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工作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稿专刊

中国社会工作提升发展的研究课题及视野

陈社英陈社英(Chen Sheying),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中心特邀顾问,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中北高教委员会高级评审、香港高校研究资助局评审,上海交通大学等客座教授,广东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顾问,国家外专局高端专家项目之广州大学“大都市治理国际合作研究”首席客座教授。


摘要 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从起步探索迄今已有三十年进入一个社会经济真正平衡发展的后经济国家时代,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局面,社会工作可以说代表着社会科学的重点应用方向中国社会工作目前仍被定位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感觉到有问题的人并不一定都说得清楚究竟有哪些潜在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去开展研究本文通过举例,展示了一个国际比较与历史的视野,希望有助于相关的探讨,以促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迈向更高阶段,取得质的飞跃中国社会工作提升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本文列举的人类多样性、人权与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等等中国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改革开放,需要以当年拥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学习各国社会思想、社会制度中积极的东西,包括健全法制、坚持原则,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尊重人类多样性,推进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在日益强调法治的中国,社会工作者、社会政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参与下,一些常见的歧视和社会不公将会逐步非法化,而人权、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能提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最好案例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教育历史 后经济国家时代 人类多样性 人权与社会正义 社会公平

一 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三十年感言

适逢《广州社会工作评论》创刊,主编谢俊贵教授向笔者约稿,作为广州大学的客座教授,笔者义不容辞。这本新学术刊物体现着广州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的特色与首创精神,并从更广阔的角度反映着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广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的发源地。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84级研究生和本科生最早见证并亲历了这一新兴专业的孕育过程:从原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杨庆堃教授为我们首届研究生班讲授社区研究,老一辈社会工作者吴桢教授专程前来主讲个案工作(1985年),到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三年合作计划的实施(1986~1987学年度),并由此培养出首批初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的本科毕业生(1988年夏)。作为合作项目中方具体负责人,笔者深深感受到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起步阶段的艰辛,其中包括首次自行开设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课程、主持设计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师资培训班(1988~1989学年度)、撰写《中国民政》“社区”服务讲座(1988年)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社区”条目、开展广州城市社区服务研究和深圳农村基层社会保障探索,以及主导与广东经济领先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改革总体规划的研究、制定(有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各部门参与)。当时的艰辛,并不仅仅体现为有一种早期在广东“孤军奋战”的感觉,更体现为对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的苦苦思索,以及历史转折必然形成的“一个中心”方针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前途的担忧。虽然后来对总体公共政策的研究给出比当时作为社会政策学科基石的“福利国家”更切合中国实际的答案,但“拨乱反正”去政治化之后刚刚还原的一个“经济国家”能为社会工作提供多大的生存空间(或发挥舞台),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陈社英:《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所幸的是,经济改革的成功与经济的突飞猛进,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实现“经济国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政府结构中经济部门的大量关停并转以及社会管理服务功能的扩充与加强杨甲镛:《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研究: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系,2007。, NGO的兴起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试行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社区服务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丁元竹:《推进“十三五”时期社区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2期。,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后经济国家”时代的到来陈社英:《社会问题与后经济国家:中国特色总体公共政策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期。。虽然中国不大可能成为一个跟西方一模一样的“福利国家”,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意味着社会政策将在中国的公共政策体系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专业社会工作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甚至在广东工业大学这种理工院校都已生根开花并受到重视王思斌、邹文开主编《回顾、反思、展望——中国社会工作辉煌发展的十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第275~289页。,这在三十年前“经济国家”主导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由衷地为年轻一代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感到庆幸。

《广州社会工作评论》创刊是广州社会工作学者交出的一份靓丽答卷,值得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实际社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刊载内容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创新思路,既有切合广东实际的实例分析,又有全国乃至国际的研究视野。在此,笔者向《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的问世表示热烈祝贺。作为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笔者向所有社会工作者和在校师生予以特别推荐。

