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精英理论窠臼,其研究流于经济表层而对经济的表象性规律不厌其烦地肤浅描述,既缺乏理论的科学性,更缺乏理论的彻底性。这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是对新自由主义的致命一击。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关键是能否回到马克思那里,顺应马克思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否定的否定”规律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的异化复归规律,所决定的基本历史趋势。

马克思全部著作的立足点在于维护劳动大众的权益,实现人的异化的复归直至人类彻底解放。人力产权理论研究,就是承接马克思尚未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全面超越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进一步打通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抽象,到社会主义现实制度建构实践的通道,为建构和不断发展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更为坚实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 人力产权范畴的科学内涵及研究意义

(一)人力产权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异化复归与人的异化复归的关系

简言之,人力产权就是自然人基于自身和经济、社会主人身份等天然客观本质,所必然拥有的保障生存及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

详言之,所谓人的天然客观本质,简称人的本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无尊贵低贱之分,都是自身的主人;二是人与物之间人的要素是物的要素的主人。人的这一天然客观本质,用产权理论术语概括就是人力产权,其具体内涵,由微观自然属性权利和宏观社会属性权利构成。在微观自然属性方面,人力产权指人拥有与自身人力相关的一切天然性权利。从人的宏观社会属性看,人力产权指人拥有的一切社会性权利。人力产权微观自然属性权利是人生存和发展之本,宏观社会属性权利是人生存和发展之境,两个层面权利实现的有机统一共同决定人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上的,以人力产权权利自主实现为核心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平等合作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本质和基本特征。

人力产权实现,指人力产权权利满足产权主体(自然人)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式,包括历史状态和历史过程两个方面。人力产权实现作为产权主体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的依赖,静态地看是一种历史状态,动态地看是一个历史过程,全面地看是历史状态和历史过程的统一。静态地看人力产权实现,就人力产权微观自然属性而言,指人力的所有权、占有权、转让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权利的行使状态;就人力产权宏观社会属性而言,指人的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管理监督权等权利的社会组织、制度保障状态。动态地看,人力产权实现,基本呈现一个循着人力产权自主-异化-复归自主实现轨道,由无数人力产权静态实现时点集合而成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的异化和人力产权的异化都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得以确立、延续的人的本质和社会地位的异化。人的异化复归,即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异化-复归,即人力产权由与其载体分离处于异己状态而回归主体自主实现。人的异化-复归与人力产权异化-复归,都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否定之否定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人力产权范畴研究的重大意义

人力产权范畴对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理论抽象到现实制度变革通道的细化和拓展,具有建构现代产权制度和创新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双重意义。

人力产权范畴对现代产权制度建构的现实意义,在于人力产权两个层面权利体系的界定,揭示了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理论抽象到现实产权制度变革实践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历史方向,并且细化、拓展了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抽象到现实制度变革操作通道,明晰、具体地深化了人的异化-复归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内涵。在我国现阶段,即按照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的内在规定性,建构并不断完善人力产权自主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程言君:《现代企业制度革命:资本产权型到人力产权型》,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方式和程度的可量化性,使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理论抽象到现实产权制度变革实践的历史过程更具可操作性。

上述人力产权范畴对于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抽象到现代产权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作用和现实操作意义,事实上也就是人力产权范畴之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创新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本来就是研究人的异化复归的经济学,亦即人力产权实现方式演进学。因此,人力产权范畴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不仅已当之无愧,而且应为核心范畴。

三 人力产权范畴研究对产权、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超越

产权,分为人力产权和物力产权。物力产权是人力产权权利的实现形式或具体历史形式。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力产权实现方式变迁史,演绎的是表现为人力产权异化复归历史形式的人的本质异化复归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自然历史过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的诞生。

(一)产权的产生和分类以及人力产权与物力产权的关系

人类自己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仅仅是身体延伸的天赋性权利,在原始社会,首先表现为原始部落公共产权,这是人类产权产生最初阶段的第一种形态。其次表现为人力产权,这是人类产权产生最初阶段的第二种形态,它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随着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的诞生而诞生的。“个体家庭”基于人力产权的确立,成为现代产权制度最微观的存在方式或组织形式。

