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东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对象,是中国推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试验田,在构建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能为双方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增强相互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础。以交通基础设施连接为核心的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内容也有所差别。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提出和东盟共同体的建成,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环境。“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开放的重要抓手,是新一届领导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布局。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是打通向西向南开放的通道,东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既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现有基础最为坚实、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尽管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但受中国和东盟国家国内局势、地区格局以及资金和技术等现实条件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亟待正视和积极应对。在此形势下,加强对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对策研究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将互联互通划分为物理连接(Physical Connectivity)、机制对接(Institutional Connectivity)和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参见ASEAN, 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 December 2010。。其中物理连接又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能源管网的对接,机制对接包括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投资与服务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多边认证协定、区域运输协定、跨境手续简化、能力建设等内容,人文交流包括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互联互通归为“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围绕交通和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部分内容涉及机制对接。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所以本报告没有专门阐述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

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先后提出了与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连接的诸多战略和项目,而且地方政府的倡议要早于中央政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力、自下而上的。自2009年东盟提出加快互联互通后,中国政府顺势把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支持东盟内部互联互通作为提高中国与东盟相互依赖程度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夯实中国与东盟关系基础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更加注重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的国家战略日渐成形。“一带一路”建设为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互联互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形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齐头并进的局面。在中国地方政府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参与中,云南和广西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报告在考察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时,主要是以云南和广西为对象,并以与之相邻的东盟中南半岛国家作为重点。

本报告主要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当前形势下中国发展与东盟互联互通的背景以及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第二部分从区域和次区域、中国中央及地方(云南和广西)和中南半岛国家四个层面解读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划。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中国-东盟在立体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促进机制和融资渠道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从东盟、中国国内、域外大国以及资金和技术瓶颈等方面探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继续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总体思路、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应该重点开展的项目提出了设想。第六部分是对云南加强与周边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思考。第七部分主要是针对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第八部分是附录《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译文),旨在为今后中国发展与东盟互联互通更好地对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