二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之初,正值中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时代,有关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听。后来到中国香港然后到美国,见到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压倒性批评,促使笔者去寻找原因和答案:为什么一个积极寻求改革开放的国家或政府,却在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表现出所谓的“不情愿”(reluctance)?一味地否定,有可能把这个国家推回改革开放前的老路。“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笔者当年求学和研究经历的真实写照。在国际历史的大背景下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政策发展路线的特点、规律和未来方向,是这种探索所要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而这与社会工作学科的重建以及社区服务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陈社英:《社会工作的使命、机遇和作用:国际与历史的考察》, 《千禾学人讲演录(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陈社英:《社会政策与社区服务历史回顾:关于就地养老研究之国际视野》, 《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31期。

结果却发现,“先进”的西方基于福利国家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中国的社会政策制定问题。换句话说,社会政策还不是一门完整的学问,即便它在西方公共政策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在当时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建设才是中心。而中国的公共政策与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回避基本路线这个中国特色的关键问题,哪怕纯属政治的路线斗争从未提供学术研究与改善(或“修正”)的空间。而这是西方社会政策学界的泰斗们所不能理解和预见的。只有紧密地结合中国当代史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在一个科学系统的新研究框架之下,才能更贴切更透彻地诠释中国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及其各种政策制定与国家治理行为。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或GPP)研究陈社英:《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这一研究拓展了社会政策学科领域和视野,把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置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式。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在结构功能和指导思想上与西方福利国家截然不同的、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国家”的诞生陈社英:《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而其曲折变迁发展历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其GPP走了极大弯路,从错误地极度政治化(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到“拨乱反正”(即还“经济国家”以本来面目)、矫枉过正“唯GDP论”,实现彻头彻尾的经济化Sheying Chen,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Economic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5(2002): 569-589.。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甚至于不避“唯生产力论”之嫌,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只有当国家经济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之后,才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去经济化,从而进入一个“后经济国家”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改革开放后实行了30多年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已经逐步为“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社会经济全面综合平衡发展”的新时期GPP所取代陈社英:《社会问题与后经济国家:中国特色总体公共政策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尤其发人深省。把一个学科专业的建设写进执政党的核心文件,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反映了国家总体公共政策新的重大转变,而社会工作可以说代表着整个社会科学的重点应用方向。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当代中国才有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的局面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这就是笔者对中国社会工作现状及前景的基本看法。所以笔者常常寄语前来听讲的师生和实际工作者: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一个需要你们为社会经济良性平衡发展而发挥领导作用的、社会社区服务工作者可以引领潮流的时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时代,充分发挥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担负起建设健康美好中国社会的重任。而对GPP的比较研究和动态考察及监督,将有助于国家总体公共政策沿着正确路线不断前进,避免重走过去的弯路,也避免专业社会工作再次遭受重大挫折。

三 中国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课题

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从起步探索到迅猛发展迄今已经30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已有十年。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组部和民政部等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先后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旨在更加快速地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国已有近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输送逾3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民政部领导:《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鼓劲加油——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社会治理创新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社会工作网,http://sw.mca.gov.cn/article/ldjh/201410/2014100072154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31日。。但同时,中国社会工作被明确定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民政部领导:《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鼓劲加油——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社会治理创新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社会工作网,http://sw.mca.gov.cn/article/ldjh/201410/2014100072154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31日。,也有很多观察者甚至社会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感觉到“有问题”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究竟有哪些潜在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去开展研究。这里,通过举例展示国际比较与历史的视野,希望有助于相关的探讨,以期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走向新的阶段,取得质的飞跃。

(一)人类多样性(Human Diversity)

最近,一位在美国攻读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的学子撰文分享学习心得时指出:在美国,“多样性”(diversity)是社工界的一个热点。“社工应接受多样性教育,并寻求对社会多样性的理解,做到尊重不同种族、民族起源、肤色、性别、性取向、年龄、婚恋状况、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周舒:《美国小组活动中的“多样性”意识》, 《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6期。。相比之下,在中国的社工教育和实践中,对多样性或有提及,但远算不上一个重点或热门议题。“中国虽不像美国种族差异如此明显,但我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家庭观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和多样化选择。因此,我们也同样需要发现、理解和尊重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周舒:《美国小组活动中的“多样性”意识》, 《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第6期。