无论人力产权、物力产权、公共产权、私有产权,还是产权观念、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长期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伴生伴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物力产权、公共产权、混合产权等古今产权形态,不过是人力产权的派生形态或人力产权权利的具体历史形式,即人力产权是其他各种产权形态的始基形态。基于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形态,不过是人力产权实现派生的物质产权制度形态——生产资料产权的社会制度化形态,即人力产权实现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对产权范畴内涵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认为,产权关系不过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在经济活动主体对特定的生产资料的排他性占有上,从而构成社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的前提条件。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只有所有制,没有所有权,随着阶级和国家形成,统治阶级的国家必然将对其有利的所有制形式上升为法律,因而,所有制的经济形态就有了法权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必然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的方式,就是“否定的否定”。“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异化的复归,让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的这些产权本质理论,既简单明了,又入木三分。相比较,科斯及其后人对于产权的内涵定义,要么从一般性抽象概括地定义产权,要么从产权形成机制上定义产权,要么从产权功能的角度定义产权,这些定义显得烦琐、啰唆且不清晰。

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定义和本质应表述为:产权是物质财产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它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通过交易实现的法律化或社会普遍认同的经济关系;在社会功能上,它是通过交易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权能结构上,它是由所有、占有、处置、使用、收益等一切排他性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在发展自然历史过程上,它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利益关系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在历史发展趋势上,它将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异化的复归而趋于消亡。

(三)马克思的产权本质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异同

马克思的产权本质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都认为产权是法律化的经济关系,具有协调、规范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活动的社会功能。但二者更多的是原则性差异。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是以私有制为既定前提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唯心主义局限性。同时,其理论主要是以“自利”为出发点,以个人竞争为主要研究对象,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倾向。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虽然重点剖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却是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变迁规律角度,对产权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剖析。首先是能够历史性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十分尊重客观历史过程,克服了西方产权理论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和唯心主义倾向。

其次,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运行规律的角度,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两大主体——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关系以及人的异化复归的历史必然性,这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本质内核。

再次,在产权是一种社会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一本质问题的分析上,西方产权理论以资源稀缺、私有制为前提,马克思则从生产力发展决定社会分工的角度,阐明了产权的起源和社会功能。这不仅充分阐述了产权产生的生产力基础和必要性,而且,从思想境界上看,这比仅仅基于“自利”追求的分析要宽广、大气得多。

(四)人力产权研究对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超越

如前所述,人力资本产权范畴依然囿于物本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精英理论窠臼。人力产权范畴对人力资本产权范畴的根本性超越,就是突破这一窠臼。限于篇幅,这里仅探讨两点。

一是人力产权范畴对产权、人力资本产权范畴基于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精英”论的超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治理向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型嬗变。所谓人力资本产权范畴,实质是人力资本范畴的延伸。当人力资本范畴特指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家及较高技能者时,与其所拥有的特殊技能相关的权益,便构成所谓人力资本产权。人力产权泛指企业中一切人力要素的权能权益,既包括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又包括广大工人的权能和权益。在以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公有经济中,不应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社会主义人力资本中排除出去,而不按劳分配地单独优待。

二是人力产权范畴对西方产权、人力资本产权范畴发展理念的超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金钱至上的物本主义向科学发展的人本主义转型嬗变。鉴于基于西方产权、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严重误导,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的金钱至上发展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首要的是深刻把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坚决剔除假以“效率”地把“发展是硬道理”异化为GDP增长至上、利润最大化是硬道理的新自由主义金钱至上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按照马克思“否定的否定”规律,抓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由集约式向循环式转变、粗放式向循环式跨越转变,经济形态由金钱至上高碳市场经济向以人为本低碳循环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言君:《坚持和完善“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的时代内涵》, 《管理学刊探索》2012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