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软体爬行类:蜗牛 蜈蚣等
前面水生动物讲述过螺,而这章说的蜗牛,可以理解为陆生的螺,同样是背着螺旋贝壳的软体动物。
蜗牛比较特别的是头部的几只触角,其中向上的两只尤为突出。当它头颈伸出来时,轻碰它其中一只触角,它只会把这一只缩回头里。
你可以轻碰它任意一只触角,看它把这只缩回去;然后在这只缩回去的伸出来时,去轻碰其他触角,就会看到一伸一缩的情景。
但是,如果你力度控制不好,那么它就会全部缩回去,要等好久才会看到它出来了。
蜗牛种类很多,我们村里主要是半径不足一厘米的灰色扁壳小蜗牛,还有超过五厘米的暗色斑纹尖壳非洲大蜗牛。
前者数量很多,后者则比较少而且喜欢夜间行动。
蜗牛平时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是看不到它的。
在雨后,田野的茂密草丛里,特别是那些枝茎比较强劲的草本植物少比较容易发现它的身影。所以我们当地又称之为“雾水螺”。
被我们赋予类似名字的是蛞蝓,我们名为“雾水虫”。
蛞蝓就像没有壳的蜗牛,体表很滑,体液粘粘的不好洗;我们很少会去碰它,也了解不多。
====
说起乡下的爬行动物,家里有壁虎、蜈蚣、马陆等;田间有蜥蜴、蛇等。
壁虎其实也属于蜥蜴目的,只是个子比较小和居家。
除了个子小,壁虎的体表颜色是很浅的灰色,脚趾带蹼,有助于在墙壁攀爬。
壁虎捕虫子的能力超强,简单来说就是速度超快。它们经常在天花板的角落或者灯边埋伏,等虫子过来了一冲而上。
在乡下,由于蚊子和小虫子多,壁虎比较常见。我在学校和出租屋偶尔也看到壁虎,但见得少并且不是瘦就是死了,比较惨。
至于蜈蚣和马陆,以前我们村子多是瓦屋和茅房,会有蜈蚣和马陆藏在墙隙或者瓦下。现在基本都是砖房了,就很少见了。
蜈蚣大家都不陌生,长长的虫子,全身22节,每节有一对足。
小时候大人特别吩咐不能去招惹蜈蚣和蛇,说有毒。但怎么毒并没有概念。
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有一年在汕尾的龟龄岛上露营,晚上在路边被蜈蚣咬了。
我火速去把伤口的血挤出来,喊人来帮忙,看有什么可以解毒的。
正巧我们在岛上是自己做饭,还有鸡蛋剩。“三羊”领队让人拿来一个鸡蛋,敲碎淋到我伤口上。
一群人陪着我观察了十多分钟,伤口除了刚开始有些发紫有些麻,后来没什么变化,大家便都去睡了。
第二天醒来,又好了不少,可能是处理及时,也可能是蜈蚣毒性不是很强吧。
突然想起,村里有种说法,如果被蜈蚣咬了,用鸡的唾液可以解毒。这唾液能不能解不清楚,反正鸡确实还挺喜欢吃蜈蚣的。
至于和蜈蚣很像的马陆,小时候不懂被吓到了。
马陆身体分节更多,小脚更多,密密麻麻怪吓人的,但没毒,所以后来敢抓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