多样性(diversity)或多元化主张/多元主义(pluralism)是当今世界上一个主导潮流的议题Charney et al., “Diversity Laws: A Global Overview, ”Norton Rose Fulbright Publication(2011).。尤其在美国社会以及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等),具有极为重要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尤其在种族关系与民族文化上,过去对于美国“大熔炉”(melting pot)理念的认识Bisin et al., “Beyond the Melting Pot: Cultural Transmission, Marriage, and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Trai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2000):955-988.,是将其视为对人类早期以禁止灭绝(cultural annihilation/genocide)、驱赶隔离(population migration/segregation)等野蛮处理异族方式的否定,也是“美国梦”的重要基础。这个“大熔炉”(melting pot)理念,是建立在同化(assimilation)或适应(acculturation)等理论主张基础之上的G. J. Borjas, “Assimilation, Changes in Cohort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of Immigra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1985):463-489.  Berry and John W.,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2005):697-712.,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十分令人向往。但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对这个曾备受尊崇的“大熔炉”理念提出了挑战。其主要论点是:“同化”或“适应”都是以一个所谓的主流民族及文化为前提,而其他民族和文化都要去单方面适应或被同化。但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单一“美国文化”,而只有既共存又相异的不同民族文化群体,包括白人、黑人/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等等。这种多样性和相互适应(accommodation),才应该是美国社会的最基本特质,也是美国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所有重要领域)保持和提倡多样性,被称为多元化主张/多元主义,也成为(否定历史上公然压迫和歧视的)“大熔炉”社会理想的否定之否定,它被形象地描述为更高更新的“沙拉盘”(salad plate/bowl)模式。虽然有人认为提倡多样性也有负面社会效应,但这一运动已经后来居上成为当今美国社会的主流。

多样性在理论上可具有无数方面的含义,从而形成内容极为丰富的各种各样不同的个人以及群体。但是,不同方面的区别和差异有主次轻重的不同,因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规范制约或保护。在实际生活中,人类个体和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残健等,是社会实践所关注的基本方面,对于多元化的提倡来说,也受到最为严厉的社会规范约束,包括最正式的法律保护。在美国,主要的反歧视立法有:1964和1991年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 1967年的反就业年龄歧视法案(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和1975年的反年龄歧视法案(Age Discrimination Act), 1963年的(男女)同工同酬法案(Equal Pay Act), 1973年的康复法案第504条款(Section 504 of the Rehabilitation Act)和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还有各州、市等地方性法规。这种约束保护的作用与焦点,在于保证社会公平、反对歧视。但是,若缺乏对人类多样性和社会多元化主张的理论和历史知识,就难以全面深刻理解其立法基础,社会工作者也难以担负反歧视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和使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或CSWE)把在实践中遵行多样性与差别(engage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in practice)作为社会工作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competency)之一。

每个人包括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当事人或委托人(client)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对于其身份认同都有着关键的影响。CSWE认为多样性的维度应该理解为多种因素的交汇,包括但不仅限于残健、年龄、性别、性别认同、性取向、婚姻状况、种族、肤色、部落、移民身份、文化、宗教、政治信仰、阶层,等等。而这些差别的后果则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能包含了遭受压迫、贫穷、边缘化和异化,也可能包括了享受权力、特权、喝彩追捧(acclaim)等。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压迫与歧视的形式和机制,并认识到一个文化的结构和价值观,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排斥可能造成的边缘化、异化,以及在另一方面形成特权、权力等的程度,才能够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实践层面交流和运用多样性及差别在形成生活经历时的重要性,把自己当作学生,并把服务对象看作是他们自身经历的专家。社会工作者要能够自觉和自律,在面对各种不同服务对象时,防止个人价值观和偏见的影响Berry and John W.,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2005): 697-712.。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熟悉研究特定的法律体系,又要在更广阔的专业实践空间里发挥助人的作用。

