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国发展与东盟互联互通的意义

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有利于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密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关系,拓展中国国际发展空间,改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同时,带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

1.政治效益

(1)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备外部条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全国人民上下齐心,艰苦奋斗,更需要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睦邻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更加重视睦邻外交。在和平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了把握战略机遇期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周边正在经历大变革,这一时期既是格局演变的活跃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阮宗泽:《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第12页。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平等协商、合作共赢、有责任担当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为中国提供一个诠释新型国际关系、同谱合作共赢篇章的良好舞台,充分展现出中国坚持走和平与合作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大国担当。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不仅将极大地便利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也是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实践中国“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伴,以邻为善”周边外交政策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这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创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必然要求。加快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将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运输格局,使东盟国家更多地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进一步巩固睦邻友好关系,增进各国间的战略互信。同时还将有效遏制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东南周边国家的渗透势头,有助于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2)有利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此,中国积极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倡与东盟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发展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联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切入点。

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将会是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最佳实践,将有力带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绝大部分东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较为丰富,市场发展潜力大,但经济欠发达,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发展本国社会经济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改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状况,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将进一步密切,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度也会不断增加。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推进过程中给予东盟国家一定的援助和必要的经济利益让渡,将全面展示中国建设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同时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提升中国的国际认可度,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发展空间。

(3)有利于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生产并分享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红利的必然要求。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中国对外开放实施的是渐进与梯度开放战略,从东南沿海少数省份到长江流域再到北部沿海省份,从沿海地带到中西部内陆地带和沿边地带的递次推进。张蕴岭:《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第四届西南论坛论文,2013年9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格局。但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均衡,呈现出“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仍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近年来开始将推进“向西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中央领导人也数次表示推进“向西开放”的决心。2011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乌鲁木齐出席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时明确提出:“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全面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鼓励向西开放。”李克强:《深化内陆开放开发 促进亚欧合作发展——在首届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上的致辞》,求是理论网,2011年9月3日,http://www.qstheory.cn/llzx/201109/t20110903_107750.htm。2012年4月,李克强副总理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表示,要“把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作为新一轮开放的重点”。他在出席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致辞再次提出:“我们将在继续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大力推动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沈晨:《李克强访欧强化向西开放推能源与城镇化合作》,《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5月11日。2013年,中国加快了“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和谋划。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指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推进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同时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从空间范围来看,中国“向西开放”分为两个方向:北线和南线。北线主要是指中国西北地区面向中亚的开放;南线主要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中国西南地区毗邻东盟的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是中国向西开放南线的前沿阵地和桥梁。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将带动整个西南地区更好地承接中东部的产业转移、更好地对外开放,助力中国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4)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伙伴关系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和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国家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08/c_127192119.htm。互联互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推动力。

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经济走廊的发展轴和基本载体,通过国家之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通信等方面互联互通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流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交通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一纵一横”和5个重要辅助通道建设,横向上以昆明为重要节点,向西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泛亚铁路西线,打造昆明—瑞丽—腊戍—曼德勒—皎漂铁路、公路大通道,进入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延伸至东亚、西亚,与南方丝绸之路会合,走向欧洲、非洲;向东依托日益完善的国内交通网络连接珠三角地区,构筑昆明—广州—深圳的东向大通道。纵向上以昆明作为重要的节点,向南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沿泛亚铁路中线构筑昆明—磨憨—万象—曼谷—吉隆坡大通道,进入南太平洋,汇入海上丝绸之路。《云南明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思路》,《中国新闻周刊》,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0331,80625.html, 2014年3月31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经济走廊的发展轴和基本载体,通过国家之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通信等方面互联互通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流通。中国与东盟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通过以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可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收获,带动中国的技术、资本和商品走出去,使更大范围内、更多的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进一步增强沿线国家对建设“一带一路”的信心,提高它们的参与积极性。

2.经济效益

(1)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4年12月,“经济新常态”一词正式进入人们视野。此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各界的普遍共识。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人口、资源和环境红利等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变为中高速,甚至可能持续下行一段时间;第二,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部分产业必须关停并转或转移,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和先进生产力将不断涌现、扩张;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出口带动转向创新驱动和内需驱动;第四,风险和挑战增多,房地产、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可能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伴随经济新常态而来的是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比利用外资额多出约200亿美元张德勇:《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意味着什么》,《中国青年报》2015年3月2日。,实现了资本净输入国到资本净输出国的转变。这标志着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元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际经验表明,资本输出比产品输出更能扩大一国的经济影响,通过达到一定规模的资本输出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进而影响国际贸易规则。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告别过去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对内要全面深化改革,对外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问题和风险尤其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克服。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东盟国家和中国有较大的经济互补性,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的发展水平和中国存在较大差距。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可以带动中国过剩资本、产能和成熟技术的出口,对中国新常态下维持经济稳健增长非常有利。

(2)促进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先行开放的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由于东部沿海占据了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东西部经济发展鸿沟日趋扩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有悖于中国全民共享对外开放成果的发展目标。

加快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将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打开一个便捷的通道、提供广阔的外部市场。西南地区在地理上与东盟的中南半岛以及南亚地区临近。但目前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还没有完全畅通,普遍存在技术标准低、运力小、便利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中国内陆广大地区与南亚各国间的交往只能舍近求远地从东部沿海港口绕道马六甲海峡远行。通过发展与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尤其是打通经缅甸进入印度洋的便捷通道,将极大地缩减中国与南亚地区的物流成本,提高西南省市对外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南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促进中国占比较优势的技术和服务经西南地区走向周边发展中国家。换而言之,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将为国内、国际之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西南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信息、商品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的区域经济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促进整个西南地区的大开放和大发展,进而缩小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中国东西部的平衡发展。

(3)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生产生活资料供需间的矛盾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本、技术和产品也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国际资源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上升。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阵痛,既要消化过剩产能,又要形成新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这就要重塑中国所依托的国际产业链。东盟的庞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了消化过剩产能和创造新消费以及投资热点的市场。竺彩华、郭宏宇:《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黄志勇等主编《“一带一路”总抓手——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58页。

大部分东盟国家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特别是拥有锡、天然橡胶、棕榈油、石油、大米等战略资源,资源开发和出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相比,有技术、人才、设备以及资金等优势,可以同东盟国家在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贸易、旅游、交通、信息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将扩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创造条件,可以便利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和矿产等资源的交换,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资源;在帮助东盟国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缓解国内资源供给压力,还将带动中国资本、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实现“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4)带动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国际大通道,不仅是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且对促进东盟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和义务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让它们搭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便车。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超越了传统的模式,能够使得东盟各国协调经济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整个地区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层次,进而为双边或多边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与国际合力,带动各国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李红、许露元:《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路向与合作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34页。中国作为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经济增长引擎,其主导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为东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助推力。东盟国家除新加坡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的参与,但其参与度和效果又常常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加快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将形成一批连接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水运项目,增加航空线路,新建、扩建一批边境口岸,使这一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状况大大改善;从而改善东盟国家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整体环境,使它们的资源和商品能更便捷地运出去,使国际资本更愿意到这些国家投资,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汇收入和发展相关产业所需的资金与技术。通过改善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状况,促使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调节自由流动,通过有效的互补产业发展,释放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使东盟各国搭乘中国持续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