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昆虫:蟋蟀 屎壳郎 蝼蛄
乡下孩子们最热衷的玩物就是昆虫了,鸟儿难捉,鱼虾只能放水里观赏,唯有昆虫玩出花样。
比如前文讲述荔枝树时,讲了荔枝椿象的玩法。
不过由于荔枝椿象分泌的液体有腐蚀性,所以并不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品类。
本章要讲述的蟋蟀则属于我们喜欢的几种昆虫之一。
蟋蟀分为田野蟋蟀(我们叫法“土狗”)和家蟋蟀两种,后者喜欢藏在旧房子的缝隙里,不好找,个子也小,我们不喜欢玩。
田野蟋蟀个头比较大,头部和蝗虫很像,但蝗虫多是绿色或者灰色,蟋蟀多是棕色偏黑;蟋蟀两只后腿也和蝗虫相像,但踢力却和后者没法比。
下文说的蟋蟀专说田野蟋蟀,家蟋蟀实在没啥研究。
蟋蟀基本上是在覆盖青草的土坡上筑窝的,坡上松松散散的小土堆多数就是它们挖出来的泥土。
把土堆剥开,用手指试探一会,很快就能找到蟋蟀窝的入口,窝是手指宽的洞穴。
洞穴直径越宽,基本上这个窝里的蟋蟀个体也越大。
那么怎么捉蟋蟀呢?基本上两种方法:
第一种,灌水。几个塑料瓶,在小溪里或者水井里装得满满的,对着蟋蟀的窝一顿猛灌。当水开始从洞口溢出,就可以先停了。
接着就是等,在窝里的蟋蟀会因为呼吸不了开始往外面爬,洞穴里的水会有波动。
一般情况下,在水下喝了几口水的蟋蟀爬到洞口时一般疲软无力了,直接抓走就行。
有时遇到一些生命力比较顽强的,则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蟋蟀的窝一般是斜着挖的,根据倾斜的方向,蟋蟀露头后,用一根足够硬的树枝或者铁线从地面插进去堵住退路。
第二种方法则是利用蜂类驱赶。
这种方法首先要去抓一只蜂。蜜蜂太小我们是不考虑的,黄蜂又不大好找且危险,一般是抓青蓝色的一种蜂,且叫青蜂吧。
为了防止被青蜂尾针蜇,首先我们会把尾针毁掉,然后用细线绑在它的细腰上。
找到蟋蟀窝后,只要把青蜂驱赶进窝里,它进去一段时间就会把蟋蟀赶出来。
这种方法不用老跑去找水,也不用考虑断后,只要能把蟋蟀赶出来就是彻底的出来了。
不过我基本都是用灌水的方法,大概是抓蜂这一步对我来说比较难吧,或者是怕被蜇…
除了青蜂,我们也会抓一种叫虎甲的虫子来赶蟋蟀,后续会有章节专门讲述。
我们那个土坡,和蟋蟀一样喜欢在上面筑窝的还有屎壳郎。
我们村里的牛基本在那个坡上放养,坡上有不少牛粪。
一坨牛粪掉在本地上,过一两天后,会逐渐有些泥土在牛粪旁边甚至顶部冒出来,那么说明屎壳郎在下面挖窝了。
屎壳郎可没办法用生物手段来把它赶出来,一身硬壳,头部还有角,一般的昆虫谁敢惹。所以就用传统的灌水大法了。
不过屎壳郎比较耐得住,灌水得灌挺久才出来。而且一窝里可能还不止一只。
屎壳郎的种类很多,我们村里那个种类头部三只角的布局有点像三角龙的,只是比较短,另外嘴巴像把铲子。
把屎壳郎抓到后,把它围起在一小块地面,它转悠了一段时间发现跑不了,就会开始挖地。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你会看到它把一块平坦的地方挖出一个小坑,然后钻进去,不断从里面推土出来。
它们挖洞的姿势也很有趣,是旋转着往下挖的,前面的爪子把土推给后腿,后腿则把土推到后方。
除了看它们挖洞,我们也会用它们来“打架”或者赛跑。
不过屎壳郎性情很温和,动作又慢,根本不会打架。
蟋蟀据说是打架的能手,但是我们不懂得刺激它们争斗,抓到了最多也是用来比谁的跳得远。
====
后续补:
蝼蛄,是一种腹部和蟋蟀腹部形似,但瘦弱的虫子。
它的头部有些尖,两只前爪强大有力。
如果你把它放在手心,两手合拢鼓起,它会疯狂试图扒开,会弄得你很痒。
蝼蛄生活在田野里,会吃刚播种的种子和农作物的根部。
一般情况下,它们基本都在泥土下面。
除非翻整土地把它们翻出来了或者下大雨把它们的窝淹了。