多元性问题的重要性,包括民族问题等,在中国正日益显现。这里要注意的是,多样性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不可随意套用于人类,因为这种差异极有可能造成不平等和不公平对待(例如二战时期纳粹关于优等和劣等民族的邪恶主张)。而很多科学研究证据表明,与动物界不同,人与人之间生物类型特质的差别其实极为微小。人类不管是哪一个群体,它的基因可能99.9%是相同的,而动物的群体差异可以很大。所以,人种或种族若作为生物学上不可逾越的,尤其是有优劣之分的差别,被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家认为是一个伪科学概念。生物学根本就不承认这种人类种族的存在。要说它存在也只是一个社会学观点,跟民族差不多画等号。这一点,对于反对种族歧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类多样性主要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个体的概念,而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等努力达到平等相待的。不过,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族群体对于某些药物的反应确有一定差异,因此,目前美国有些医学检验指标和用药指南会将非裔与其他族群患者加以区别对待Sheying Chen, Diversity Manag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从社会生活经历来说,皮肤的黑与白,这一点点生物区别就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同对待。总之,多样性的问题千万不能小看,而种族或民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性别、年龄、残健状态等的不同,都可能造成差异对待。所以,笔者经常跟学生说,我们学来学去都是学的多样性,如果没有这个多样性,你跟所有人都一样,那就什么人都不需要研究,看看你自己就可以了,就可以了解全世界、全人类。就是因为你跟我不一样、他跟你也不一样,所以才要去研究。

在中国,通过资料搜索可以看到,关于多样性的讨论范围还非常有限,主要仍是生物学界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探讨,只有人类学家及少数其他学者在谈论人类多样性方舟子:《正视人类的多样性》,中华读书报,http://www.gmw.cn/01ds/2000 -07/26/GB/2000%5E310%5E0%5EDS220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7月26日。  严锋:《重新审视人类多样性》,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09a7d0101fagi.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9月23日。。中国许多学科对于人类多样性的研究,亟须加强并与国际接轨。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教育需要奋起直追,加强学习迎头赶上,以系统的研究指导实务并参与有关的政策对话。还要学法懂法,促进各项社会法规的尽快制定和完善。应该以科学态度谨慎从事,采取鲜明立场反对各种歧视和偏见。这里,尊重人类多样性,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是以差异为借口反其道而行之。

(二)人权与社会正义(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曾几何时,人权在中国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这是受国际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连年不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指手画脚。但是,人权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内容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事务网,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udhr.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1月14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战败,也是世界人权的重大胜利。中国对人权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总体公共政策已经在向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和注重民生的方向转型。尤其是近年来在反腐、扶贫、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迅速进步,使中国在人权问题的讨论与对话中更加自信。

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态度,在尊重人类多样性基础上来探讨人权这个重大问题,则更有必要,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和社区的福利,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我们需要明确把推进人权和社会、经济、环境正义(advanc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作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每一个人,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基本的人权,譬如拥有自由、安全、隐私、足够的生活水准、卫生保健和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了解全球相连的压迫和违反人权现象,懂得人类需求和社会正义的理论以及推进社会经济正义与人权的策略,也需要了解消除压迫性结构障碍(oppressive structural barriers)的策略以保证社会商品、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使公民、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人权都得到保护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事务网,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udhr.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1月14日。

社会工作者必须以社会正义为己任。但是,在美国有一个保守组织叫全国学者协会,它专门瞄准几个学科对象进行攻击,其中一个是社会工作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说这两个专业是伪科学,因其专业评估要求有一项就是社会正义,而它认为社会正义实际上是一种教条,是人为的、为了某些人的利益,不是不偏不倚的科学观点。所以,别以为教科书上写着社会正义就人人都认可,并不是这样的。甚至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去控告学校,说在读书的几年中被洗脑,影响其言论、信仰、自由,等等。后来教育专业也好,社会工作专业也好,都要花很大的精力考虑社会正义要怎么表述和实践。总之,不要以为听起来很好,就可以想当然照着去做,必须深入了解,加强研究。在具体实践中,特别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是近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陈社英:《社会问题与后经济国家:中国特色总体公共政策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期。。首先是分配不公,包括收入和财产等。自1978年“经济国家”自我实现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社会的高度两极分化。随着后经济国家时代的到来,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这里应该指出,当前的反腐败措施不仅对于维护国家政权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也有特殊意义,因为中国社会中腐败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也超出简单的道德范畴,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还要指出的是,公平(equity)并非简单的平均(equality)陈社英:《社会问题与后经济国家:中国特色总体公共政策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9期。,机会平等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必须身先士卒地维护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的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在这一点上,中国还存在严重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直到今天,无论是公司招聘还是政府规定,公然、合法的年龄歧视就是一例。而在美国,这种广告打出去就会被控告,如果是一个大雇主的话,可能会被罚几百万美元。当然中国国情不一样,有年轻人失业等因素要考虑,还有历史的原因,如干部制度改革之初年轻化的需要等。但从公平原则上来讲,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明目张胆地歧视,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也不乏年轻人失业和妇女怀孕生子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排斥老年人和女人工作的借口,因为这是原则问题。如果说世界上真有所谓“先进国家”和人类普适价值的存在,那就应该认真学习别国社会制度中这些积极的东西,而不是去学追星、学两极分化,甚至学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差别导致区别对待有时是必要的(公平并非平均主义),但应该适可而止,不能导致两极分化和歧视、排斥。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社会立法以保证社会公平。而社会工作高级人才的培养,要在社会政策的研究制定以及法制的健全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预料,在今日强调法治的中国,在社会工作者、社会政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参与下,一些制度性的不公与歧视会逐步非法化,而人权、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反过来,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能提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最好案例R. D. Putnam,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995): 65-78.  Rose Richard,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0).

四 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被明确定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很多观察者以至社会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感觉到“有问题”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究竟有哪些潜在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去开展研究。本文因篇幅所限,只能通过举例展示一个国际比较与历史的视野。更多的研究课题,将在后续论文中加以阐述,希望有助于相关的探讨,以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迈进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从起步探索到迅猛发展迄今已经30年。广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的发源地。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84级研究生和本科生最早见证并亲历了这一新兴专业的孕育过程。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三年合作计划从1986~1987学年度开始实施,并于1988年夏培养出首批初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的毕业生。同年中国第一个“社区”服务讲座在《中国民政》上发表。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师资培训班也于1989年4月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广东与经济领先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改革总体规划于同年出炉。但是,“拨乱反正”后刚刚还原不久的“经济国家”能为社会工作提供多大发展空间,还是一个巨大问号。所幸的是,经济改革的成功与经济的突飞猛进,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实现“经济国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总体公共政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社会经济全面综合平衡发展的“后经济国家”时代。这意味着,社会政策将在中国的公共政策体系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专业社会工作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当代中国终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的局面。社会工作可以说代表整个社会科学的重点应用方向,社会社区服务工作者处在一个可以引领潮流的时代,一定要好好珍惜,充分发挥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担负起建设健康美好中国社会的重任。中国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课题,包括本文举例所展示的人类多样性(human diversity)、人权与社会正义(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等,说明中国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应该以当年拥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学习各国社会思想、社会制度中积极的东西,健全法制,坚持原则,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尊重人类多样性,推进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可以预料,在今日强调法治的中国,在社会工作者、社会政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参与下,一些制度性的不公与歧视会逐步非法化,而人权、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反过来,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能提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最好案例。

Research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for Advancing Chinese Social Work

Chen She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arative view of Chinese social work by putting related issues in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maintain a historical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ing fields of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rebuilding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 is reaching a 30-year milestone since its beginning. The first sociology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witnessed the initial stage, which produced mainland China's first graduates with systematic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1988. China's first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social work educators was also held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1989.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China entered a new era of a“post-economic state”emphasizing truly balanced development that social work flourished in an unprecedented way. It actually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entire applie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ese social work is still officially considered at an infant stage with its weaknesses. Yet, all those who felt“problems”might not be clear about potential issues for research, and how to study them. By giving examples on a few fundamental issue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t is hoped that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will benefit from related research with a“quantum leap”leading to a more adv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Human diversity, human rights,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equity are used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uch research. It also shows that to continue reform and“open door”at a higher stage, China needs to embrace the essences of social thoughts and social systems from other countries, just like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Wes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include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sticking to principles against all kinds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respecting human diversity, and advancing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equity. In today's China emphasizing on rule by law and with more and more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social workers and social policy researchers, more and more social injustice and discrimination will be outlawed while human rights,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equity better protec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y produce best practice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Keywords: Social Work; Histor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ost-economic State Era; Human Diversity;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Social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